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 | 一座生态岛,处处芳菲景

2017年10月仅几个周末的时间,便有累计超过5万名游客到访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只为共赏粉黛乱子草的盛放之美。

作为这片粉色田野所在地滨江风光带的景观设计执笔者,AECOM不仅勾勒出岛上美丽景致,进一步拉进了人与自然间的距离,更从绿色基础设施的角度出发,通过贯通风景秀丽的慢行连续流线、保留场地遗迹、循环利用在地材料、选用本土植物等策略,恢复了大片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轻了岛屿防洪基础设施的景观和视觉影响,在减少岛屿碳足迹的同时提高城市韧性。

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以下简称“生态岛”)位于长江之中,距南京市中心仅6.5公里,岛屿整体呈优美的流线形。2009年,中新南京生态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着力保护和提升生态岛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打造了一座集高科技产业发展、低碳生活、旅游休闲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典范。

◎本项目修复了生态系统,还为游客提供了观赏长江壮阔景象的平台。通过钢格栅路,便可穿过森林到达长江上的观景点,遥望长江这条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

2014年,生态岛大江侧滨江风光带项目面向国际发起了竞标。该项目位于生态岛西侧,面向长江,自南向北绵延12公里,占地约210公顷。AECOM凭借“可持续的足迹”这一景观概念设计获胜,通过广泛的生态种植、森林保护、湿地恢复和栖息地创造,建立风景秀丽的环岛路,提供骑行、慢跑、马拉松和游园的连续流线,来减少岛屿内部的碳、生态和水足迹,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设计还尽量保留场地原有的工业、农业遗迹,通过使用本土材料、循环利用在地材料,以及选用本土植物品种等策略,在凸显长江的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提高城市韧性

◎项目基地南京江心岛地处长江中下游,包括一条面向长江、自南向北绵延 12km 的大江侧滨江风光带。

目前,完工的示范区为场地的生态基础设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面保护、保育和提升了12公里长江滨水沿线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对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网络起到了重要作用

绿链环水 韧性岛城

由于项目要求对受到影响的滨水湿地生态区进行保护和改善,并最大限度地保留现有森林,因此项目组因势利导,结合滨江堤坝这一传统的水利工程,利用堤顶道路,为骑车者和慢跑者打造了一条滨江观景路线。从而,一条自江滩至岛内,宽度80~150米的、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绿色生态长廊应运而生,就像一条翡翠项链一样,镶嵌在生态科技岛上

◎景观设计对堤坝背水坡的地形进行了重整,适当增加覆土,为重新造林,生态草沟、草甸和休憩的草坪提供了空间。

防洪堤面向岛屿内部的一侧经由微地形的改造,形成了适合再生林和野花草甸生长的缓坡。当夕阳的余晖洒向坡上的花草时,这些缓坡变得极具吸引力,特别是在秋季的暖阳之下。

天然石阶连接着坚固的透水钢格栅路,在现有的杨树和柳树林之间迂回。通过钢格栅路,便可穿过森林到达长江上的观景点。

堤坝内的开放空间节点,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庇护所的同时,也为周边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项目。走过天然石阶和在多年生及湿生植物中巧妙安置的踏脚石块,人们可走入一片开阔的草坪。

本土乔木在夏季和秋季时为游人提供了遮荫之处,在舒适的草坪边缘,大块的石头随意的排布,供人小坐休憩或玩耍。海绵城市雨水管理策略也在这部分得以彰显。通过生态草沟收集到的雨水汇集进入生态滞留池,形成了优美的景观水体。一条慢跑步道横跨水面,游客经过时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一生态举措带来的美景。

经过居住区附近的入口进入公园,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座连接着入口广场与雨水花园的景观桥,从此处可以俯瞰收集场地近半数雨水的滞留池。滞留池以及雨水花园很好地体现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极具生态教育意义。桥的两端设有耐候钢板景墙,上面刻有流线型的岛屿图案,景桥与堤顶路相连,驻足于此,可眺望堤外现有的茂密杨树和柳树林。

