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传奇人生搬上舞台
王亚彬: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本报全媒体记者李林山 刘文刚
9月14日,由中、英、法、日等多国艺术家联合编导演出的大型舞剧《一梦·如是》,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好评如潮。该剧首次将中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的鸠摩罗什搬上舞剧舞台,其“下篇”更是以大量篇幅通过演员肢体和音乐、灯光,展现“凉州文化”丰富的舞美元素,呈现现代与古代融为一体的神奇观感,令观众仿佛亲身踏上丝绸之路,收获一场难能可贵的精神之旅。9月26日,当代著名舞蹈家、编舞、导演王亚彬在河西学院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说:“《一梦·如是》通过鸠摩罗什的舞台形象,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让发生在龟兹、凉州、长安的三段故事焕发光彩,向世界发声。”
王亚彬
从“王小蒙”到“亚洲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一梦·如是》的编舞、导演王亚彬,在舞台下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典型的80后“文艺青年”。一旦登上舞台,她用柔软、流畅又极具爆发力的肢体动作,将中国传统舞蹈及当代西方舞蹈糅合在一起,成功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以擅长揭示舞台人物精神世界和灵魂,被国际舞坛誉为“亚洲最重要的舞者之一”。王亚彬极富才情,她既有“文”的一面,又有“舞”的一面;既是驰名演员,又是探索性前沿导演。她新出版的随笔集《生命如何寄托》,文字“充满延展的愿望,变幻、激烈、休止”,濮存昕看后,赞叹道:“亚彬曼妙的舞姿你赏过,现在她用白纸黑字娓娓道来,是值得我们品味的‘台下十年功’的生命之美。”她是当代舞剧探索创新的前沿导演、编舞,她说:“如何创作出可以与世界舞坛接轨的艺术作品,如何与世界范围的艺术对话,这是我们这一代舞蹈创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让东方文化真正焕发出光彩,向世界发声,更是我们念念不忘的使命。”一路舞来,她近年囊括了中国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舞蹈重要赛事的金奖,以主演、编舞、制作人的不同身份创作国际拓展艺术作品。
《乡村爱情》剧照
王亚彬一出现在街上,许多人会惊呼一声:“乡村爱情来了!快看,她是王小蒙嘛。”2003年,王亚彬被张艺谋选中作《十面埋伏》章子怡大段舞蹈的替身;2005年,在赵本山导演的《乡村爱惰》中饰演女主角王小蒙。与她当下鹊起的盛誉相比,这些不过是她“青葱岁月”中的小插曲。她出生在天津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1993年在天津报考舞院时,是一个“小不点儿”,凭着天赋和勤苦,2001年,王亚彬独舞作品《扇舞丹青》,被学校选中冲击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这部堪称新时期中国古典舞蹈精品的作品,似乎是为已经长大为“天鹅”的王亚彬量身定做,高难的技术组合与内在的气质神韵,使作品与舞者相映成辉。17岁!王亚彬就站到了全国舞蹈比赛的最高领奖台上。
王亚彬说:“跳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漂移在聚光灯下,迷恋自我陶醉释放情感的瞬间片刻,凝息于作品结束的瞬间,美丽而短暂。我相识的许多大朋友、艺术家,他们又给了我更多成长的机会。《十面埋伏》中大段舞蹈的替身也罢,《乡村爱惰》中女主角王小蒙也罢,如今回想起来,其实,每一段变化和机会都是紧紧相扣的。缺少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不会有今天的我。”她虽然成功饰演了许多的影视角色,如在34集电视连续剧《马大帅三》中饰演“江帆”、在22集电视连续剧《跟着阳光跳舞》 中饰演“景茹”、 在20集电视连续剧《军中红舞鞋》中饰演“白鸽”,但舞蹈事业是她的命根子,有“舍”才有“得”。2009年,她创办了以“联合各方优秀人才,搭建平台,呈现国内外艺术家联手打造的原创舞蹈艺术精品”为宗旨的“亚彬舞影工作室”,联合多国第一流的舞蹈家、音乐家,共同创作演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舞台剧,每年“一季”,推出一台国际拓展艺术作品,九年间数十次代表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先锋探索精品,赴捷克、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布丹、柬埔寨、老挝、瑞士等国家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到了今年,恰好是“第九季”,鸠摩罗什这一人物形象在“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精心编排下,成功上演。
寻访鸠摩罗什东来的足迹
