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正式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
(纪录片《拯救恐龙鱼:鲟鱼》截图)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白鲟的记载,“似鳣而长鼻,体无鳞甲”,汉代《韩诗外传》称,“昔日伯牙鼓琴而淫鱼出听”中的“淫鱼”正是白鲟。
白鲟的灭绝,让我们心痛不已。
中国邮政发行的白鲟纪念邮票(图源:amazon.com)
在地球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而根据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说法,地球“现在处于动植物的第6次大灭绝时期”。
自从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超出自然灭绝速度1000倍,在过去的500年中已经有大约1000个物种灭绝。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现在仍有500多种鸟、400多种兽、2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和1000多种高等植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
人类疯狂地建造,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但这也是导致生物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人类不停下破坏自然生态的脚步,那么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生物离我们远去。
其实建筑设计带来的不应该只有伤害,通过建筑设计,我们可以创造出比高楼大厦本身更多的东西,我们可以帮助我们的地球可持续发展。
01
那些为野生动物打造的建筑
近年来,不少建筑师已经开始反思,并站在野生动物的角度,去重新定义什么是优质的建筑。
大象对于泰国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与象征,但在近半个世纪内,因为食物和自然雨林的减少,大象的生存受到了影响。
当地政府试图通过一个名为“大象世界”的项目,将族人和大象带回到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大象博物馆,也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项目的设计处处为大象考虑,建筑师设计了42个混凝土树池,营造出一片屋顶花园,为大象提供遮阳设施和充足的食物供给。在人类的帮助下,象群拥有了新的家园。
(图源:Archdaily)
由EID Architecture设计的成都大熊猫基地熊猫新舍,位于成都市区北郊的茂林修竹中,新舍的设计围绕四个圆形露天庭院进行组织布局,庭院作为大熊猫的户外活动场所,为其提供了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场所,通过在建筑周边配备喷雾系统来最大限度地模拟自然生态,为大熊猫营造出一个舒适的温度与湿度环境。
(图源:EID Architecture)
伊朗建筑师Sajjad Navidi所构想的“Penguin Protection System(企鹅保护系统)”,是一个野心更大的计划,建筑师注意到随着气温上升,冰层逐渐融化,南极帝企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于是Sajjad Navidi希望可以帮企鹅们建造房子,有效地保护企鹅的栖息地,拯救危在旦夕的企鹅们。
Penguin Protection System(图源:dezeen)
设计以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建筑为灵感来源,以帝企鹅喜欢抱团取暖睡觉的习性为基础,一个个立体水上小屋可以容纳很多企鹅聚居生活。冰屋的上下结构可以拆分,底下的海绵降温体可以单独拆卸下来,可以起到延缓南极冰川融化的作用,从而有效保障帝企鹅们的生存环境。
该设计作品荣获了很多奖项,也启发了很多建筑师。
Penguin Protection System(图源:dezeen)
从19世纪的笼舍式,到20世纪的公园式,再到如今的保护中心式,人们对动物园的设计也在不断改进。设计师程大鹏为内蒙的野生动物园项目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野兽城市”设计方案,设计师以一栋废弃的烂尾商场作为载体,试图把它改造成一个野生动物与人和谐共处的城市动物园。
(图源:图源度建筑)
野兽城市的设计从垂直高度上让动物的种类更丰富,在建筑中90%的立体空间都给了动物,在这里动物不再成为被展示的景观,而是这个场域的主人,鹦鹉在空中盘旋,猴子爬在广场的旗杆上,室内中庭改造成大型爬行动物的乐园,狮子老虎在人工峭壁上跳跃……动物成了建筑的主要使用者。
(图源:图源度建筑)
人类的优越之处不在于强权,而在于更高的情感。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去思考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
02
野生动物也需要各类基础设施的帮助
当人类在全世界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和钢筋水泥城市,从而极大满足我们自身需要的时,却割裂开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阻断了野生动物觅食、求偶、迁徙的出行路线。
野生动物与车辆相撞致死事故,是道路交通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最直接、最极端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在作为高速公路大国的美国,最近30年,每年因车辆撞击致死的动物数量已超百万,如果这个情况得不到有效缓解,那么很多受累将面临灭绝。
(图源:unsplash)
搭建野生动物桥梁,是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一种做法,这是可以让野生动物安全穿越高速公路的一系列人造屏障,包括地下通道、高架桥、两栖隧道、鱼梯等。
荷兰是世界上第一批修建野生动物通道的国家之一,目前荷兰境内已建有超过600座动物天桥。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则建有41处野生动物通道,包括6座天桥、35个地下涵洞。而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如果道路两侧是森林,通常会用绳索制作树冠天桥,供松鼠、猕猴等树栖性动物通过。
荷兰野生动物通道(图源:Dezeen)
2012年,我国颁布了《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公路野生动物通道的设计思路。今天,越来越多的“绿色通道”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例如:针对兽类和鸟类,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了上跨式、下涵式和缓坡式三种类型共25处动物通道;青藏公路为藏羚羊设置通道桥;云南省思小高速公路为亚洲象设置桥梁隧道……
