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平凉的六个理由
炎炎夏日,到处都是一片热浪滚滚。而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北纬34度54分至35度43分,东经108度30分至107度45分之间的平凉,却是一处山水俱佳的“清凉世界”。
南来北往的游人,有的乐于徜徉在崆峒山上听树叶婆娑,看云海翻滚。有的向往漫步弹筝湖畔,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的喜欢置身关山林海,听鸟儿啁啾、泉水叮咚,还有人偏爱走进那大云寺的禅修之地,敬香拜佛,享受内心的片刻清净和安宁。
不入平凉门,安知平凉美。
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人文荟萃的“西出长安第一城”,总有一个理由让你心向往之、欲罢不能。
问 道
老子的《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崆峒山,天风浩荡,仙云飞渡。相传轩辕黄帝在平定天下后,先后两次来到平凉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作为道文化的开端,黄帝问道使得崆峒山成为道源圣地、道家灵地,灵气千年不绝。
崆峒山在几千年前就被人们认为是一座可以接近神祗、感悟大“道”,从而抵达彼岸世界的山峰。千百年来,不论黄帝问道、儒释道三教的传播与融合,还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的游历朝拜,其中都有着各自的某种精神寄托和追求向往。
于崆峒山问健康之道,有《黄帝内经》解通气脉让你合身通畅,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逍遥心态,让你活得豁达随性,自在闲逸。问事业之道,则《易经》解读宇宙变化而求变通广漠,庄子传授无为而治、尊崇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也许会给你启迪。问财富之道,老子讲求厚德载物,你若能从中领略一二,也许会受益终生。
登临崆峒,在这苍茫青山中,在一呼一吸间,感受层层绿叶散发出来的氧气的芬芳,似乎身上所有的俗世气息都被重新洗涤,让你也沾染了一丝仙气。平淡清雅的心,也会为你带来一份福气。
祈 福
泾川回屋,西王母修道成仙之处。
这个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位于泾川县城以西一华里处的回山之上。相传周穆王和汉武帝都曾到过这里游历,道教最高女神西王母还曾设宴招待他们。
西王母母仪天下保佑四海八方。回山千百年来香火延绵,信徒不断。人们在西王母宫祈福,期盼平安、智慧、美丽、子孙相续。
农历三月二十日是泾川西王母庙会,也是泾川及周边百姓的一场“精神年会”,至今已传承了一千多年。每年庙会时节,人们既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裹着小脚、拎着布包,一步一挪地向着王母宫大殿靠近。也可以看到年轻人甚至年幼的孩童,或相约共同拜神,或在家人的带领下敬神祈愿。还有大批台湾信众,千里迢迢包机到此寻根,吟唱祝祷之词、祈祷国泰民安,以痴、真、信、虔之情态表达对华夏母亲——西王母的最高礼赞。
来平凉,向女神西王母祈福,让你的精神返璞、灵魂归真。
修 禅
一个1400年前的舍利石函,一套1300年前的金银棺椁,14粒来自古印度的佛骨舍利,40年前震惊佛教考古界的重大发现。泾川大云寺,无疑是隐藏在黄土高原深处的一方佛家宝地。
人生如云、浮华如云、名利如云,仅是这个名字,就给人太多启迪。
大云寺因武则天钦命而建,地宫曾安放释加牟尼真身舍利,近几年又收集了2000余粒各地寺院高僧的真身舍利。自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国宝档案·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后,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自此,鎏金铜匣、银椁、金棺和佛舍利等国宝级文物还多次走出国门,远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展出。
行走在占地364亩的大云寺博物馆,无时无刻不被这座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出檐深远、色调古朴、庄重典雅的仿唐式建筑所震撼。不仅如此,其镇馆所在——舍利方塔设计追求举架平缓稳重,大部分采用较大的出檐,有的出檐长达五六米,尽显飘逸、灵动、大气的隋唐建筑风格。
佛无语、禅无字。蓝天白云下,气势齐天的大云寺,望一眼,便觉心静。待到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之时,钟鼓悠扬、香烟缭绕,寺院上下弥漫着一种肃穆、神秘、秀美的氛围,更是荡人心魄。
忙碌一生,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大云寺敬几柱香,在佛祖前许几许愿,既能使内心清静安宁,又得福寿康泰,这便是禅修机缘。