鸠摩罗什是中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首,也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历代三宝记》《道宜律师感通录》等佛史典籍载,早在佛法神传时期的庄严劫、贤劫,鸠摩罗什就是毗婆尸佛等七佛的“七世译师”;十六国时期僧俗尊称他为三藏大师第一人;隋唐以后,被尊称为鸠摩罗什菩萨,位列中国佛教八宗之祖。王亚彬说:“我对鸠摩罗什充满无限的崇敬,我渴望用我的舞蹈作品,用舞者的肢体动作让这个伟大的灵魂复活。他是沟通东西方的使者,他的经历是中国的,而他的思想则是世界的。提起鸠摩罗什,我的国际演艺朋友圈里,无人不知,尤其是日本的杰出舞蹈家平原慎太郎,对鸠摩罗什推崇备至。我们计划要联合推出一部反映丝绸之路精神风貌的舞台剧,大家一聊,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鸠摩罗什。对!我们就要拍拍他,勇于挑战舞蹈界视为畏途的僧侣题材。目前中国的舞台创作中还没有人涉猎这个题材。所以我觉得这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挑战。我希望通过联合创作的方式,让大家对鸠摩罗什这个人物和精神追求有更多的理解,同时借此告诉人们:如果有坚定的理想,是可以完成的,人生就是一场跋涉。”平原慎太郎出生于北海道,除了自身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编舞外,与各国的著名编舞大师多有合作。
拍鸠摩罗什一剧在王亚彬的运作下,争取到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2017年9月,王亚彬直奔武威,在鸠摩罗什寺、天梯山石窟、白塔寺等地探访凉州文化视野里的鸠摩罗什,与武威文学界、史学界交朋友,搜集鸠摩罗什新鲜史料。在鸠摩罗什寺座谈时,王亚彬对凉州佛教文化细节穷追猛问,“鸠摩罗什时期的凉州僧人,他们用的啥纸写经?他们穿啥衣服?他们讲经和译经的道场到底是啥模样?”直到答复满意为至。她对武威日报社和市档案局提供的鸠摩罗什完整史料心存感谢,念念不忘本地文学界陪同她游赏的凉州农家小院、饱吃的风味小吃和歌吟的凉州民间小调。
王亚彬说:“凉州是中西文化交融史上特别亮眼的城市,打个比方,它恰恰就如中西舞蹈精华集于一身的旷代舞者,它与我宿命相通。在凉州街上那些行走的各色人群的步幅,佛寺里叮叮的铃声,凉州人家摆放的成堆的书籍,都给了我创作的灵感。”
“ 《一梦·如是》里有许多的‘凉州’元素,舞台上堆集或撒了一地的书籍经本,音乐中重复出现的铃声,梦幻的云雾,‘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成了神奇的道具。”
“从凉州出发,我又去了敦煌、库车,一路探访鸠摩罗什的足迹。鸠摩罗什是天竺北传佛教自西域传入凉州,再经凉州向中原扩散的过程中,起到重要桥梁作用的杰出佛法传播者。他之前的佛法东传活动,只是断续的、零散的民间活动,译经活动也没有形成长期的、大规模的国家译场。中国化的译经场面,在鸠摩罗什的力行之下,开始出现了国家制度化、译场正规化、译介学院化的蓬勃兴盛局面。五凉时期,在西域大小乘佛徒沸腾而至的情况下,河西走廊凡有村坞处,都盖起了香火缭绕的寺庙,信众中不乏读书的儒士、衙门的幕僚,甚至游医、卜徒,都在诵经活动中得以初步的觉悟,凉州呈现出的佛国般若影子没有消失,至今还能隐隐听到、看见。《一梦·如是》上篇集中展示的就是般若世界的灵幻,展示的是凉州曾经保存的温度和气场。”
多国艺术家演绎鸠摩罗什传奇人生
王亚彬说:“踏访凉州,重走鸠摩罗什东来路,为《一梦·如是》剧本的创作打开了灵感的窗口。花了三个月时间,同平原慎太郎反复推敲剧本,编排舞蹈语言,总的设想是以鸠摩罗什生活的时间为轴线,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选择典型的舞蹈情节,舞台设计倾向澄净化,展示法华、般若的序列氛围。中西文化差异与统一性在这部剧内得到充分地展示与阐述,时间与空间在剧中逐渐模糊,幻想和真实的界限被打通,死亡与生命、虚幻与真实同时存在,舞台、历史、现实和故事同时呈现给观众。”
海报显示, 《一梦·如是》以当代视角讲述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故事,以时间轴线拉开舞剧纵深,呈现更为辽阔的精神视野。该剧上下两篇分别由平原慎太郎和王亚彬担任编舞,主创班底由中、英、法、日等多国艺术家组成。平原慎太郎和王亚彬与Sidi Larbi Cherkaoui、桑吉加、MarkHeim、Elizabeth Roxas Dobrish、高成明、张云峰、费波等编舞家合作,反复修改剧本和舞美细节。作曲家周龙是“普利策奖”获得者,也为该剧支招。
“《一梦·如是》的音乐非常精彩,是由日本著名音乐家熊地勇太创作的,体现了国际音乐大制作的品牌性。熊地勇太的音乐将上篇的每个部分完美糅合,音乐风格悠然委婉,与舞台情绪微妙契合,在推动故事的同时,隐隐地在唤醒古老的记忆,用其独有的方式同时讲述着遥远的故事,为下篇的开启埋下令人期待的伏笔。”记者了解到,《一梦·如是》舞台采用了法国著名灯光大师威立·西塞独特的灯光设计,剧情不断推进,灯光波动起伏,舞台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颇具禅意,在方寸之间展现错落有致的空灵之境。除了演员,舞台上布满书籍却四处散落,它是经文也是史书,它承载着历史,是智慧与精神的传承。演员的身体随着书页的翻转开合不断舞动,其柔软灵巧的躯体与条灯的硬朗线条相互呼应,呈现的是令人回味悠长的隐匿之美。舞美设计英国舞蹈大师迈特·迪力,曾担任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Tor Hill艺术指导;另外,造型设计王嘉、服装设计李昆等均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徐一鸣、张亚鹏、彭莹、刘琦琦、卜瑞、李帅、杨明迪等舞蹈家,是国内当红的舞蹈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