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自贸区挂牌七周年“复盘”,看广州南沙做对了什么

2015年4月21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正式挂牌。此后,南沙进入到史上发展最快时期。比较历史数据可以发现,自2014年GDP首破1000亿到2021年进阶2000亿,南沙仅用了七年时间。多年领跑广州各区的GDP增速、87.12%的GDP增幅,实力诠释了“南沙速度”。

早在1993年,南沙就开始探索可行的发展道路。但为何这七年间才发生如此巨变?南沙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中被赋予什么重任?未来南沙发展潜力如何,它能肩负起相应的区域发展使命吗?为此,南都记者通过查阅相关统计数据,并采访多名专家,试图从更客观的立场上,“复盘”南沙过往七年来的发展之路,以更好展望其未来前景所在。

2014年南沙GDP首破1000亿元,为1016.35亿元。2015年-2017年这四年间,南沙借自贸区之东风,GDP增速一直在10%以上高位运行,第二年甚至高达13.8%, 而一向领跑广州各区的天河不得不让位,分别以8.8%、9%、9.6%增速屈居第二。虽然2018年增速回落至全市第五,但在受疫情影响的2019年、2020年这两年,南沙逆势飞扬,分别以10.7%和7.1%的增速重夺第一。2021年GDP增速虽然位居第二,但就是在这一年,南沙七年来积蓄的能量终得到爆发——GDP迈上2000亿元大台阶。 从2015年的1139.19亿跨越到2021年的2131.63亿元,南沙GDP总量几近翻番。

推进高水平开发

南沙地理位置的优势不断被兑现

固定投资助力南沙GDP站上2000亿新台阶

拉长历史时间轴可以看到,南沙多次得到政策性的“加持”。如199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4月成为广州市行政区,2012年9月获批为第六个国家级新区。

从1993年到2014年这20多年时间里,南沙GDP才首破1000亿元。但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南沙为何能轻松跨过第二个1000亿台阶呢?

“这是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南沙最近七年的爆发,与南沙功能定位的转变、“广州能量”的注入密不可分。

马向明认为,无论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国家级新区,南沙最初都还只是作为广州功能的一部分以及广州的一个新平台去谋划其发展。但真正让南沙脱胎换骨的原因,是不再把南沙看成是广州自身功能的组成部分,而是“以广州为支撑,对外谋划发展的一个主体地位”。

南沙的功能定位,最近几年才慢慢明确下来。而与港澳的深度合作,很早就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梳理南沙的功能定位变化,确实可以看到南沙的地位在最近七年来被一步步“抬高”,慢慢成为集“三区一中心”(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城市副中心)于一身的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平台之一。

马向明认为,在此过程中,“广州能量”随之不断被注入,如学校、医疗这些广州优质服务功能的注入,让南沙的发展有了坚实的靠山。进入湾区时代,头顶“三区一中心”光环的南沙,又因为政府重大项目推动和粤港澳全面合作的背景,而显得与众不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可见一斑。

南沙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离不开“广州能量”的持续注入。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南沙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为620.55亿元,7年后首次突破千亿元规模,同比增长22.3%,增速位列19个国家级新区中首位。这当中,南沙就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粤港澳大湾区方向)1亿元的资金支持。

固定资产的不断投入,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南沙逐年增长的GDP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不断兑现南沙地理位置的优势。

翻开地图可以看到,位于广州最南端、珠江入海口的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但南沙要从所谓的地理几何中心,变成湾区要素流动中心,交通的互联互通建设至关重要。自进入大湾区时代,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正在加快形成。如南沙港铁路、地铁18号线(首通段)开通,狮子洋通道先行段开工建设,深江铁路(南沙段)、深中通道、南中高速加快推进。

马向明认为,正是在政府力量的加持下,南沙改变了港口工业区单一的形象。更丰富的功能配套和更便利的交通设施,让南沙因此获得了比周边平台更多的发展优势,也让南沙在湾区时代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响应,大大提升了区域发展的能级。

做好开放文章

南沙核心功能和优势得到巩固和发挥

外贸总值占广州的近1/4

在采访的三名专家眼里,南沙的海港对南沙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南沙港是国内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之一,随着黄埔港的搬迁、功能逐渐疏解,当前广州市内能很好支撑新型国际贸易枢纽建设的只有日渐崛起的南沙港。截至目前,南沙港海上贸易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港口,港航优势日渐明显。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港口是南沙的基本功能,也是其核心资源。而开放,则是南沙的一个重要的特质。通过开放,南沙更好地巩固和提升了南沙核心资源——港口的优势并扩大其能级,他认为这是南沙近年来取得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效。

回顾南沙近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部部长王福强同样认为,南沙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做好了开放的文章”。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平台之一,拥有国家级新区、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还有港航码头等物理设施,这些都是开放的要素。王福强表示,南沙正是利用这些优势,吸引了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像中交、中建等央企在此集聚,并将之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后方大本营。与此同时,也利用自贸区这个开放的平台,面向全球集聚资源要素。

