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市东部沿海的潭门镇,拥有典型的热带海岛风光。摄影/谢墨
人们印象中的海南,
是天涯海角、
是椰树海风、
是阳光沙滩。
它拥有中国第二大岛屿,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
西临北部湾与广西、越南相对,
东濒南海与台湾对望,
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
海南岛西极的鱼鳞洲,是观看北部湾日落的最佳地点。摄影/陈允武
这样的地理位置,
带给全国人民一个鲜活的海南印象:
温暖。
每年冬天,
当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吹向中国,
由北至南的省份都迎来了降温潮。
唯独海南,
依然阳光灿烂,海风和煦,
吸引了一波波的人前来过冬,
尤其是长居祖国最北端的东北人,
带来了“海南是东北第四省”的网络调侃。
三亚的城市滨海湾区大东海,沙滩平坦细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摄影/刘世平
然而,海南远不止这些标签。
它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份,
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火山群,
有中国最优美的环岛海岸线,
有孕育生命的热带雨林,
还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
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更是寄托了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
海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一切
要从一个岛的漂移说起。
南海的海水,空明澄碧,让人不由惊叹海水原来有这么丰富的蓝色。摄影/金祥
01海南的“海”
早期的海南岛,
还是与大陆相连的一部分,
因接近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交会处,
地壳十分活跃。
在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内,可以俯瞰火山锥、火山口及玄武岩台地上发育的热带雨林。摄影/杨孝
早在1亿多年前,
亚洲的东部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地壳运动,
被称为"印支运动"或"燕山运动",
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褶皱升起;
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由浅海转为陆地。
海南文昌东部的七洲列岛,被誉为鸟的天堂。摄影/孙长文。
而与亚洲大陆连成一体的海南岛,
由于地下岩浆沿着地壳的破裂带
不断侵入和喷出,
形成了中南部高耸的五指山、黎母山等山地,
鹦哥岭、霸王岭、雅加大岭、
吊罗山、尖峰岭巍峨连绵,
海南岛,开始变得立体了。
尖峰岭主峰海拔1412米,巍峨峻峭,终年云雾缭绕。摄影/金祥
到了7000多万年以前,
在亚洲南部又发生剧烈的"喜马拉雅运动",
中国西南地区地壳大幅度隆起,
伴以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
道伦角火山海岸,属第四纪冰川火山熔岩地貌。摄影/谢墨
而当时处于大陆南端的、
现在的海南岛北部和雷州半岛
随之出现了断陷和火山喷发。
从6500万年前的首次喷发,
到距今7000年前归于沉寂成为休眠火山,
这里留下了壮美的火山锥、
熔岩隧道与熔岩海岸。
石山火山群的熔岩隧道十分著名,洞中系统错综复杂,景观奇特。摄影/金祥
海南岛北部有4000平方公里被熔岩所覆盖,
占全岛十分之一的面积,
与广东湛江、广西北海一起,
成为了中国第四纪火山分布面积最大、
火山数量与类型最多的火山带。
海南岛西部的俄贤岭,青山绿水与蔚蓝大海相映成趣。摄影/蒙明珠
海南岛是什么时候从大陆分离出来的,
科学界众说纷纭。
其中,中科院科学家梁光河提出,
距今约5300万年,
海南岛开始沿哀牢山-红河断裂带
发生了向东南的移动和旋转,
从中国北部湾分离漂移出去。
南燕湾礁石与海浪的景色十分唯美。摄影/耿文杰
在三亚落笔洞古人类遗址中,
科学家就发现了多处动物骨骼遗迹,
如亚洲象、中国黑熊、貘、豹、豺等,
说明海南岛曾经和大陆相连,
因为一个孤立的海岛,
不可能进化出这些大型动物。
直到200-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
当气候变冷,南海海水后退,
海南岛会与大陆相连,
当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海南岛便孤立成岛屿。
位于万宁西南部的石梅湾,是海南最美海湾。摄影/耿文志
经历多次的地壳升降,海进海退,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
形成了一道海蚀深槽,
即今天琼州海峡的雏形。
在海水深度达100-140米的琼州海峡隔绝之下,
海南岛终于彻底离开大陆。
这样的造岛过程,
使得海南岛拥有了中国最优美的环岛海岸线。
亚龙湾、海棠湾、三亚湾、石梅湾、日月湾、龙沐湾,
如同珍珠般镶嵌在海南1823公里的海岸线上。
鹿回头半岛在三亚港和榆林港之间,是中国珊瑚礁发育最典型海域。摄影/蒙明珠
位于海南岛最南端的亚龙湾,
拥有延绵7公里的银沙海滩,清澈透明的海水,
原始幽静的红树林、五彩缤纷的海底珊瑚,
号称“天下第一湾”。
亚龙湾,号称“天下第一湾”,海湾如虹,海水清澈。摄影/孙长文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不仅
