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采用师团制,其中在甲午战争前设立的七个老牌师团被日军视作第一等部队,即按照地域划分的第一至第六师团,兵员征集地分别是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和熊本。另外还有负责皇宫警卫的近卫师团,由全国各地选拔的精兵组成。因为是按地域组建,所以当地民风对各师团战斗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日军一等师团的人员、装备被优先保障,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精神,那上述师团都参加了那次战斗呢?最终的命运又是什么呢?
第一师团
在东京组建的第一师团是日军中的“阔少”,作为关东军的骨干,军容最盛,装备最强,却长期不参与大战。1944年菲律宾告急,日军大本营终于想到了这个养尊处优的王牌部队,将之调往莱特岛与美军鏖战。此时在莱特岛周边,美日双方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结果孤注一掷的日军损失了包括四艘航母在内的二十余艘战舰,作为战略决战力量的日本联合舰队已名存实亡。失去海空支援后,腹背受敌的第一师团只得狼狈撤往周边岛屿,接到投降命令时,这个在登陆莱特岛时尚有一万多人的王牌部队仅仅剩下了可怜不堪的八百残兵。
第二师团
其兵员征集地仙台的自然条件较差,民风彪悍且可适应寒冷气候,故该部战力还算强劲,但却在瓜岛经历了地狱般的噩梦。因轻敌冒进和装备悬殊,第二师团登陆瓜岛后即损兵折将,三个步兵联队长尽数阵亡。弹药和食物补给亦因海空封锁而断绝,使得饥饿劳累致死者甚多,撤出时仅剩几千病号。经此重创的第二师团已失去了昔日横行中国东北的气势,可见日军凶悍的战力往往建立在对手是否抵抗的基础上。该部在战争后期主要辗转在东南亚各地,最后在越南西贡向盟军投降。
第三师团
第三师团是侵华战争期间唯一始终在华作战的日军一等师团。自上海的吴淞口登陆起,经久在长江流域作战。1940年时曾以华中日军主力的身份在枣宜会战中攻占川东门户宜昌,此地距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仅仅四百余公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部继续隶属华中方面军,先后参加了打通宜昌至洞庭湖段长江水路的鄂西会战、以及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豫湘桂战役时,第3师团自洞庭湖以东的崇阳一带持续南下,直至广西柳州。战争结束前,自广西转移至上海附近,最终在镇江等到了无条件投降的日子。
第四师团
第四师团俗称“奸诈的商人师团”,大概是其兵员征集地大阪是日本商业气氛最浓之地。但其真实战力却不是流传的那样孱弱,该部曾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随第三和第六师团接连击溃了当时中国的王牌部队——李玉堂的第10军和王耀武的第74军,并短暂占领过长沙。而转战菲律宾时,在巴丹半岛俘获七万多美菲联军,美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整支军队向敌人投降的情况。后来在印尼和泰国等地担任警备,最终在泰国清迈以南的南奔市等到了投降之日。关于第四师团官兵因出身商贩而精于算计,不甘心卖命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第五师团
该师团堪称二战时作战范围最广的日本陆军部队,先后与中国七十个师交手。晋北平型关大捷消灭的就是该部辎重部队。后转战广西,与当时中国仅有的机械化军——第五军在昆仑关硬碰硬,中国以数万伤亡打残该部第21旅团,接连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和代理旅团长、步兵第42联队长坂田元一,日本战史亦称之为暗淡的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编入山下奉文指挥的第25军,以强劲战力扫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地区的英属军队,“远东直布罗陀”新加坡的陷落,被称为“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此后第五师团一直辗转印尼各地,最终在印尼塞兰岛等来了投降的日子。该部主力在战争后期并未遭受严重损失,但其兵员征集地关岛却在战争结束前受到原子弹攻击,也可算是恶有恶报。
第六师团
野蛮彪悍是该师团标签,其兵员征集地熊本相对贫困且民风嗜斗,男子常以从军为出路。他们在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自杭州湾登陆直抵南京,是南京大屠杀中血债最多的日军部队。1942年末被调往太平洋,驻扎在布干维尔岛,后遭到美国登陆部队和海空力量的联合封锁,陷入物资短缺和外援断绝的困境。1944年初发动垂死攻击,损失八千之众,残部退入丛林。投降时这些衣衫褴褛、消瘦枯槁的日军若不是眼珠还在转动,与骷髅别无二致。1946年2月,前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在日本的家中被捕,4月26日被枪决在南京的雨花台,战犯授首,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