藏羚羊正在穿越青藏铁路涵洞通道(图源: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位于哥斯达黎加南部的树懒保护基金会打造了100多个“树懒路口”,他们将绳子拴在道路上方,让树懒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穿行,20多种其他物种也被发现会经过树懒通道,包括跳过绳索的红眼树蛙,以及在单杠上荡秋千的灵长类动物等。
一只树懒正通过一座绳桥(图源:树懒保护基金会)
在荷兰,还有一座“蝙蝠桥”,可以为蝙蝠提供栖息处。北边的桥墩可以作为蝙蝠冬天的栖息场所,桥身和砖石栏杆的结构能够让蝙蝠夏天在此停留,桥梁沿着蝙蝠的飞行路线进行建造,为此还专门对桥梁的混凝土结构进行了优化,在桥的下面设计了入口槽,开口处的粗糙表面为蝙蝠提供了抓手。
(图源:NEXT architects)
蜜蜂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还包括蝴蝶、鸟类、甲壳虫、飞蛾、蝙蝠,以及其他在花朵间传粉的昆虫,离开它们,世界上90%的开花植物都无法繁殖,我们的食物供给将受到威胁。
2012年以来,全世界已经有85个城市被认证为“蜜蜂城市”,这些城市从大面积种植多样的全年开花的本土植物开始做起,以满足传粉生物对于食物的需求,并积极参与到传粉生物的保护行动中。英国布赖顿—霍夫市最近通过了一项规划法,法案要求在新建筑中使用特殊砖块,以便为独栖蜜蜂提供蜂巢。根据规定,所有五米以上的新修建筑都必须包含蜂砖以及雨燕的筑巢箱,蜂砖尺寸与普通砖块相同,但有许多适合独栖蜜蜂筑巢的小孔。
(图源:Dezeen)
大面积应用玻璃等建筑材料,给城市里的鸟类造成了致命的死亡威胁,每年都在发生大量的鸟类撞击建筑物死亡事故。美国纽约市,2019年通过了一项地方性法规,要求所有新施工的建筑采用可以保证鸟类安全的玻璃材料,如反射紫外线的玻璃等。
(图源:http://studiogang.com/)
建筑师珍妮·甘设计的“水楼”(Aqua),是一座典型的“鸟类友好”摩天大楼,通过波浪形的外观设计和方便鸟类识别、带有灰色记号的烧结玻璃的使用,有效降低了鸟类撞上玻璃幕墙的概率
在未来,将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放在基础设施建造、城市规划的考虑里,是我们野生动物工作者、城市规划者、建筑师和艺术家需要共同完成的。
03
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居,一个更加和谐的未来
当下,全球人口直逼80亿,而地球上的野生动物数量却日益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也因人口增长而日渐尖锐。
在疫情期间,城市总人类活动减少,野生动物们大摇大摆走上街头,这让人们开始与动物共情,也开始思考,或许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由对抗变成融合,或许我们的居住方式还可以更多元。
(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截图)
让环境变得宜居,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和谐,也是建筑师的使命。
如果我们能从人类与自然、土壤与植物、植物与动物等多角度去观察,或许我们能找到一种新的建筑方式。
鹤岗住宅,是武田清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住宅,住宅位于自然公园和住宅区的交界处,除了供两代人居住外,屋顶花园是人与大自然的共享空间,层积在底层拱券结构周围的土层,则是建筑师特意为动物和植物建造的新家。
鹤冈住宅是一个试图不仅容纳人还容纳其他生物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树木会生长,生物种类也会不断增加,最终这里可能会形成一个小生态森林。
(图源:武田清明建筑设计事务所)
“红海项目”,是沙特提出的围绕红海地区的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包括9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绵延数千米的沙漠和壮观的火山景观。隈研吾被委托设计22个度假岛之一的ummahat alshaykh岛屿,这里也是多种濒危鸟类和海龟的栖息地。
在建筑物位置选择上,隈研吾特意避开了生态敏感区,将岛的北部作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不配置任何建筑物,建筑在陆地上的布置也遵循海岸线的自然形态,避让开主要动物的栖息巢穴。在陆地上的别墅区,建筑物的屋顶模仿了自然的沙丘,轻轻弯曲,一侧向下折叠接触到地面,寻求建筑整体的曲线形态与地面相和谐的关系。
(图源:隈研吾都市建筑事务所)
可能有人会担心,和动物植物居住在一起,会不会给人带来干扰?其实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精巧的、复杂的整体。有研究证明,生态系统越完整,我们面临的野生动物传播疾病的风险反而会越低。
结语
(图源:pixabay)
《地球脉动》《蓝色星球》《植物王国》等自然纪录片的制作者大卫·爱登堡说过:“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但要持续下去,仅有智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智慧。”
今天的很多建筑都是站在人类“造物主”的视角而设计的,但人类不应傲慢地去主宰万物,地球不是人类的地球,真正的和谐共处,是友善万物,敬畏自然。
参考资料:
《人类怎样失去了挽救白鲟的最后机会?》(《三联生活周刊》,作者:王海燕)
《建筑师为企鹅打造“水上城市”,拯救了他们岌岌可危的栖息地》(A Day magazine)
《把野生动物园搬进高层废弃商场 | 共生实践:野兽城市》(公众号:青年建筑)
《让动物享有路权的自由》(《新周刊》,作者:周筱曦)
《City for Nature︱神奇动物在哪里?如何在城市中为野生动物创造一壶天地》(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作者:Citipedia)
《“万物生”的家》(公众号:空心建筑)
好书推荐
《生态都市主义》
本书没有拘泥于对城市的起源、发展、演变等枯燥历史追溯和深究,而是放眼未来,用独特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了未来生态都市的各种可能途径和技术参考,而这种想象又是紧紧抓住生态都市的主线,建立在生态系统思想的基础上,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和价值所在。
《可持续设计》
本书全面介绍了建筑的可持续设计,全书从场地问题、水的使用效率、能源效率的主动和被动式技术、室内环境质量、材料、评级系统以及未来展望等几个章节,系统介绍了可持续设计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众多成功案例,让枯燥的理论具体化,让建筑设计师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可用技术,抓住重点,拒绝乏味。
《我们梦想的未来都市》
建筑史学家五十岚太郎携手矶达雄,从建筑与科幻两方面来谈述这些曾经被畅想过的未来都市,旁征博引谈论那些与时代紧紧相扣的未来的梦,也从中看见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