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科学家精神报告团成员杨大同走进陇东中学、庆城中学,做了题为《缅怀我的祖父杨锺健》的报告,与同学共同回顾了杨锺健爱国奉献、创新求实的故事。
讲述人简介
杨大同,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杨锺健先生的嫡孙。
这些恐龙标本和北京猿人化石是由谁,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走进“ 中国恐龙之父 ”杨锺健
杨锺健
中国古脊椎动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开拓者
著名的地质学家,地层学家和教育家
中国自然博物馆事业的拓荒者
他的照片悬挂在伦敦的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与国际科学巨匠达尔文,欧文等并列
一
懵懵懂懂的少年时光
曾祖革新思想的教育
曾祖杨松轩,是近代陕西教育的先驱者。创办多所新式学堂、咸林中学积极引进西学,革新教育内容立志主办教育以使国家独立富强 。
曾祖力行民主革新思想,对祖父的影响是颇为深刻的。 祖父摆脱了旧教育的桎梏,常听伊索寓言、泰西探险小说和航海等故事。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说空气》
“空气者,无声无臭无形无色,而人不可须臾离者也”祖父从小就培养了一些很好的学习读书习惯,比如他从小学就开始写日记,记述学习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每逢假期,他都会在大人的协助下制定自习的书目表并保证完成阅读。
投身于社会革命潮流
中学时期,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他热衷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和革命主张,并同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等同学开始投身于社会革命潮流之中,试图为社会的改革和历史的发展做些有益的事。
二
“不安分”的五四青年
积极加入进步团体,参加“五四运动”
参与创办、主持进步刊物
《秦钟》和《共进》是祖父在五四之后投入很大精力,参与创办和主持的进步刊物。《共进》成为“五四”以后在全国宣传新思想的刊物中影响较大和延续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共进社不仅在陕西,而且在五四以后直至1926年间,始终是北京学生运动中最活跃的队伍之一
三
与毛泽东的一段往事
在北大结实接触
祖父是陕西最早与毛泽东交往的人。
1918年:祖父——北京大学理预科读书
毛泽东——北京大学图书馆
1921年:祖父——当选少年中国学会第三届执行部主任
毛泽东——湖南长沙文化书社
祖父致信,请毛泽东补填“少年中国学会”的志愿书。毛泽东立即回信。祖父一直珍藏此信,虽几经磨难但终于保存下来,成为宝贵的史料。
四
李四光指引古生物之路
立志地质古生物
北京大学地质系的恩师:
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古生物学和地史学
英国留学归国的李四光:岩石学和构造学
奠定了良好专业根基,坚定了他献身祖国地质古生物学研究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1920年和赵国宾,吴国贤,罗运磷,田奇镌等成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是国内第一个同类协会。
五
难忘的德国留学生活
励志填补古脊椎动物学空白
1923年夏,祖父以品学兼优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并获理学士学位,他接受了自己的老师李四光的建议,准备赴古脊椎动物学最发达的德国留学,立志填补祖国科学事业中的这一空白。
1923年冬,祖父远渡重洋来到德国。考入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师从闻名世界的施洛塞教授和布罗里教授,专攻古脊椎动物学。
中国北部啮齿类化石
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1927年在慕尼黑大学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毕业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于1927年用德文在《中国古生物志》丛刊上发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赏。这不仅是祖父研究古脊椎动物学的首个重要成果,而且标志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诞生。
山川虽好,中非我土
“山川虽好,终非我土。”“中国穷是事实,落后也是事实。但那是我的祖国,绝不能抛弃,如同儿子不能拋弃母亲一样。只要全国齐心协力改革,穷和落后是可以改变的,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舒适不回祖国呢?”
六
与北京猿人的故事
“古人类学科历史上最有意义的发现”
1929年12月初一个寒冷冬日的下午,考察队在发掘中发现了一个小洞,为了一探究竟,裴文中爬到了洞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化石。突然,裴文中大叫起来:“是猿人!”一个半露半埋的猿人头盖骨出现了。大家继续挖掘,直到把这第一个保存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完全出土。
七
禄丰龙骨始末
辗转西南
出任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并被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坚持科研事业 从未动摇
杨锺健经常鼓励随他工作的同仁说:“在这里开发西南红层的研究是很有希望的,禄丰盆地就是一个理想的试点。过去洋人因为人生地不熟,转了几次都没有找到什么化石。但我们耐心仔细地找,一定会有所发现。”
同仁志士们听了他的话,开阔了眼界,增强了釆集发掘化石的信心。
禄丰龙被唤醒了!
