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世上已无饶宗颐,天上又多文曲星!

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享年101岁。去年8月,饶宗颐刚刚过完百岁生日。

资料图

饶宗颐出生于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广东潮州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等十三大门类。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人物画曾得到张大千的赞赏。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自成一格。

家学渊源 做学问不肯罢休

从小便有神童之称的饶宗颐,没有真正的进学堂读书。

他出身富裕之家,父亲虽然经营钱庄,但一直执着于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之道。

资料图

父亲为他取名“宗颐”,是希望儿子能成为像北宋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饶宗颐三四岁时,父亲便教他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和周敦颐的《爱莲说》。10岁时,他已经阅读了《通鉴纲目》《纪事本末》《通鉴辑览》等古籍,并跟随父亲聘请的名师学习,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深厚根基。

饶宗颐后来回忆:“家学是学问的方便法门。要做学问,‘开窍’十分重要,既要让小孩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又要让长辈引导入门,可以少走弯路。”

父亲去世后,饶宗颐在父亲遗留下来的庞大财产与大批书籍之间,选择了书籍,“做学问是文化的大事,从古人的智慧里学到一点东西。”饶宗颐坚定自己的选择。

父亲壮年离世,饶宗颐继承其志,不足20岁已完成父亲的遗志,续编《潮州艺文志》,这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后来,饶宗颐谈道:“我选择了学问之道是正确的。千金易散尽,但学问是不会背叛自己的,而是与时并进的。

学问之道上的先驱者

饶宗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先驱者:

编录新马华人碑刻、开海外金石学先河的第一人

在国际上讲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抄本《文选》五臣注的第一人

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并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

讲有关越南历史《日南传》的第一人

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译译名,并撰写新加坡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纪》的第一人

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补缅甸史的第一人

......

他曾说过:“我每天都生活在问题之中,做学问的人不肯罢休,就是能不断发现问题。老东西再看有新问题,新东西也有问题。有了问题我就要研究,就要把学问做下去。

独步中华 学术与艺术兼修

资料图

提起饶宗颐,必须要提到他的艺术,因为在近代学者中,极罕见像他这样以学者兼而为艺术家的突出人物。“我对已经在艺术上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因为我还有潜力可挖,希望接下来能腾出更多时间发挥我的艺术潜能。

对于饶宗颐来说,年龄从来都不是绊脚石,他对书画艺术探索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

2006年,91岁的饶宗颐在《敦煌研究》第100期发表《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领域,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转向开辟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除了书画,饶宗颐在音乐上也有着一定的造诣。他不仅是一个音乐史方面的学者,还是一个资深的古琴家,他在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众多海内外学者和古琴家所传诵。

资料图:饶宗颐。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50年内无第二个饶宗颐”

1982年,饶宗颐的《选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学界誉为继钱锺书《管锥篇》后的又一学术巨著,有人称誉为“南北学林双璧”,而饶宗颐与钱锺书也被称为“南饶北钱”

饶宗颐与钱锺书初次见面时,饶宗颐送给钱钟书一本诗词《晞周集》。其时,钱钟书《管锥编》已经问世,而他回赠的却是极具个性特征的手稿。饶宗颐日后回忆:“我很佩服他这个人,他收集的材料,一点一滴都不放松,一个东西改很多次。这部手稿是在印出来的书上,他自己又在上面加了很多东西,我现在还保留着。”

1998年,钱锺书逝世,北国大师出现空缺,未久,改由季羡林递补,又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季”

2009年,“北季”亦翩然辞世,留下的空当迄今无人去占据,而今“南饶”又殒,“南北双璧”亦不复存在了。

曾有人这样评价饶宗颐:“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五十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您开辟的学问之道

我们会继续探索前行

饶公,一路走好!

来源:中国新闻网(id:cns2012)综合自光明网、人民网、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等

编辑:赵一凡

责编:杨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