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滨州形成"人才政策黄金40条“海纳”渤海英才"

全市2017年度“争一流、上水平”十佳成果、重大成果、优秀成果展示:十佳成果④

形成“人才政策黄金40条”海纳“渤海英才”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渤海英才·海纳工程”,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新政迭出

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发展要素。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去产能、环保、安全生产等多重压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在爬坡过坎、负重前行中,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尤为迫切。2017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渤海英才·海纳工程”,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走出去”招才引智,“请进来”洽谈合作,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诸多环节新政迭出、措施不断,实现了人才荟萃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打造政策“强磁场”。我市在2016年底出台《“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实施“渤海英才·海纳工程”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等三个文件基础上,2017年又出台了《高层次人才编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管理服务办法(试行)》《“渤海英才·N十佳”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10个配套文件,不断健全政策体系。形成“人才政策黄金40条”,整合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工作,对全职引进的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科技经费和5000万元的基金支持。2017年5月,首次召开全市人才科技奖励大会,一次性奖励高层次人才和企业1000余万元。设立编制“蓄水池”,对引进的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提供编制保障。

搭建引才“新平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为企业与专家合作牵线搭桥。我市先后组织280多家企业负责人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山东省“齐鲁之约”等活动;开展“海纳工程·出彩滨州”招聘活动,赴我国西南和东北五省招才;到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举办“2017:渤海英才·博士故乡行”、“千人计划”专家滨州行等活动,邀请12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来滨与企业对接洽谈。因公出国团组出国考察期间,安排招才引智任务。实行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协同推进,将招才情况纳入招商引资考核。2017年,全市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60多人。

服务发展“主战场”。立足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需求,精准引才用才。我市区分不同产业,定期摸底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定向招才,如组织20多家涉铝企业带着需求到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进行人才项目对接;一次引进畜牧方面的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创新团队,成立山东阳信千人计划现代农业与食品研究院。举办“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高层次人才论坛,每个产业都邀请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建言献策,深度合作洽谈。每个产业都成立行业协会,设立高端人才库,由45名顶尖专家组成的新型化工产业集群专家委员会率先成立。目前,我市5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优化人才“生态圈”。我市将人才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县区委书记抓党建述职中增加人才工作。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服务专员、健康查体和休假等制度。评选“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36名和“渤海英才·N十佳”优秀人才120名,享受政治、经济、医疗、融资等多方面待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型项目、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展“千名干部联千企”活动,送政策上门,帮助培养引进人才。市级媒体开设“渤海英才”专栏,常态化宣传人才工作和先进典型。实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年初确定项目,每季度调度排名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现场观摩,年终开展述职评议考核。

完善的支持政策、优厚的待遇保障、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释放了引才聚才的强磁场效应。近年来,我市自主培养入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陆续实现零的突破。相比2016年,2017年,全市柔性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增加45%,申报入选“泰山”“齐鲁”系列人才工程人数提高23%,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500余人。新华社《要情动态》、《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人才》杂志、省委组织部《组工信息》、《大众日报》、省电视台等多次对我市人才工作进行刊发报道,建立“渤海英才”评选激励制度入选“2017年度滨州十大新闻”,人才工作影响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一个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崭新局面正在滨州大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