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迄今共受理5199万件民意诉求,诉求响应率达100%,解决率达93%,满意率达94%。图/新京报资料图
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蔡奇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提出要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
2019年以来,北京市积极探索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首都治理创新,为超大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令人瞩目的“首都样板”。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都推出了类似接诉即办的举措,北京接诉即办为何表现尤为出色?这值得研究。
接诉即办使北京成全球城市治理标杆之一
接诉即办及其背后的城市治理逻辑,并非新鲜事。
无论是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信访),还是政务热线(12345),或是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市长信箱、社交媒体,这些机制都为市民反映问题和提出诉求提供了渠道。
接诉即办是政民互动的一种组织方式,也是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的集中体现。但是,在各地都在做、各地做法几乎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北京市的接诉即办取得了显著成绩,接诉即办也使北京市成为全球城市治理的标杆之一。其背后的成功“密码”特别值得总结。
当前,和接诉即办类似的举措,无论是美国巴尔的摩市基于311非紧急热线而打造的CitiStat,还是美国纽约市的政务热线,或是新加坡的一联通(OneService),都是将市民诉求作为驱动城市治理创新的重要线索,并不遗余力地提升政府回应民众诉求的能力。
2021年6月10日,海淀区科南中心,解决市民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后,市民拿到了房产证。图/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接诉即办使北京市跻身国际大都市的治理创新行列,也推动北京方案走向世界。
虽然北京不是最早开通政务热线的城市,也不是最早把市民诉求和城市治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北京在此方面的成绩却非常突出,与此同时,北京市也为其他城市复制推广“首都样板”经验提供了宝贵智慧,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接诉即办来撬动城市治理创新。
接诉即办,北京做对了什么?
通过分析可看到,这同北京市接诉即办的机制创新密切相关,而在如下这些方面的突破则奠定了北京接诉即办的成功基础。
首先,北京市接诉即办不只是政务热线的简单应用,而是从战术上升到战略层面,使之成为首都治理的“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接诉即办基于政务热线,但是又高于政务热线。如果就事论事地停留在政务热线,那么接诉即办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成绩。
政务热线只是市民诉求的入口,恰恰是以政务热线为切入口,但是又超越政务热线而深入到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才使其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的“抓手”,持续不断地推动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深刻转型。
其次,接诉即办注重“小切口,大问题”,强调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深刻诠释了“小即是大”的城市治理哲学。接诉即办通过坚持不懈地关心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来践行城市治理的“国之大者”。
近年来,北京市紧紧抓住物业管理、垃圾分类这两个“关键小事”,通过接诉即办来动员社区并联动基层自治,撬动城市各方面的制度变革。
据报道,三年来,全市受理了5199万件民意诉求,交出了诉求100%响应率、93%解决率、94%满意率的靓丽答卷。
接诉即办离不开领导的持续高度重视,而“书记抓,抓书记”使接诉即办频频成为各级关注焦点。接诉即办的成功也同绩效管理不无关系,月度考核的“指挥棒”牵动人心,推动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三率”齐升。
此外,接诉即办囊括了一系列城市治理创新,也代表着城市治理的持续改革与迭代创新。
在“吹哨报到”的前期改革基础上,北京市接诉即办走向未诉先办与主动治理,通过“每月一题”等举措带动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并通过地方性条例等将改革经验固化推广。这使接诉即办走向自带动能的良性循环,营造了城市治理创新的良好氛围,并使各级公务人员充满干事创业的士气和担当作为的底气。
2021年11月30日,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12345热线网络座席正在受理市民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反映的问题。图/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接诉即办改革进站上了新起点
要探索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那么,接下来,接诉即办要从非常态发展转向常态化运营,使其成为首都治理的新常态。
接诉即办实现了“一竿子插到底”,将基层治理诉求在市级汇聚和统筹,有利于实现“全市一盘棋”。未来,如何让基层问题基层解决,特别是社区问题不出门,是未来接诉即办需要破解的课题。
此外,在一些城市的接诉即办中,不同程度存在“领导干,群众看”的问题,市民参与往往停留在反映问题的层面。如何让公众从旁观走向参与,是接诉即办未来发展关键。使广大市民不仅反映问题,而且也参与推动解决问题,能让接诉即办蕴含更强大的生命力。
2021年9月,随着北京颁布实施《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接诉即办改革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站上了新起点、迈上了新征程。
接诉即办是城市民声、民心、民意、民感的枢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如何提升接诉即办智能化水平,用好民生大数据,围绕接诉即办而积累的万亿级数据,加大汇聚、挖掘、分析和利用力度,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特约撰稿人/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李潇潇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