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只做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老汕头华侨投资的零售业,虽不如出口商那么有突出表现,但也不逊色。“南生”、“广发”、“平平”、“振源”等四家百货公司,是其时汕头市民皆识的侨办四大百货公司,曾被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公司的发迹,居多是从镇邦街开始。
南生公司 原为上世纪30年代在市区小公园兴建的南生公司新楼,俗称百货大楼,大楼一二层为南生公司,三四层为中央酒楼,五六层为中央旅店,后来还增资扩建致七楼,大楼建成后生意愈发兴隆,夜夜莺歌,是昔日汕头的经济中心,多元化经营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百货大楼风靡汕头达半个世纪,为当时一座地标性建筑。是汕头市民十分熟悉的一座老建筑。1958年5月29日,汕头百货大楼在“南生公司”的基础上实行公私合营。在计划经济年代里,百货大楼无疑是汕头这座城市的物流中心。其商业零售的龙头老大地位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末期。
广发公司 早在南生公司之前,就已有一家店号为“广发”的商店在此处经营百货,规模还不小。“广发”的创办人是梅县人李景韩。李景韩早年在汕头埠设摊卖杂货,1910年在至平路中段开设广发商店,主营日用百货。1924年前后,李景韩将原商店扩展为“广发股份公司”并亲任经理,除经营日用百货,兼营五金、成药、针织等,还为美国派克笔、英国蜂巢毛线等国内外名优产品作代销商,批发、零售兼有,全盛时期拥有员工100多人,年盈1万银元以上。在后来的战乱时期,广发股份公司宣告关闭。
平平公司 “平平”公司是上世纪20年代由新加坡华侨集资在汕头创办的经营百货的股份有限公司,原址设在镇邦街,后来迁至居平路营业。华侨控股达95%,常驻新加坡的董事长陈焕群委派董事陈进生为驻公司监理,公司经理为大埔人萧觉民。平平公司为了在经营管理上紧跟社会的发展,每年都派门市各部长到上海大新、先施等大公司参观学习,借鉴外来的先进做法,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公司以批发零售日用百货、针棉织品、文化用品为主要业务。“平平”公司经营场所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层大楼。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汕头前夕,“平平”公司已把50%的物资转移到大埔县。汕头沦陷后,公司仍派人留守店内,后因失火,全部物资化为灰烬,公司也由此关门。抗战胜利后,平平公司居平路原址租不回来,改在外马路海关前经营进出口生意,至1948年结束营业。
振源公司 经营百货的“振源公司”是当年归侨和侨胞集资的股份百货公司,1932年由镇邦街“泰源号”东家招请蕉岭人吴德馨等归侨和侨胞集资的股份百货公司,吴德馨被聘任为经理。据记载,吴德馨是蕉岭县三圳镇人,早年到印尼经营小摊贩谋生,积累了雄厚资本,回国继续经商。他先在汕头接手“振源百货公司”后,又到广州兴办“德利汽车行”,生意更加兴隆,资本积累更加雄厚,然后又回汕头开拓房地产生意,独资在汕头兴建48座四、五层的楼房出售,并将这条街命名为“德兴街”。 还分别在家乡蕉岭县城和南京兴建总面积达几万平方米的10多幢楼房,大做房地产生意。
振源公司除经营百货零售批发外,公司还经营侨批业务,并投资办交通运输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振源公司没有及时疏散物资,日军占领汕头后仍继续留在汕头经营。日寇投降后因无力复业,振源公司遂正式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