X

10月新书推荐 | 26本好书,给秋天画上句号

2021年的所有假期已全部过完

阿信掐指一算

距离下个假期——元旦之前,还有67天

用什么填满没有假期的忧愁呢?

贴心如阿信

在这个金秋十月

带来热乎乎的26本中信好书

给大家的每个月的精神食粮不能断!

政经管理

《中国的选择》

[新加坡] 马凯硕 著

一本众多读者期待已久的书。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新加坡前外交官马凯硕从外部视角分析地缘政治和中美对抗背后的原因。

书中,他对国际政治、大国关系、未来世界格局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分析了中美两国的优劣势,并对这种大国关系中的深层内涵和对抗风险做出了客观评估。

《新倍增战略》

刘世锦 主编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长期研究项目的第九辑,这本书围绕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现有规模,未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力、路径、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中国整体宏观经济、需求面和供给面因素和若干主要产业的运行状况,并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动荡时代》

[日] 白川方明

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泡沫崩溃后陷入长期低迷,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进一步下滑。作者白川方明1972年入职日本央行,在他39年的央行生涯中,亲历了日本若干重大经济和金融事件。

书中,白川方明带我们回顾了那个动荡的时代,站在货币政策决策者角度,以全球视野反思日本经济和货币政策。阿信觉得,这本书不仅对于中国经济有借鉴意义,对于普通人读懂政策制定路径,理解大形势,也颇具启发意义。

《房价的逻辑》

徐远 著

投资需谨慎,买房更需慎之又慎。房子不仅是财富载体,也是宏观格局的映像,买房,不仅要看短期价格,更要学会看形势。

北大教授徐远新作,从底层逻辑到详细分析买房的N个问题:房价会跌吗?政府调控的是什么?房价变化趋势有迹可循吗?租房和买房哪个更合适?买房要避开哪些坑?......帮助我们看清未来趋势,掌握关键财富。

《原动力》

[美] 史蒂文·霍夫曼 著

硅谷知名风险投资人史蒂文·霍夫曼带我们开启一段神奇旅程,书中他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新概念与技术新前沿,从脑机接口到混合现实,从机械手臂到基因编辑,从量子计算到太空电梯,向我们详细讲解了改变未来世界的5大核心力量——海量连接、生物融合、人类扩张、深度自动化,以及智能爆炸将给世界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链改》

朱幼平 等 著

链改是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重新定义的互信、共识、协作、激励、分享改造世界。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革命,更多是一个认知革命。我们要跳出传统工业时代的思维去理解数字时代的链改,以正确姿势拥抱数字新时代。

《中国前沿》

郝景芳 编著

精选人类对未来生活无限畅想的“人机共生”“太空探索”“细胞治疗”等方方面面的十大前沿黑科技主题。

内容上,不仅囊括作者郝景芳在科技领域的所见所闻,更有深入各大前沿科技实验室与专家面对面探讨实录,既有引人入胜的内容,又真实再现当今前沿科技探索历程。

《拆掉思维里的墙》

古典 著

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是因为天赋、环境不同,还是思维方式、做事方法不同?是运气不佳还是选择不对?

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问题出在最底层——你看世界的角度,即心智模式的问题。书中把成长中的7种心智模式问题进行拆解,并给出了心智转变之道,帮我们拆掉思维的墙,看清人生真相,做越努力越幸运的人。

《要钱还是要生活》

[美] 维姬·罗宾 [美] 乔·多明格斯 著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理财书,因为它的出版,引发了如火如荼的FIRE(财务自由,提前退休)运动,近年来在中国也掀起热潮。

很多人开始践行书中的理论,根据书中提出的9个步骤,理清工作、财务与生活的关系,以自己热爱的方式去享受生活,重新找回对于生活和金钱的掌控权。

人文社科

《人类简史(知识漫画):文明的支柱》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等 著

根据百万畅销书《人类简史》改编而成的图像小说,书中,我们将继续跟随尤瓦尔探索“农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

小麦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究竟有多么重要?战争、饥荒和不平等,都怎么出现的?如果人类没有从游牧者转变为定居者,会比现在过得更幸福吗?用漫画讲述人类历史的全科知识。

《戴国煇讲台湾:与日本人的对话》

戴国煇 著

学者戴国煇对日本、亚洲、台湾的看法,收录了他1964年到1997年的评论文集。
这本书在日本出版后好评如潮,不仅奠定了戴国煇思想的基调,也引起了日本学者的多次回应与讨论。此次简体版的出版,
增选了十多篇文章,附录部分还收录了多位日本学者的书评。

《人类进化史》

[英] 加亚·文斯 著

40亿年前,生命在地球上诞生,而到2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出现。然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人类已经从一群简单的觅食者变成了支配地球的力量,靠的是什么?