影响了海南岛与大陆的连接,
也让南海诸岛有了发育的条件。
在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上,
能够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珊瑚虫,
世代交替增长,尸体层层累积,
当海平面下降,离开水的珊瑚大量死亡,
便形成了珊瑚礁。
南海的千里长沙,风景优美,可谓是人间天堂。摄影/金祥
南海曾与海南岛乃至华南地区相连为陆地,
由于地壳间歇性升降运动与海平面的变化,
陆地下沉接受海侵,
热带珊瑚虫在此生长繁衍。
而后地壳发生变化,经过多次上升下沉,
海底沉积了大量珊瑚残骸,
风浪将珊瑚碎屑从海里推向珊瑚礁,
日积月累便形成了岛屿。
这是世上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永乐蓝洞。摄影/陈奕
如今,距离海南岛约330公里的西沙群岛、
约550公里的中沙群岛、
约1000公里的南沙群岛,
除了极个别岛外,
其余全是由珊瑚残骸堆积而成的珊瑚岛。
这些陆地面积仅有20多平方公里的群岛,
涵盖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
便是古人对它们景观的描述。
从海南岛到南海诸岛,
毫无疑问,海南是由海洋赋予中国的珍宝。
海南岛陆地东极铜鼓岭,被誉为琼东第一峰。摄影/符帅
02海南的“南”
海不是海南省唯一的特色。
作为中国的最南端,
穿越北纬18°线的海南省,
全年暖热,雨量充沛,
可以说是“天然的大温室”。
按照天文学定义,
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便是热带。
虽然北回归线从东向西穿过我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各省,
但实际上,由于西伯利亚寒潮的影响,
我国的热带地区要更偏南一些,
仅有滇南、台南、雷州半岛、
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等地。
文昌市的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森林。摄影/谢墨
当热带季风拂过海南岛,
这里的中央山地构成天然屏障,拦截了暖湿气流,
带来了岛内降水量的差异,
同时,由于岛内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呈现环状地貌分布的海南岛,
在热带气候的表现更加多样化:
琼北温和多雨,琼南干燥多晴;
琼东台风频仍,
造就了万宁这座冲浪城;
琼中为山地雨林区,
五指山热带原始林保护区便设置在这里。
位于海棠湾内的蜈支洲岛,周围海水清澈,十分适合开展水上摩托、水上降落伞等海上娱乐项目。摄影/林爱和
琼西的气候更为特殊,
这里是半干旱区,
年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而蒸发量达2500毫米,
莺歌海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有的“苦海”;
北黎湾至棋子湾沿海,
更是拥有40公里热带滨海沙漠,
也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沙漠;
从珠碧江入海口到昌化江入海口,有长42公里的热带滨海沙漠化区域。摄影/吴冠炜
而琼西腹地却有
中国最重要的热带原始森林——
尖峰岭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霸王岭内河流纵横,热带雨林繁荫蔽日。摄影/梁敏波
温暖的热带气候,
为生灵的繁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而与大陆隔绝的海南岛,
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生态区。
当热带与海岛相遇,
原有的生灵在演化,
新的物种不断产生,
海南岛以不到全国0.5%的土地,
成为生物多样性最显著的地区。
南湾猴岛的猕猴,属恒河猴,小体型,红脸蓝眼。摄影/冉玉杰
海南岛近60%的面积被雨林所覆盖,
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三大热带雨林之一,
也是中国热带雨林最集中的地区。
海南第一个国家热带雨林保护区尖峰岭,
植被茂密,终年云雾缭绕。
这里有2800多种热带植物,
占海南岛植物种类的一半,
被誉为“热带北缘生物物种基因库”。
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热带生命的大摇篮。摄影/万丰攀
由于地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他地方的动植物大量灭绝,
海南的生灵却留在这个与大陆隔绝的热带岛屿,
继续在人际罕至、生长条件良好的热带雨林
找到“避难所”。
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好保存了华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森林。摄影/林爱和
桫椤,便是在海南安家的孑遗物种。
这是一种能长成大树的古老蕨类,
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时代,
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
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
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灭绝,
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
