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农村学校新入职教师增多,占比逐年增加。以我县为例,皖北某县乡镇中心学校,近3年新增教师占比25%以上,近5年新增教师占比已经超过40%,有的村小新教师已经超过一半。
新教师增多是好事,但这批新手上岗却遭遇了不少难题。比如,新教师还没有从大学生的角色中脱离出来,尚不适应中小学的工作环境,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心理准备。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教学资源本来就薄弱,新教师的成长就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他们对教材、教法不熟悉,对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了解,缺乏课堂组织能力,不能很好地跟当地同事交流,都成为新教师自己难以逾越的障碍。
作为农村学校的责任督学,我发现很多地区忽略了村小新教师的培养工作。新人入职,既没有相关部门为他们开展专门的融入课程,也没有学校为他们安排老教师“一对一”指导。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如果没有师傅,新教师成长就变成了“散养”状态,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难怪一位稚气未脱的新教师坦言:“课再多,都不嫌累,但找不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才是最苦恼的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想新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关心其生活待遇固然重要,但能否让他们尽快进入职业状态,关乎其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关乎农村教育的现在和未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以为,须建立多级农村新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发挥跟岗培训、名师带徒、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的作用,为村小新教师导航、立德、赋能,才能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导航。教育方针是教师的行动指南。但很多新教师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并不清楚,尤其是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对教育法律及政策尚不熟悉。各地要组织专项培训,帮助新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当下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使其形成坚定的政治方向、明确的目标导向,避免新教师“跟着感觉走”。
立德。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崇高的事业,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并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新教师培养必须注重师德养成,学习和了解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追求“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道德风范。
赋能。《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对新教师的成长大有助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中心学校、村小要重视并完善教师研训机制,强化“无研不教”“教研合一”观念,提高研训质量,促进新教师自主选择、自我反思和自主建构,使其快速入门,进入专业成长快车道。
对于农村新教师,尤其要敢于给他们“开小灶”。一是从教学实操等最基本的方法入手,让新教师更加专业;二是帮他们搭建起理论支撑,发展自己的长处,在专业教学中扬长避短;三是帮助他们适应农村教学的特殊学情,比如小班化、全科制。
重视个性化培养,要帮助新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当然,这些工作是专业而复杂的,需要上级部门的指导和高校资源的支持,在好的机制下,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总结提升”的原则,实现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在新加坡,申请教师从业者都必须进入国立教育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集中培训。我国教育部要求,新教师岗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眼下,中国正处于教育高速发展的关键期,面向2035,必须要补齐农村教育这块短板,而新教师培训将是其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作者系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专职督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2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