作者加亚·文斯给我们的答案是四个关键驱动力:火、语言、美和时间。通过考察遗传学、考古学、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前沿研究,告诉我们人类是基因、环境和文化三者共同进化的独特产物。

《外科的诞生》

[美] 大卫·施耐德 著

一本为400年外科学撰写的危险又迷人的“深度传记”。外科手术从何处诞生?下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外科技术会是什么?

医学博士大卫·施耐德用10几年时间搜集文献史料、实地走访古代医学院与博物馆,创作了一本细节翔实、综合全面的医学史科普。

《纳米与生命》

[西] 索尼娅·孔特拉 著

不少科学家预言:第四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这是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字技术融合带来的新变革,将会极大程度地改变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

纳米技术是当之无愧的新科学,也是这次新科技革命的主角。作者将对生命的研究置于最广阔的语境中,娓娓道来纳米技术如何重塑医学和生物学的未来。在生命新科学领域,推开通向纳米尺度之窗,展现跨领域材料的力量。

《看见生命》

[美] 布鲁斯·格雷森 著

一本对濒死体验的研究记录之书。50年前还是精神科医生的格雷森,通过偶然的机会,发现一位患者产生了濒死体验——她昏迷时,“看到”了另一间屋子里的格雷森医生领带上的污渍。为探索这个不解之谜,他踏上了艰难的科研之旅。

书中,格雷森基于其丰富真实的临床案例和翔实的研究数据,告诉我们什么是濒死体验,并讨论了濒死体验的科学性和意义。

《宇宙学是什么》

[美] 斯特恩·奥登瓦尔德 著

什么是暗物质?为什么宇宙在膨胀?星系合并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献给大众读者的宇宙学通识课,生动的思维导图、丰富的图片资料,易于理解知识梳理……让我们迅速了解宇宙学这门看似深奥神秘实际上颇为有趣的学科。

《艺术史是什么》

[英] 约翰·芬利 著


如何看一幅画? 哲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带着时代和作者本身独特的印记。读艺术史,也是在读人、读历史、读现在。要理解艺术作品,不但要懂艺术理论,也要了解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作创作目的以及象征意义。

《艺术的价值》

[英] 迈克尔·芬德利 著

艺术世界像一场少数人的游戏,激动人心,却有着普通人不懂的规则。

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从三个层面,为我们拆解艺术世界的逻辑:金钱、社会、美。

《爱的旅程》

[美] 乔纳·莱勒 著

爱并不局限于男女间的爱情,亲子之间,伴侣之间,朋友之间......爱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奇迹,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这本书集合了心理学和文学上的各种分析,研究了爱如何形成,如何塑造了我们,我们如何在爱的旅程中,建立并保持长久健康的亲密关系。

文学生活

《拯救你的睡眠》

[美] 阿里安娜·赫芬顿 著

我国居民约80%的人有晚睡习惯,其中约一半人存在睡眠问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基于睡眠的科学研究,对睡眠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睡眠的文化、历史和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可行性方法,告诉我们如何掌控睡眠,养成更科学的睡眠习惯,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羽来信》

祝羽捷 著

作者祝羽捷以书信形式邀约,向30位学者、作家、艺术家发起提问。主题聚焦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爱与孤独、身份焦虑、性别偏见、理想主义与金钱观、丧与倦怠感、隔离与宅……

这是一本真实而诚恳的通信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追问,更是对自己的反思与所选生活方式的笃定。

《中国漫画》

《讽刺与幽默(人民日报漫画增刊)》 编

从中国漫画第一品牌《讽刺与幽默》报中选取350余幅漫画作品,涵盖众多知名漫画作家作品,以讽刺幽默的漫画形式展现中国人40余年民生百态和峥嵘岁月。这是一部能够唤起所有中国人记忆的经典漫画合集。

少儿养育

《少年读三国》

罗贯中 原著 钱儿爸 编 赵燕 绘

这套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将我们熟悉又不够熟知的那些经典桥段、人物故事和攻伐计谋一一讲活。引导孩子们爱上三国,爱上名著,深入理解忠、孝、仁、义等中华传统美德。

《最温柔的教养》

吴恩瑛 著

怎样才能和孩子更好沟通呢?温和而坚定的语言,是亲子良性沟通的核心。书中以130个常见育儿场景为例,提供了建议和易于实践的“对话范本”,帮父母改变育儿过程中的表达方式。

用温柔的语言和孩子好好说话,用温柔的教养,照亮孩子的一生。

《越玩越专注》

杨舒雯 著

一线教师10年案例心得分享。如果教养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一生都有能力快乐地做自己,那么,这本书将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游戏中,快乐地走向这个目标。

《爱因斯坦叔叔的侦探所》

[韩] 金大朝 等 著

一套适合7-11岁儿童阅读的科学幻想故事书。

书中,小主人公会遇到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幸好,他们也会偶遇可以帮助他们的叔叔阿姨:大侦探爱因斯坦、博物馆馆长达尔文、开比萨店的达·芬奇、魔法师牛顿、农民居里夫人......孩子能在他们身上学到经典科学理论,产生对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