避 暑
关山,古称陇山,是《山海经》中所载“高山”的“六盘山”系之南段。
关山一脉,横亘平凉五县,云崖寺、莲花台、五龙山、关山天池等胜迹密布,秦皇汉武都曾登临。
这里是黄土高原为数不多山林覆盖的自然山体。关山山脉在整个黄土高原上,自西北向东南,像一条隆起的脊梁,为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世界上最大黄土覆盖区增加了一抹绿色,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脊梁”。
这片神奇瑰丽的土地上,立体分布着梯田、金果、草甸、高山、峡谷、森林、溪流、城镇、寺庙、石窟等资源,为关山的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然风光与道家名山崆峒山形成互补,是西北地区稀缺的生态资源。
此处年平均气温7.7℃,最高20℃,最低-6℃。春天,林草翠绿,桃花满山红。夏天,百花盛开,群蝶飞舞。秋天,枫叶正红,溪水沏清。冬天,乔、灌木落叶,松柏更加青翠,是休闲度假的绝佳之地。
盛夏,四处高温来袭,关山林海却自是一派清凉世界。风过密林,声如洪涛,行于山中,恍若世外桃源。来自繁华闹市的旅人,闲逸此山,沉浸在广阔的绿色里,享受森林中散发出的天然芳香,聆听泉水叮咚、松涛鸟鸣,给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涤,让心绪回到最初的清明,身心巨爽,夫复何求。
养 生
自古以来,世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为此,秦始皇、汉武帝、唐代的诸位帝王都热衷于求仙炼丹,想苦苦求索养生之道、长寿之法。
而据《庄子》记载,平凉是北斗七星照耀下的地方。在道家思想里,北斗神君是掌管人间寿命的大仙,他所管辖的地方人们自然长寿。
难道真是这一方水土格外养人,这一片天地得仙人护佑,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天生身体强健?根本之处在于依托于崆峒仙山的平凉,流传保存着人人渴望得到的养生长寿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黄帝问道广成子时,曾问长生之道,广成子以道家守静的方法阐释此“道”真谛。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神与形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句句真言,涵盖五大养生理念,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原理,是一套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的整体修炼方法。
始自崆峒道尊的“天人合一”养生理念,又兼《黄帝内经》的静脉调理,还有皇普谧针灸“治未病”,再辅之修禅避暑清身静心,泾川温泉沐浴洗尘,更有天然有机五谷杂粮、原生态果蔬蛋禽清肠排毒,仰观星宇浩瀚、苍穹无极,俯看森罗万象,皆归尘土,顿悟人生精妙奥义之所在。
千百年后,养生之道早已神秘不再,成了寻常百姓尽可追求、掌握的家常之法。只是,当你看到悬挂在崆峒山管理所翰谱堂的那副书联——“崆峒驾鹤游,鼎湖乘龙去”时,依然会对这片土地上的神奇过往,有着天然的探知欲望,依然对这仙雾缥缈的崆峒群山,有着诸多遐想。人未动,心已往。
习 武
来到平凉,必须一睹崆峒武术的风采。
《尔雅》中记载:“空同之人武。”
讲究阴阳变化的崆峒武术,近则用柔、远则用刚,以柔待势、以刚克敌,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
晨起,漫步平凉,总能看到人们打拳舞剑的身影。尤其是每当旭日东升、万物初醒,沿着崆峒山的青石台阶拾阶而上,经常能听到或看到崆峒文武学校师生和山上的僧人、道士,为游人表演崆峒武术的声音和身影。此情此景,让你恍若穿越,犹如突然闯进一个武侠剧拍摄片场,其惊喜妙不可言。
向来低调而又神秘的崆峒武术,因金庸的武侠小说被众人所知晓熟识。口吞宝剑、钢筋锁喉的功夫绝技,更是让武侠迷们拍案称奇。
崆峒武术源远流长,相对其他武术门派有着独特的奥妙和精髓,它吸取了道家养生理念,其中包含拳术套路、兵器、气功、中医疗法等,内涵丰富,有助于防身,更有利于强身健体,这也是平凉人热衷习武的缘由。
据明代赵时春编撰的《平凉府志》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名道张三丰由武当山来崆峒,在崆峒山隐居五年。传说张三丰在崆峒山雷声峰修炼过程中,受崆峒派神拳门功夫的启发,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据天地阴阳二气的原理,创建了以养生为主的内家拳——太极。
可见两大武术名派同气连枝,渊源颇深。
假若你此次来平凉,还能看到崆峒派与武当派的一场武术对决交流。两派青年英豪,将在道源圣地切磋技艺、以武会友,各路英雄齐聚崆峒之巅,或许就是你掀开两大武林门派神秘面纱之时。
聪慧如你,不妨也学上一招半式,圆一次自己的武侠梦。
青山绿水,我们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