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们的诗与远方大师们仍在歌颂!

《伟大的行者-马克思》 青铜 23cm×23cm ×63cm 2016年创作

20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德国古老小城特里尔议会已经通过表决,届时,将有一座马克思铜像矗立于他的家乡。那是一尊行走中的马克思,目光深邃,步伐坚定——一如他后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目光与步伐……

铜像的创作者,就是吴为山。特里尔市市长专程来到中国,看过铜像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通过雕塑家的妙手,马克思栩栩如生。在二十一世纪,他的理想、理念以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我与吴为山相识多年,也近距离欣赏过他的雕塑创作。作为他多年的朋友,正好借此机会谈点感受。

历史,常有它的巧合——一片古老的土地,诞生了中国雕塑界两代标志性人物:一位是已故雕塑大师刘开渠,一位就是当今中国最为著名的雕塑家吴为山。开渠先生1904年出生时,他的家乡萧县属于江苏徐州府;而吴为山的出生地东台县时堰古镇,与萧县的直线距离不过百公里,同属苏北大地。刘开渠生前是中国美协副主席,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达30年之久——凑巧的是,2014年吴为山出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也是中国美协的副主席。

两代雕塑大师的共同之处,自然不仅仅表现在这些表象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他们共同的艺术情怀,那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艺术报国情怀。刘开渠先生主张“创造一种新境界”,毕生执著于建设富有生命力的纪念性雕塑。早在1934年,他便创作了中国第一座表现抗日题材的巨型雕塑《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2005年,吴为山创作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雕塑》落成于扩建后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两组相隔70多年的雕塑传递了同样的民族精神——并且,后者更以悲天悯人、呼唤和平的主题,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人民不忘历史、守护和平的不变情感。

《天人合一老子》青铜 高90cm宽60cm厚52cm 作于2012年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获

雕塑落成的那一天,吴为山擦去满头的大汗,留下了伴着泪水的诗行:

我以天地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

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

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

我祈求,

我期盼,

古老民族的觉醒!

精神的崛起!

后来,吴为山应邀到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讲解南京大屠杀。这是一所拉丁美洲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整个会堂座无虚席。演讲结束,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整整10分种。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雕塑》前,对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发表演讲:“这些作品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全人类的灵魂。”

《逃难之四——祖孙》

当然,作为相差58岁的两代艺术家,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不同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吴为山与刘开渠先生创作之路的太多不同。刘开渠的青年时代,现代雕塑的曙光刚刚照进中国,先生只能带着他的梦想,远赴法国学习雕塑艺术。伴随着新中国的明媚阳光,刘开渠的创作激情空前迸发,先后创作了《胜利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以及参与创作人民英雄纪念墓碑等一系列浮雕和雕塑,由此成为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

有人说,没有刘开渠的“开渠”与“奠基”,中国的雕塑事业进程会晚很多年。的确,正是刘开渠将西方的雕塑观念和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审美形式相融汇,以自己的艺术实践颠覆了明清以来中国雕塑塑造泥菩萨的传统,把雕塑引入到国家层面的公共空间,成为20世纪公众喜爱的公共艺术形式。

《冤魂呐喊》

如果说,是刘开渠这一代艺术家把西方雕塑艺术创造性地带入了中国;那么,吴为山这一代艺术家则是把日益成熟了的中国雕塑理念成功地推向了世界。吴为山的创作生涯始于改革开放,这使得他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他在国内最早提出“写意雕塑论”,他在创作实践中大胆探索将中国传统雕塑中的写意精神与西方写实主义中出神入化的形神表现和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形式创造置于同一创作文化空间,从而开创出了既具民族艺术精神又不失人类情怀的雕塑艺术新境界,较早地实现了中国雕塑艺术与世界的对话。

齐白石,达芬奇——东西方艺术大师。如今,吴为山的《超越时空的对话——齐白石与达芬奇》组雕,已经永远立在了意大利国家博物馆,也让西方文艺复兴的故乡永远留住了来自中国的国画大师。意大利国家文化部长感慨道:“从作品看到了一个国家前进的步伐,因为这里有传统,也有现代。”2012年,吴为山的作品《天人合一——老子》获得“卢浮宫国际美术金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22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法兰西艺术院的4位院士甚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吴为山可以与罗丹相提并论。

《问道——孔子问道老子》青铜 孔子2.53米高;老子2.59米高 作于2012年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如何将自己融入生生不息的时代洪流,为养育他的民族和人民奉献自己,并为人类作出贡献?”吴为山说,“最高的价值实现是当世界看到你的创造与成就时,油然对你的国家和民族产生敬意。”

从老子到孔子,吴为山让500多尊中国杰出人物的雕塑永驻法国、英国、美国、巴西、俄罗斯、韩国、新加坡……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了中国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脉。天人合一,世界大同——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参观吴为山的《孔子问道于老子》等雕塑后说:“从孔子脸上的道道皱纹,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从他的微笑,我感到这个民族的宁静而致远。从腹中刻满‘道德经’的虚怀若谷的老子像,可以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他就是空的。而看到齐白石像,让我想到,如果我们在中国迷路,我会向这位智慧的老人问路,这就是塑像给我的信任感。”

让世界艺术的精华浇灌中国,让中国的优秀艺术滋润世界。这,不正是从刘开渠到吴为山,几代中国雕塑艺术家和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们共同的追述和不变的情怀吗?

原文:《从刘开渠到吴为山:两代雕塑大师的情怀》-杨江瀚

资源出处:《收藏投资导刊》2018年2月总172期

更多精彩内容链接:

金陵三杰——书画市场谁主沉浮?

书画|浅谈八大山人作品——艺术价值及辨伪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