◎在防洪堤内,通过生态草沟收集到的雨水被汇入生态滞留池。

◎从连接着入口广场与雨水花园的景观桥可以俯瞰收集场地近半数雨水的滞留池。

◎观江景亭的造型独特,“Y”形钢柱的灵感源自长江中多见的河道分叉形态,这也是导致沉积岛形成 的主要原因。在晴朗的日子,可以从这远眺老山的轮廓。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的设计也将游客的安全和城市韧性计入考量内,因而在背景研究中,项目组调查了区域土地利用、排水、开放空间和交通规划,并联手其他专业团队,进行了详细的生态调查、洪水风险评估、地下水和岩土工程调查,在洪峰期间进行多次的现场勘察,以了解场地限制和极端气候的潜在影响

因此虽然2016年南京经历了暴雨和自1998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的冲击,但由于设计坚固,森林小径结构承受住了超过钢板表面以上超过2米处的洪水。此外,进入防洪堤外森林小径的入口设立了可封闭的门禁,以防止游客在汛期进入,确保公众的安全 。

满岛缤纷 生态灵动

在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景观在塑造韧性城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项目面临的一大挑战之一为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种植和本土植物的认可。因而,对植物生态和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有充分了解的项目组,在确保栖息地生态系统能够在洪水、干旱和城市压力的威胁下有效运作的同时,通过精密的季相种植组合来恢复自然植被的活力

与常规的公园不同,该项目进行了种植和播种的精密设计,增加种植组合中天然落叶树木、多年生植物和观赏草的使用。较高的水位以及广泛分布的生态草沟和雨水花园系统,形成了浅层植被洼地,在捕获雨水径流的同时将水储存在滞留池中。这些天然过滤器不但改善了水质,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也是生态设计中的一大亮点。

◎本土乔木在夏季和秋季时为游人遮荫,边上是舒适的草坪和郁郁葱葱的花草。

◎精密的季相种植组合需要对植物生态和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有充分了解,这些植物为昆虫和鸟类创造了栖息地。

现场种植的大片粉黛乱子草,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色彩。春日,绿色的针状草叶生出,并在夏季时逐渐成熟,为多年生植物和夏末花卉提供了极佳的观赏背景;秋日,大片粉黛乱子草笼罩上一层轻盈的粉色,如同一片片云彩,创造了一幅壮观的粉色云霞图。深秋时节至冬日,粉红、紫色及白色的花朵逐渐褪去色彩,露出褐色的种子。作为昆虫和鸟类的食物来源,这些种子吸引各类有益的昆虫,如蝴蝶和瓢虫等,大片丛生的植物也为其他野生动物创造了栖息地。

◎在长江——这条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衬托下,大片的粉黛乱子草如梦如幻,宛如一副壮观的粉色云霞图。

◎茂盛的粉黛乱子草及多年生植物使大批城市居民愿意再度亲近自然。

森林未来生长和发展也被具有前瞻性的项目组考虑在内。在防洪堤外,生态组成员经勘查后选择性地疏伐部分枯树,为森林再生提供空地。被砍伐的木材也于现场原地安置,为野生小动物提供栖息地。项目组还根据日本生态学家Akira Miyawaki博士的理论,混植了多种本土乔木作为替代目前占据林地、生命周期相对短暂的单一的杨树林的演替林带,为其向成熟混合林演替奠定了基础

◎来自城市各处的游客齐聚于此,在夕阳的余晖洒向壮美的长江之时,共赏这一新落成的自然美景。

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滨江风光带(大江侧)示范区景观设计项目项目总监Lee Parks说,“设计的成功归功于政府、业主、设计师、工程师和分包商之间的紧密合作。生态种植、低影响设计以及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这三大亮点,再加上项目在设计与实践所展现的领先理念,为如何在城市环境中进行环境修复设立了新的基准,也令得该项目荣获包括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8年度AAPME生态多样性类景观项目杰出设计奖、2018年度 WAF优胜奖、2018第三届十佳ELA生态景观大奖等多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