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小妆
因为倭寇的缘故,所以大明一直拒绝和日本进行贸易。公元一五六七年,大明开放了部分海岸,沿海一带的百姓可以到南洋进行贸易活动,但是不允许前往日本。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日,中商人就在出了中原大陆以外的地区进行交易,像是琉球和东南亚各地等。
在十七世纪日本被德川幕府统一后,实行了朱印船这一制度。公元一六零三年,幕府颁发了朱印状,到一六三五年,一共颁发了三百六十个。并且这些船在亚洲一共有十九个主要的贸易场所,每艘船上都有上百的日本商人。所以这些地区也出现了很多的日本町。
一六三五年,日本人被禁止出海,朱印船的时代也就此结束。在之后的锁国政策中,许多还流落在海外的日本人也被迫留在了当地。所以在东亚国际贸易中,也有日本人的身影。
各国的商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因为他们既是竞争者,但是同时又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在后来的西方人踏上了亚洲土地之后,便开始进行掠夺,中国人更是深受其害。西方人对这里的中国商人进行打压,但是做生意也并不仅仅只是掠夺,除了竞争,同时也还有合作。在一五六七年大明解除海禁后,有大批中国商人到马尼拉去和日本人进行贸易。
十七世纪的中期,东亚海域上的海盗横行,并且不仅仅是倭寇和那些欧洲人,其中中国海盗在这之中也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
东南亚海盗的活动范围很广,最被人所熟知的便是布吉私掠船。他们西至新加坡,东至菲律宾。还有在马来亚等海域的海盗,他们将新加坡等地的商人搅得鸡犬不宁,但是这些海盗和华人海盗相比,则是相差太远了。因为当时华人海盗具备更好的组织能力的更好的装备,所以他们的力量也就更加的强大,在这一带海域的影响力也就更大。
这些华人海盗在元朝的时候就开始活动了,并且他们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福建沿海等地。他们将东南亚的本地人召集来为自己修建堡垒。到了大明初期的时候,这些海盗中最著名的是陈祖义所带领的华人海盗集团。
他出身于广东潮州,在明太祖在位时期逃亡了南洋,并且在这里做起了海盗。在这里的十几年间,他们的队伍也越来越强大,其中最强盛的时候人数上万,战舰也有将近一百艘。但是之后,他们和郑和的舰队发生了激战,伤亡近五千人,并且战舰也总共失去了十余艘,就连其首领也被俘虏,所以这个集团也就自动解散了。但是在大明中期的时候,这个华人海盗又开始猖獗起来,并且还和日本有着密切的联系。
史学界有一个比较新的描述,倭寇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在嘉靖三十一年,成员有日本有中国,中国人占多数,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这么说有没有根据?有。
《明史》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其中“从倭者”就是中国人。
《喻世明言》对中国人当倭寇的事,有过一段详细的描写:
“原来倭寇逢着中国之人,也不尽数杀戮。若是强壮的,就把来剃了头发,抹上油漆,假充倭子。每遇厮杀,便推他去当头阵。……”
也就是说,倭寇们只要一见到华人,身体弱的就将其杀掉,强壮的就将他们头发剃掉充当倭寇。并且让其打头阵,这些被逮住的华人知道自己怎样都是难逃一死,还不如被剃掉头发当假倭寇,这样可以多活几日。说的好像假倭寇是被胁迫的,其实有一部分“从倭者”是自愿的。为什么?为钱。
有一个江苏昆山的倭寇,逃回来后说,船上大约有200多个倭寇,多为温州人、台湾人、福建、宁波、安徽,其中福建最多,占一半以上,真正日本人当倭寇,梳着髻的才十几个。也正如明代研究历史的人说,这些真假倭寇互相打掩护作案,彼此依附。
倭寇的大头目,也往往是中国人,就像汪直等人。公元一五四五年,汪直到达了博多津,同日本商人在双屿港开始走私交易。不仅如此,当地的许多百姓也都参与到了这场贸易中,为这些外国商人进行翻译。有些葡萄牙人和当地的百姓进行交易,价格合理并且他们之间相处的很好。所以说他们侵入过我们的边疆屠杀我们的百姓是子虚乌有的。
在这些百姓的心中,海盗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而那些官府的人才是敌人。所以当地的官府也认为这些百姓都是从番者。
由于当时的海上贸易并没有完全的安全机制,所以在商船出行的时候必须要自己配备一些武器来保护自己,或者找寻可以庇护的自己一些更强大的力量。除此之外,为了自己的利益,商船之间还会借助这些海盗的力量去打击自己的对手。事实上这里的有些海盗是获得了自己国家政府的支持的。
这些人往往被其受害者看作是海盗,但是在自己国家的眼里他们并不是海盗。所以这时候的海盗和商人之间的关系也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商人和海盗之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