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摩纳哥的国家元首为什么叫亲王,而不是叫国王或别的称呼

中国的国家元首称主席;日本的国家元首称天皇;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国的国家元首称总统;英国、西班牙、瑞典、泰国、沙特等国的国家元首称国王......德国、印度、新加坡、以色列等国的国家元首其实也称总统,然而我们通常在国际新闻中听到的却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印度总理莫迪、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是这些国家的元首是总理。

各国元首的称呼各有不同是因为各国的政治体制各有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英国、日本等国是君主立宪国;沙特是绝对君主制国家;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是总统制国家;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国是议会共和制国家。君主立宪制国家和议会共和制国家有一个共同点是国家元首与国家政务的实际负责人是分立的:君主立宪国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然而国家的政治实权掌握在经议会选举产生的内阁手中。

内阁的首脑称首相或总理,所以在英国、日本这样的君主立宪国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英国国王、日本天皇作为全国地位最高的人对民众有着无可替代的精神影响力,然而国家的政治实权却掌握在内阁首相手中。首相尽管掌握着国家的实际最高权力,然而首相却是可以被弹劾的,在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也无法与终身制、世袭制的君主相比。在君主立宪国地位最高的人和权力最大的人并不是同一个人。

议会共和制国家也是同样如此: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国都有总统,然而这些国家的总统无论在国内或是在国际上都不及总理的影响力大,以致于很多人误以为这些国家是不是没有总统。如果说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国的总理被误以为是这些国家的元首,那么摩纳哥的国家元首同样也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摩纳哥的国家元首不叫主席或总统,也不叫国王,而是叫亲王。

咱们中国人一般提到“亲王”一词会想到什么呢?在中国历史上亲王是一种皇族爵位:晚清的恭亲王、醇亲王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在翻译欧洲王室的爵位时也会使用“亲王”一词: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就是这种例子。日本皇室则将皇子、皇孙称为亲王,皇女、皇孙女称为内亲王。亲王在这些国家尽管是一种皇族爵位,然而君主本人是不会被称为亲王的。

那么摩纳哥的国家元首为什么会被称为亲王呢?欧洲国家的君主通常是根据自己家族的血统和统治规格的不同分别被称为皇帝、国王 、大公/亲王的。在英文中“皇帝”的单词是Emperor,而“国王”的单词是King。Emperor和King尽管都是君主,然而所统治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地位和规格。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大一统帝国,然而古代欧洲却是典型封建采邑林立的状态。

在欧洲人的传统认知中只有带着罗马帝国血统的家族才能被称作皇室: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号称从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了国祚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别看有些媒体整天左一个“英国皇室”、右一个“英国皇家”的,其实英国只有王室而不存在所谓“皇室”。英国即使在19世纪的全盛时期也只有在得到印度殖民地之后才给维多利亚女王加上了女皇的头衔。

事实上英国君主在历史上大多数时候的正式头衔都是国王(包括女王),如今的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也是女王而非女皇。15世纪莫斯科大公国的君主娶了东罗马帝国公主后就认为已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国祚,所以此后统治俄罗斯的历代君主都被称为沙皇。欧洲历史上唯一的特例是:科西嘉没落贵族出身的拿破仑自封为法兰西“皇帝”,从而打破了唯血统论的老欧洲传统。

在欧洲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如潮水般涌入昔日西罗马帝国领土上的日耳曼部落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其中绝大多数犹如昙花一现般很快归于沉寂,相比之下法兰克王国才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历史舞台的主角。公元732年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已大权旁落,实际统治国家的是出自加洛林家族的宫相查理·马特,就在这一年查理·马特击败了企图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欧洲腹地的阿拉伯军队。

查理·马特从此以铁锤查理之名被奉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英雄。查理·马特并没废黜早已有名无实的法兰克墨洛温王室,他依然以宫相之名实际统治着法兰克。查理·马特作为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统治者推行了一场对欧洲后世历史影响深远的改革——正是这场改革奠定了欧洲中世纪封建采邑制度的基础:查理·马特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

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与此同时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欧洲这种封建采邑制度类似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将贵族划分为五等爵位,于是我国就按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五等爵位将欧洲的贵族爵位翻译为公、侯、伯、子、男。

在国王之下的公爵所统治的领地就被称为公国,侯爵、伯爵所统治的领地则称侯国、伯国。欧洲这种封建采邑制度造就了一种“国中之国”的现象:一个王国内部可能同时存在若干个公国、侯国、伯国。在公元750-1450年之间欧洲的权力在多层次政治主体之间的分割成为了一种常态。欧洲的公国曾一度如满天星斗般分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后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就是由300多个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领地共同组成的。

随着17-19世纪绝对主义王权兴起之后常备军、制定法、间接税、技术官僚等统治技术开始逐渐产生。从此听命于国家中央政府的常备军取代了由各地封建贵族的骑士所组成的武装力量,中央政府开始直接向民众征税以替代传统的由层层封建领主征收的封建贡赋,通过文官考试选拨出来的技术官僚取代分封制体系下的世袭贵族在政府中担任要职......