毛艳华认为,南沙自贸片区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很好地促进了国际航运枢纽的建设,而南沙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试验区的定位,与国际航运枢纽的建设相辅相成。

事实上,南沙正是得益于自贸区在国际贸易创新试验方面的先行一步,近年来在全球商品溯源标准体系制定、保税监管模式创新、依托专业机构解决涉外商事纠纷、快捷退税等方面,贡献了诸多“首创”经验,为南沙打造新型贸易枢纽奠定良好基础。

集装箱吞吐量是评价一个港口是否成为国际航运枢纽的重要指标。据南都记者统计,自2015年以来,南沙片区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几乎以年平均100万标箱的速度增长,尽管2020和2021年这两年增速有所放缓,但去年南沙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1766万标箱,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南沙片区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几乎以年平均100万标箱的速度增长。

港口兴,贸易兴,区域兴!

七年来,南沙外贸进出口总值从152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600.3亿元,每隔三年就增长500亿元,增长了逾千亿元之多。截至2021年,南沙外贸进出口总值是同期广州市外贸总值的近1/4。

7年来,南沙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了逾千亿元之多。

毛艳华认为,拥有803平方公里的南沙,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地理空间,均优势明显。南沙要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参照物必定是那些枢纽节点城市,如新加坡、伦敦。像新加坡的国际贸易依存度,一般能够达到200%—400%,香港2017年国际贸易依存度达到333.8%,而目前南沙是130%左右。从这个角度上看,也说明南沙航运枢纽的功能或者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马向明则认为,南沙具备的海港功能以及自贸区的开放政策,让南沙得以发展的同时,也让广州从“河城河港”走向“河城海港”时代,并由此得以延续自己千年海港城市和流域中心的地位。

携手港澳协同周边

打造高端产业发展新阵地

第三产业GDP占比从25.68%上升到55.15%

城市副中心的兴起,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在去年印发的广东自贸区“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南沙片区要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王福强认为,在产业引进方面,南沙是成功的。他说,南沙不是夹到盘子都是菜,而是进行了充分的考量。比如,确定了自身的产业发展重点,将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方向。而企业之所以愿意来,是因为这边的营商环境、土地成本、区位优势等,特别适合发展高端制造产业。

梳理南沙这些年来的支柱产业可以看到,南沙这座新兴之城,借助自贸区这个开放的平台,面向全球集聚资源要素,已发展起航运物流、高端制造、金融商务、科技创新、生命健康五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起IAB、NEM等新产业新业态。

而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南沙这七年来近千亿GDP的增量,主要来自第三产业的贡献。七年来,南沙第三产业GDP比重从25.68%上升到55.15%,对南沙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支撑的作用。

南沙第三产业增长飞速,GDP占比已从7年前的25.68%上升到55.15%,以科技创新、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南沙主导产业。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南沙2015年第三产业GDP仅为292.57亿元,但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对外正式公布后,2019年南沙第三产业增加值以14.4%的增速,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增加值。翌年,南沙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的2019年,南沙新旧动能转化明显,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一半。

这里边,南沙金融的开放带来的助推力最不容忽视。过去五年,南沙自贸片区43项制度创新成果获全国推广。在各项制度政策当中,南沙对金融改革创新的支持力度最大。在创新政策的带动激励下,截至2021年,超6600家金融企业汇聚扎根南沙,其中创新型法人持牌金融机构14家,占广州全市1/4;融资租赁企业超2200家,占全国1/5以上;商业保理企业超620家,占全省(不含深圳)7/10;私募基金企业1600多家,约占全市1/5。

作为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王福强认为,南沙这个区别于前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横琴以拓展澳门空间为主的定位,让南沙发展显得与众不同。基于此,南沙可与港澳协同开展科创研发、高端制造、教育培训等各方面的合作。近期香港科技大学就要落地招生,就是与港澳成功协同的案例。香港有比较好的大学,有基础研究能力,而内地特别是南沙及其周边,有产业应用的场景。这种产业链条上的协同,将有力地支撑了南沙的高质量发展。

可以说,经过七年来的新时期道路摸索,南沙终于走出一条合适的道路,初期的投入已显现成果,曾经对南沙的期待也在一一兑现。虽然南沙可圈可点处不能一一详尽,但如今的南沙,已不再是广州的南沙,而是挥手作别少年时,招手走向青春期的“湾区南沙”。

而南沙的下一个七年,能否担当“起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重任,打造成为“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值得期待。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实习生 罗紫阳 林振宇 林茵欣 黎子延 杨婵

数据收集整理:黎子延 林茵欣 林振宇

数据来源:广州市、南沙区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等官方资料

南都制图: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