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
繁盛的热带雨林也为动物提供了
良好的繁衍栖息之地,
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不足0.046%,
但拥有全国约20%的两栖类、33%的爬行类、
38.6%的鸟类和20%的兽类。
五指山原始森林里的爬行动物。摄影/孙长文
其中,世界濒危25种灵长类物种之最、
四大类人猿之一的海南黑冠长臂猿,
目前的数量大约只有20余只,
仅分布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斧头岭。
这片2000公顷的热带雨林,
就是海南黑冠长臂猿仅存的家园。
海南黑冠长臂猿,在树冠中悬挂、跳跃。摄影/林爱和
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沿海区域,
又会有不一样的生态景观。
海南岛沿海一带河口港湾的滩涂上,
从北部的琼山、文昌、澄迈、临高、儋州,
到南部的琼海、万宁、陵水、三亚,
以及西部的东方、昌江,
分布着43.36平方千米的红树林。
文昌的东寨港,
海岸线曲折多湾,泻湖滩面缓平,
红树林就分布在整个海岸浅滩上,
是中国面积最大、保育最好的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中国红树有37种,东寨港就有36种,
涨潮时分,茂密的红树林被潮水淹没,
只露出翠绿的树冠随波荡漾,
成为壮观的“海上森林”。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陆陷为海造就的海上森林。摄影/吴健华
海南拥有热带岛屿 7000 个,包括
近岸的潜水天堂蜈支洲岛
国家级金丝雀自然保护区大洲岛等,
以及南海三沙广袤海域的美丽岛礁。
蜈支洲岛附近海域有260多种形态各异的珊瑚。摄影/潜行天下
这些岛屿周围分布着
北部湾渔场、海南岛东南渔场、
西沙西部渔场、中沙渔场等渔场。
在海南岛近海海域,已记录鱼类有 800 多种,
南海北部大陆架已记录鱼类有 1000 多种,
是渤海、黄海、东海已记录鱼类数量的总和。
澄迈的“双滩赴海”,内外滩汇合后流入东水港。摄影/冉玉杰
从海南岛中央山地到近海湿地,再到南海海底,
这个我国最南端的省份,
成为了我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
那么,生活在海南的人类
又会如何呢?
03海南人:居住在山海之间
中国南方擅长造船的古越族,
从今越南、广西、广东一带,
渡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岛,
成为第一支黎族先民,
而后更多移民迁徙登陆,
并且在岛内不断分化成不同的族群。
琼北的石路海岸,海岸线长2.5公里,日落景色极美。摄影/吴健华
在率先来到的黎族先民中,
一部分人被迷人的海岸线吸引,
停留在海南岛北部的滨海河口平原,
以务农、渔猎为生;
另一部分人延续了远古狩猎、采集、山地农业等生产方式,
深入岛中心腹地的山区定居。
海南岛中南部的鹦哥岭、五指山与黎母山,
被称为“海南屋脊”,
孕育了海南岛的三大河流——
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
也是海南黎族主要的聚居地。
黎族人逐水而居,依山建村,
他们保留了一部分古越族的文化,
又就地取材,发展出船形屋、黎陶、黎锦等特色文化,
成为了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与历史缔结者。
俄查村是目前海南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黎族聚居村落。摄影/郑家新
战国时期,两广移民渡海来海南,
成为后来的临高人。
汉武帝时期,
北方汉族和已降服的匈奴士兵进驻海南岛,
成为后来昌江、东方的“村人”。
历史上影响最重大的移民,
当属隋代的冼夫人带十万俚汉人民移居海南。
随着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交流融合,
最终形成了今天海南黎族的多个方言区,
包括“润”“哈”“杞”“赛”与“美孚”,
但人们整体上依然保留
海南黎族先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
如今,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
已经成为海南民间最大规模的祭祀节日。
甘什岭的槟榔谷黎苗村,保存着黎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摄影/李少白
宋代之后,占城难民避祸三亚,
形成了海南的回辉民族。
而来自福建的闽人移民海南,
发明了火山石晒盐工艺,
并带来了闽南戏。
闽南戏与海南民歌、乐昌登板戏结合后,
形成独具海南特色的琼剧。
在民族迁徙与交流之中,
黎人与汉人通婚贸易,共生相融。
琼剧现在已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摄影/吴健华
海南最有名的风物——黄花梨、沉香,
就是在这些贸易交流中诞生的。
海南黄花梨主要生长在黎族聚居区,
其中尤以昌江下游地区的黄花梨最为珍贵,
因此,黄花梨也称为黄花黎。
作为木中皇后的黄花梨,
由于木色不漫不宣,材质百年不腐不裂,
是中国古代最好的家具原料之一。
为满足皇室与上层社会的巨大需求,
海南黄花梨成为海南重要的朝贡贸易商品。
海南花梨木以细腻温润的木质肌理、晶莹亮丽的木材质感,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捧。供图/张志扬
沉香,原本是白木香树结成的树脂,
最初由西域传入中原,
是极其名贵的香料。
海南黎人居住的黎峒地区,
自古出产野生白木香树,
黎人常砍伐这种树木,
用来建房、造桥、制饭甑。
而当汉人移居海南,
发现了这里有如此优质的沉香,
便大量向黎民收购交换,
沉香由此成为海南重要的朝贡特产。
