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文山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经济——西畴县洪银刺绣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经验

西畴县兴街洪银刺绣厂位于兴街镇兴盛街,于2005年注册为个体经营户,随着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扩宽, 2013年注册登记为小型独资企业,专业生产、销售民族手工刺绣工艺品。现任厂长张萍同志于2005年荣获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企业自创办以来先后获得云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先进企业、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等殊荣,现已成为文山州生产经营规模最大的民族刺绣企业。

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突出特色发展民族经济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发展民族经济的内在动力。抛花刺绣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就有“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 的记载。西畴县兴街刺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具有文化厚重、技艺精湛、做工讲究、实用性观赏性较高的民族传统工艺,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点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从90年代初,西畴抛花刺绣业开始转型发展,从日用品为主转向艺术品,直接对接市场、实行自产自销。洪银刺绣厂抢抓市场发展机遇,积极加强民间传统手工刺绣技艺的传承、挖掘、整理和设计,以全新的民族文化理念融合现代企业管理和工艺表现技法,加强对独具特色的抛花刺绣进行保护性开发,突出民族文化元素,注重刺绣新产品设计,建立规范化生产体系,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工艺,企业开发生产经营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发展前景广阔。

努力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强民族产业发展影响力

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目前的刺绣产品已由传统的背带等产品逐步拓展到家庭厅堂、宾馆饰品以及抱枕、民族包、民族服饰配件等多种产品,应用空间逐步扩大,部分高端工艺品已成为消费者的收藏品。普通背带配饰等绣件,主要销往昆明、四川、贵州等地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民族包和旅游产品配件的绣品,主要销往昆明、大理、丽江等地,市场需求量较大,产品供不应求;高档的墙饰作品,主要销往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区和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已开发的高档旗袍配饰品,逐步得到了高端消费者青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民族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兴街民间刺绣产业发展的潜力越来越大,民族文化将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延续。截至目前,兴街抛花刺绣已列入州级文化遗产,2014年被评为云南十大刺绣名镇,2015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

共同发展刺绣产业,凝心聚力助推精准扶贫脱贫

为更好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发展致富,企业始终注重把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录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始终秉承“顾客至上,质量至上,信誉至上”的经营宗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优化营销策略,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始终肩负着社会帮扶责任,积极推行“工厂+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兴街镇周边富余劳动力,在优先招收贫困群众在厂区工作的同时,并将刺绣原材料发放给有意愿的群众,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刺绣,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家实现创业就业,尽其所能带领群众实现增收脱贫,既照顾家庭、又增加了收入。2018年,企业共带动周边乡镇手工刺绣的农户120户,促进各族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参与刺绣的贫困群众顺利实现脱贫。

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当地民族团结发展

企业始终不忘“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群众落伍”的初心,积极参与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之中,主动作为,尽职尽责做好创建工作。一是强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民族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民族理论、民族知识,不断提高刺绣厂职工民族团结思想认识,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利益。二是建立工作机制,营造创建氛围。2016年以来,刺绣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明确创建工作责任人,保障创建所需工作经费,确保了创建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三是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全力维护民族职工利益。始终坚持尊重各民族职工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依法依规保障各民族职工合法权益,确保在厂职工全部参加社保的同时,积极帮助当地少数民族创造就业条件。2016年至2019年,刺绣厂就业少数民族比例分别增长15%、22%、25%、23%。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长期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少。西畴县兴街洪银刺绣厂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用实际行动传承民族文化,做大做强刺绣产业,积极履行企业帮扶社会责任,继续优先招收少数民族职工,不断增加少数民族职工比例,带领各民族同胞共同致富奔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西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