在位于禄丰县城东北的沙湾,祖父和他的同事终于发现了一个化石宝穴,并成功发掘研究装架许氏禄丰龙。从此,禄丰名扬天下,成了举世闻名的化石产地。祖父本人也通过禄丰动物群的工作,成为当代国际上最活跃和最有成就的一位古脊椎动物学者。
一些与甘肃庆阳有关的故事
黄河古象
1973年1月在甘肃省庆阳市有的一个水电站工地上,有人发现了“龙骨” !后经挖掘才知道,当时最先被发掘出土是长达3米的象牙!
那么黄土下面到底埋藏着什么?
黄河象化石运抵北京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投入30多人进行修复、复原和装架。装架后的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3米。个体之大,时代之早,保存之好,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发现。因为古象化石出土于黄河流域,故定名“黄河象”。
1974年10月黄河象化石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黄河象化石在北京展出后,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后来,它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漂洋过海,到日本和新加坡展出,收到热烈欢迎。
当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锺健教授,不仅亲自研究命名了黄河古象,还特地为黄河象赋诗一首,诗曰:
史前古象视力差,
狂走失足埋荒沙。
石化不计年与月,
一朝引动考古家。
每块遗骨尽心采,
最后移运几多车。
不辞辛苦精修理,
启取骨骸与齿牙。
杨锺健同周明镇,张弥曼在指导黄河古象化石的研究,修复工作(1973年)
环江翼龙
1978年5月,长庆油田指挥部接到报告说采石料时发现化石。
庆阳发现了重要珍贵化石,惊闻这一奇特的发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初步认定这是翼龙化石。董枝明与庆阳地区的文物工作者一道,开始对翼龙化石进行发掘整理。不是鸟,也不是别的什么动物,它就是生活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爬行类生物的一种——翼龙。因这具翼龙化石发现于环江边,故取名为“环江翼龙”。在一亿多年前,庆阳一带湖河密布、丛林繁茂、巨兽出没,在庆阳这块深厚的土层下面,淹埋着一亿多年前一个恐龙称霸世界的时代。
环江翼龙 --- 晚侏罗纪翼手龙
准噶尔翼龙 --- 白垩纪翼龙
中国第一块旧石器
桑志华是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1919年6月,桑志华来到甘肃东部,开始对甘肃庆阳考察。其间,桑志华发现了中国出土最早的第一件旧石器,它是古人类所使用过的打砸器,距今约1.8万年。
两个月后,桑志华在第二个挖掘场,又发现两枚石英岩石片,这是两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后测定为距今10万年。“中国化石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可以说是自1920年法国桑志华神父在甘肃庆阳赵家岔黄土底砾层中发现旧石器肇始的。”中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两百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七千多处,这些遗址大部分集中在黄土高原,而位于其中央腹地的甘肃陇东高原尤其分布众多。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诞生地。
早期的西北科考和石油勘探
1930年,中法西北联合科考队在甘肃
1942年底,新疆 & 西北石油地质调查队(黄汲清,杨锺健,程裕淇,卞美年等)
西北大学校长
出任西北大学校长,领导反迁校斗争
1948年秋,祖父出任西北大学校长。国民党当局看到西安已不可保,决定将西北大学迁往成都。祖父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配合下,团结全校进步师生,同胡宗南为首的反动派开展针锋相对的反迁校斗争。
斗争胜利 迎来曙光
为了应付反动当局,西北大学表面上成立了一个“迁校委员会”,学校的教学行政大权仍然紧紧地掌握在祖父为首的民主进步教授手里。
最终,在西安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西北大学反迁校斗争终于取得胜利。西安解放后,西北大学的师生亦获得新生。
1949年4月,在南京解放前夕,仓皇逃窜的国民党反动派曾以高官厚禄引诱祖父去台湾,他毅然拒绝了他们的一切诱惑,毫不犹豫地在南京迎接了新世界的曙光。
无愧于党的一员
与共产主义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6年4月20日,祖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祖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要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称号》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党无比热爱的感慨之情和忠诚党领导的科学事业,做一名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的决心和信心。
1964年,他完成了一本大部头的著作《中国的假鳄类》。专著出版后,祖父将所得稿费4000多元,亲手交给党小组长作为自己的党费,充分体现了他对党的深厚感情。
缅怀革命先烈
1972年,祖父在南京视察工作时,专程前往雨花台烈士陵,他在烈士陵墓前伫立良久。
陪同人员以为祖父是在欣赏江南的湖光山色,不料祖父哀思深沉地说:“邓中夏是我青年时代的好友,1933年被国民党抓捕在这里杀害了。”
祖父百忙中抽时间到雨花台凭吊的原因,是出于对好友和革命先烈的无限怀念。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在科学的春天
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同年参加在庐山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会议,和老一辈地质学家欢聚一堂。
写作与科学研究
编制《记骨室文目》,包括学术论文近五百篇,近十部游记,还包括二十余部学术专著和一些科普文集,字数多达近三千万字!
祖父一生还创作了二千六百余首诗歌,包括旧体诗和新诗。这些诗作不拘格律,完整还原了他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