这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央集权的强化。公国以及更小的侯爵国、伯爵国等等作为封建采邑制度的产物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多走向了消亡:如今英国的威尔士、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都曾是历史上的公国。时至今日欧洲仍留存下来的公国就只剩下安道尔公国、摩纳哥公国、列支敦士登公国、卢森堡大公国这四个联合国承认的独立主权国家以及一个未获国际社会承认的所谓西兰公国。

“摩纳哥亲王”这一称号其实是中文翻译的结果,事实上摩纳哥的亲王更类似于安道尔、卢森堡、列支敦士登的大公/公爵,所指的就是公国的最高统治者。这与我们通常用来称呼其他王室时用来指代君主的配偶或者兄弟的“亲王”一词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今摩纳哥亲王作为摩纳哥这个主权国家的元首和英国国王、西班牙国王、卢森堡大公、列支敦士登大公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

起源于中世纪王国的英、法、德等国在今天看来疆域也不算很大,而比王国低一级的公国就更小了——作为公国的摩纳哥国土面积只有1.98平方公里,是全世界国土面积第二小的国家。截至2017年摩纳哥全国总人口为38300人,其中真正的摩纳哥籍公民只有8378人,其余人口分别来自100多个国家,尤其以法国人、意大利人居多。摩纳哥全境北、西、东三面皆被法国国土,南部滨临地中海。

摩纳哥以法语作为官方语言,通用意大利语和英语,另有摩纳哥方言,仅为老人及在初级教育中使用。摩纳哥作为一个典型的袖珍国家也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摩纳哥尽管不大,却极为富裕:2017年摩纳哥的GDP总量达到了136.3亿欧元,这对一个总人口不足4万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而摩纳哥人的人均收入也能跻身世界前列。

多年来摩纳哥政府一直采取多元化、高附加值和无污染的经济发展方针,着重致力于推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这其实是摩纳哥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受狭小的国土面积所限,各种工农业生产所需资源极为有限,发展第三产业是摩纳哥基于国情的现实选择,也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摩纳哥的房地产业、广告、保险、咨询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和金融业发展尤为突出,赌场和邮票举世闻名。

旅游业是摩纳哥的支柱产业之一:摩纳哥既有中世纪风格的街道和皇宫,也有欧洲最古老的大型赌场及其周边的豪华酒店,还有热带植物园和海洋博物馆。著名的网球公开赛以及一级方程式汽车大赛都会令这个小国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摩纳哥还举办有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国际礼花节等文体活动以吸引全世界的游客。截至2017年摩纳哥建成星级旅馆12家、餐馆101家、客房总数2298间、床位4596张。

摩纳哥最早是由腓尼基人建立的城堡,然而在后来漫长的战争中这里逐渐破败,直到1215年热那亚人重建了摩纳哥城堡。1297年弗朗索瓦·格里马尔迪乔装成圣芳济会的修道士夺取了摩纳哥城堡,开始了该家族对摩纳哥长达700年的断断续续的统治。从1338年起摩纳哥成为独立公国,1525年西班牙人将摩纳哥变成自己的保护国。1641年9月14日摩纳哥通过和法国结盟的方式驱逐了西班牙人,此后摩纳哥并入法国。

1814年摩纳哥一度实现自治,1860年摩纳哥再度处于法国保护之下。1861年摩纳哥以400万法郎的低价把90%领土卖给法国,摩纳哥的领地由此减少到如今的1.98平方公里。独立后的摩纳哥与法国建立了关税同盟。1911年摩纳哥成为君主立宪国,缺乏自主国防能力的摩纳哥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法国负责保障,摩纳哥亲王承诺在完全尊重法国的政治、经济、航海和军事利益的前提下行使主权。

1956年第27届奥斯卡影后格蕾丝·凯利嫁给国家元首雷尼尔三世亲王,使摩纳哥这个小国闻名于世。1993年摩纳哥成为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具有完全投票权。按说摩纳哥的国家元首作为一个公国的统治者不能称国王——这就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区别。尽管如此很多人仍习惯将摩纳哥亲王的夫人称为王妃,现任王妃是1978年2月25日出生于津巴布韦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约的夏琳·维斯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