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正本溯源话《诗经》前言

前言

“《诗经》三百零五篇都是尹吉甫的作品,也都是他的自传……这是骇人听闻的发现”。这话引自李辰冬先生的著作《诗经通释》里的“自序”。李辰冬(1907-1983),河南省济源人,燕京大学学士,巴黎大学博士,1949年后在台湾、新加坡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经过二十年的研究,《诗经通释》三卷本于七十年代初在台湾问世;202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有简体字版四卷本出版。

尹吉甫与诗经有关,这观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学界一般认为他是负责采集诗歌的“文化官员”,也有些版本认可他是一小部分诗歌的作者。《诗经》中的一些诗句就像签名一般摆在读者面前,如《六月》中的“吉甫燕喜,既多受祉”;《烝民》中的“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等。而李辰冬的研究是诗三百都是他一个人的作品,并且根据他生活的年代与所经历的事件,重新编排了篇章,合计三十编。涵盖周宣王二年(公元前826年)至周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长达五十余年的创作历程。这些篇章完全不同于“风、雅、颂”的传统体例。他认为“风、雅、颂”的体例充其量仅与诗歌的音乐特性有关,与诗歌的文学特性没有任何关系,因而是今天的人们阅读与欣赏诗经的重大障碍。

“《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等十五部分,收诗160首。“《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74首)和《大雅》(31首)。“《颂》是朝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40首)。以上引自中华书局(王秀梅)版《诗经》的“前言”,可代表迄今为止的主流观点。提醒读者们注意:即便是这样的主流观点,不仅承认“诗”与音乐密切关联,而且承认基于音乐风格,才形成了“风、雅、颂”的编辑体例。而李辰冬先生只不过再往前走了一步,指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是读《诗经》,而不是唱《诗经》!有谁在乎某首诗属于什么“风”,应该是什么调?有谁在乎朝庭雅乐、祭祀和歌是怎样演奏的呢?

捊清《诗经》的音乐特性,就可摆脱“风雅颂”的束缚,就可以专注于《诗经》文本中所蕴藏的极为丰富却鲜为人知的含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诗歌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这种关联性出发,进一步将诗人的足迹与诗歌的创作挂起勾来。让作者与作品重新走到一起,正本溯源,是阅读理解与欣赏《诗经》最合适的方法。

然而,要将《诗经》彻底地正本溯源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李辰冬的贡献是开创了《诗经》研究的新方法、新途径。他的不足之处难免。试图用他的不足之处去否定他的开创性意义,是不合理性的;反过来一味地叫好,而无视有疑之处也是不恰当的。《诗经通释》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寻找到新的答案。反复思考中,我找到了许多问题的新答案,相信是对《诗经通释》的必要修正与完善。

《正本溯源话<诗经>》,就是以作品与作者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兼顾严谨与阅读趣味,为读者奉献一部波澜壮阔、连绵不绝的诗歌连续剧,在其中每首诗歌是鲜活的,诗歌之间的联贯更是鲜活的。这部诗的连续剧将是妙趣横生的故事与丰富的历史知识的有机统一。诞生于二千八百多年前的《诗经》,如洗去蒙尘的西周青铜器一样,宁静地诉说他们的幽幽往事。

《诗经》是如此地可亲、可近、安谧、瑞祥。

本系列《正本溯源话<诗经>》,打算用一百来篇趣味文章,分别介绍尹吉甫前十年创作的约二百多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