五指山的牙胡梯田,被誉为“海南第一梯田”。摄影/孟志军
居住山海之间的海南人民,
就这样把上天赋予的资源,
转化为生存的依靠,
哪怕孤悬海外,
也从未断绝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04海南岛:挡不住的海洋梦
千年以来,每当中原王朝有所动荡,
海峡对岸的福建、广东沿海居民
就会大量迁移进入海南,
尤其是唐宋以后,
海南地区人口急剧膨胀。
有限的生存资源限制了发展,
许多海南人就把视线投向了海洋。
海口西海岸海滩外是一望无际的琼州海峡,东起秀英港,西至盈滨半岛。秀英港早在宋、元时期已成为对外连接的港口和商埠。摄影/封烁
得四面环海、扼守南海门户的地利,
海南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唐宋时期已有海南人下南洋谋生,
华侨俗称“南洋客”或“番客”,
他们前往东南亚的新加坡、
泰国、越南、印尼等地,
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推向了世界。
如今蜚声东南亚的“海南鸡饭”,
原型就是海南的传统美食——鸡汤饭。
开餐馆是早期海南华侨最常从事的职业,
积攒第一桶金以后,华侨便开始涉足其它行业,
慢慢把商业版图扩大。
据侨务部门统计,
旅居海外的海南人超过300万,遍布五大洲,
可以说是“有海水的地方都有海南人”。
海口钟楼,是“海口八景”之一,由侨胞捐款修建。摄影/谢墨
明清之后,特别是光绪年开海禁之后,
海南百余万人下南洋,
又通过回乡置业、探亲,
给海南带来了新的产业与生活方式。
华侨从东南亚引进培植
橡胶、咖啡、胡椒、剑麻、可可、油棕、香茅,
使海南成为
近代中国引进热带作物最重要的地区,
在中国农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卷。
同时,海南华侨也引进了
东南亚热带常有的种植园经济模式,
海南农业从此开始有了近代企业化经营的雏形。
万宁市的兴隆华侨农场,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如橡胶、椰子和咖啡。摄影/韩铭新
海口这个近代城市的出现,
也与海南华侨关系紧密。
民国时期,到南洋谋生的华侨,
寄回家乡的汇款,都要经过海口转送,
海南的钱庄毕集于海口。
大量的资金流动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百货、旅店、餐馆、影院等现代业态
也相继诞生。
始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群,
是整个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南洋风格骑楼之一。
它们多为华侨所造,
集中分布在海口市博爱北路、
中山路、得胜沙路和新华路等。
骑楼主要是华侨根据东南亚建筑风格,
结合海南本地情况加以改造的,
往往集合了多个国家的不同建筑元素,
成为海口市独特的城市建筑风景线。
海口骑楼,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骑楼群之一。摄影/吴冠炜
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中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开放门户,
海南是中国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中国有七个经济特区,
包括海南、深圳、厦门、珠海、
汕头、喀什、霍尔果斯
而海南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是中国第四座航天城,
也是首个滨海发射基地。
作为低纬度临海城市,
文昌具有海运方便、火箭发射效率高等优势,
可以通过海运解决巨型火箭运输难题,
并提高残骸坠落安全性。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唯一完全对游客开放的航天发射场。摄影/陈耘
2001年,
亚洲论坛正式宣告成立,
永久会址设立在海南博鳌,
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博鳌论坛”,
是目前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
每年四月的第三个周末,亚洲论坛会议在博鳌举行。摄影/符海涛
今天,
海洋强国战略对中国的意义迅速提升,
海南又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2012年,海南省三沙市成立,
成为中国地理位置最南、人口最少、
总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城市。
海南的今天仍然蓬勃向上,
海南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位于西沙群岛的鸭公岛,是一个完全由珊瑚礁堆积而成的微小岛。摄影/金祥
从山川到江河,
从植物到动物,
从民族到城市,
中国再也没有一个省份像海南这样,
将海洋的基因深深铭刻在它的骨髓,
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海洋大省。
这就是海南,
由海而生,向海出发。
▲位于永乐群岛的银屿,一侧覆盖珊瑚沙,一侧为平缓的礁石浅滩。海浪、海风、海礁,组成了一副南海的风景画。摄影/金祥
参考资料
·梁光河.海南岛的成因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2018, 45(4): 693-705.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相关杂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