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潮汕周边游: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

来源:【《驿道乡情》】 ,作者: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

  侯南村,位于大埔县百侯镇中部,距镇政府0.5千米。坐落于西岩山系余脉延伸的丘陵和山间谷地,村西南有帽山,海拔891米,为大埔县境中部最高峰。百侯主村成盆地状,梅潭河贯穿盆地中央,自东向西流,将盆地切割成南北两部分,南部即侯南。宋末,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迁入此地,后裔子孙繁衍逐渐形成村落。史上梅潭河曾称小溪,故侯南亦曾称为溪南。村域有赤颈坑水库。

侯南村村貌

  古时在百侯旧寨里和马山顶等山头设有用以兵防报警的烟墩(烽火台),称作堠,因堠是用白石白土(瓷土)砌成,故称“白堠”。民国初期,村民将“白堠”改名为“百侯”。民国时期先后置百侯区、梅河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设侯云区,区址皆设于侯南村,故侯南曾是梅潭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侯南村有杨、丘、池、李、刘、陈、孙、苏、王共9个姓氏。杨姓先祖于宋末从福建宁化迁入西河北塘松林下,后又转迁入该地落业。丘姓为宋末从福建宁化迁入青溪虎头沙,于明代再迁入该地落业。池姓先祖为宋末从福建宁化迁入揭阳,于明代又迁入百侯溪北,而后又转迁入该地落业。2015年末,全村有户籍人口4438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260人、澳门同胞87人、台湾同胞19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398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和加拿大。

  侯南村人多田少,村民经营传统农业的较少。由于地处梅潭河中游,为古代“过蕃古道”(海上丝路)的节点,百侯侯南商业、餐饮服务业、副食品加工等盛行,百侯牛肉干、花生、薄饼尤为出名。自汕头开埠之后,“过蕃古道”的作用锐减,村民多外出谋生,经营百业。村境矿产资源有陶土、瓷土和少量的铜、钨。

通议大夫第(摄于2015年)

  村中文体设施齐全,有大埔县百侯中学(史称“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陶行知教育基地)、百侯镇中心小学、百侯幼儿园(为全县最早的幼儿教育基地),有百侯体育场和永庆公园、杨顺公园、景区公园,有焕昌文化活动中心和侯南老人协会,有图书室2处(藏书4260册)。近年来,为恢复古村落面貌,整改村道,铺筑砾石路面,还原巷道古貌。

  侯南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00多座,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特别是形状相似且统一铺筑成鹅卵石路面的古巷民居群,古称“三十六巷,巷巷都一样”,仿如一座迷宫。现存客家传统民居56座,多为清康乾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代表性民居通议大夫第,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主体有上、中、下三大厅堂,左右共四列横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为府第式建筑,屋面宽64.5米,进深55.3米。其大门门联上书“天朝书宦迹,家庙荐苹香”。中堂联上书“裔孙承先启后,永怀大德;先祖开天辟地,恩重如山”。该建筑于2010年5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太史第(清康熙年间的殿堂式围龙屋)、莲瑞流馨(继志堂,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殿堂式围龙屋)、中宪第(建于清代的上下堂)、州司马第(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上下堂)、谷诒堂(建于清代的三堂四横屋)、南麓公祠(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三进院落)、大书斋(私塾)等传统建筑。村中有肇庆堂、海源楼、裕庐等中西合璧建筑,都是民国时期所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又以传统客家民居形制而建。其中,肇庆堂(敬修衍庆)建于1917年,占地面积3280平方米,三进院落四合院布局,集木雕、石雕、砖雕、灰雕、彩绘、壁画、瓷贴、铁铸等工艺于一体。现保存完好,2010年5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堂(摄于2015年)

  现存宗祠有20座,分别是杨、丘、李、池、刘、孙等姓氏的宗祠。其中,杨氏家庙建于明代,2007年重修,占地面积2274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殿堂布局,砖木结构。丘氏宗祠(一原堂)建于清代,2014年重修,占地面积2174平方米,二进院落殿堂布局,砖木结构。

  村中的观音阁始建于清代,内祀观世音。村民有正月十五日迎惭愧祖师爷的民俗活动。正月二十三日,村里举行酢“太平福”。期间,猪羊摆祭,传统舞蹈表演,热烈隆重。仪式后还要选出德高望重的耆老为翌年“酢福”筹备会的“福头”,主理下届酢福事宜。

酢“太平福”(摄于2015年)

  侯南村民流行舞“鲤鱼灯”及“五鬼弄金狮”。据传舞“鲤鱼灯”是清乾隆年间由杨缵绪从陕西引进,根据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改编整理。杨缵绪出任陕西按察使时,发现西安的民间舞蹈“鲤鱼灯”寓意深远,且不难演练,便着其侄三粼和府人细心揣摩学习,归里后即选取娇俏少女练习技艺。舞蹈情节分七小节:鲤鱼出草、相会、游戏、交尾、冲浪、跳龙门、欢庆。舞蹈定型为四旦一小生,道具是竹紮、彩纸裱糊的锦鲤,有手柄,内置灯光,另制龙门,以小八音作为舞蹈的伴奏音乐。村民表演的“鲤鱼灯”节目于1953年参加广东省(粤东区)民间艺术汇演,1955年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2007年,“鲤鱼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是杨良胜。“五鬼弄金狮”,由四人扮小猴子,一人扮演“大面”老鬼(称“五鬼”)。此五鬼围绕两张桌子戏弄雄狮(另一人扮演),用肢体谐趣模仿猴子、雄狮等动物形态,伴以服装道具,形象逼真。2014年入选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亦是杨良胜。

  该村历史上遭受多次自然灾害、瘟疫和战争。清康熙七年(1668年),大水冲毁鸣凤楼。雍正三年(1725年)中秋夜,百侯突然暴发水灾,至次日午时洪水才退,冲毁铺户民房无数。道光十三年(1833年)五月,梅潭河暴发洪水,淹塌百侯大土楼三座,铺户百余间,大小房屋无数。光绪二十年(1894年),亢旱,百侯禾稼无收。1915年,天花暴发。1922年六月,刮大风,飞沙走石,行人扑地,石云百侯树木拔去无数。1923年夏发生痘疫。1927年江西鼠疫暴发,难民走避来埔,传入百侯。

舞蹈“鲤鱼灯”(摄于2015年) 舞蹈“五鬼弄金狮”(摄于2015年)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张琏啸聚饶平茂芝立“飞龙国”,称“飞龙人主”,拥兵十余万,势力遍及漳、潮、闽西、赣南等地。张封萧晚、罗袍和侯南杨舜为三王,明朝廷檄三省督抚合兵征剿,致闽粤赣边成战乱之地。据史料载,在此次战乱之中,百侯侯南李姓和杨姓各死亡百余人。

  侯南村自清康熙年间杨之徐始,文风蔚起,获科举功名者不断,“一腹三翰林”“父子进士”“子孙进士”“公孙进士”“同堂七魁”,皆传为佳话。主要人物有杨之徐(1661—1726),清进士,谒选河南光山县知县,其子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俱登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故有“一腹三翰林”之美誉。

  侯南村北傍梅潭河,古驿道清远官路贯穿村境。1927年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后,朱德率部转移至百侯侯南,以市戈坪的杨氏宗祠(时为百侯中学)为临时指挥部,后经清远官路转移至饶平茂芝。

  该村于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14年被评为中国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