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 张振中 杨娟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湖南省长沙县金井茶叶基地,65岁的长沙市茶业协会会长周长树还在接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商。从乡茶压箱到湘茶出湘,湖南茶业发展这条路周长树走了40多年。1978年,时任生产队队长的周长树蹿到了当地的工厂做了一名采购员,尔后又跳到金井茶厂,尝试发展茶叶领域的市场经济,在金井茶厂一待就是30多年。
对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的长沙县来说,无论是一个农村孩子的转型,抑或是一个乡村的变化,其实就是一个县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缩影。长沙县从稳坐“三湘第一县”到挺进“中部第一县”再跻身“中西部第一县”,敢为人先的长沙县人以民生为答卷、以改革为答题,让长沙县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城乡统筹的先行区、幸福生活的先享者。
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改革红利释放民生红利
“湖南不靠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曾形象地说。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曾超群认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健康有序发展“临空经济区”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的要求,长沙县把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提高到二次创业的高度上来,让临空区承担起长沙市“东引擎、东高地”的历史使命,融入“一带一路”,连通中国,互联世界。
1988年,随着黄花机场开航,在村里带头发展乡镇企业的周长树业务半径扩大了一倍,当时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翻了一番。1997年,被调到金井茶厂任党支部书记的周长树决定带领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卖产品”。1999年,他乘飞机到新加坡,正是这次首飞,拿下了金井茶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首单”。如今,金井茶业公司的有机茶叶出口近10个国家和地区。
1995年,“不安份”的教师彭焕新暑假到改革前沿海南特区闯了一番,毅然回校办了辞职手续。为了看世界、看商机,彭焕新决定奢侈一回,乘坐飞机返回海南,在吃航空餐点时,彭焕新当时就天真地想:什么时候也让家乡的农产品“插翅高飞”。
12年之后,干着期货交易生意、年薪几十万元的彭焕新决定回到家乡种红薯。2007年,在金井镇成立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最初种紫薯、卖紫薯。2014年后,公司引进精深加工线,把红薯做成了航空食品。
改革红利释放了民生红利,包括农民在内的普通人安居乐业就是中国最大的民生。正是投身改革、顺势而为,像周长树这样的普通农民、彭焕新这样的农家子弟才能成为创新创业者,成为带动一方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农人。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推动民生改善
沿着黄兴大道从星沙驱车行驶,途中一座山青水碧、白墙黛瓦的“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让人眼前一亮。
1978年,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乡镇企业落户于此,到了21世纪初,由于长期粗放的发展方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机械厂盛极而衰,最终破产。
2009年,在外创业成功的柳中辉返回村里,决定要带领村民用“大保护”促“大开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艺术小镇,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浔龙河变成现实。
2010年,柳中辉带领村民深入调研摸家底,一份《浔龙河村土地调查报告》出炉。此后,土地确权颁证、土地增减挂钩等一系列土地试点改革在浔龙河展开。
土地从零到整,房屋从分散到集中,村里的资源被盘活后,环境美了、公共设施全了,社会资本也纷至沓来。短短几年,浔龙河村实现了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完善。
金井镇金龙村,过去是个名副其实的“无水、无电、无电视”的“三无村”,而现在,随着“五网下乡”的落地,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变成了有“供水、供气、污水处理、数字电视、公共交通”的“五有村”。在金龙村,途经的城乡公交早晚奔忙,全程55公里,只要4元钱。城乡公交不仅载着村民走出去,也领着城里人来村里看山看水赏美景。
“‘六’个集中是乡村振兴的抓手,‘五网下乡’是乡村振兴的升级版,体现的是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长沙县农林局局长鄢兴杰介绍,2013年,长沙县以工业为主导的南边和以农业为主导的北边经济发展有4-5倍的差距,而现在已缩小至1-2倍。随着“强南富北”的发展理念的渗透,这种差距,还会继续缩小。
改善人居环境,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民生共享
但正如曾超群所言:“无论县域经济排在哪个位置,民生都要排在首位。”长沙县将新增财力的80%都用于民生工程,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永久荣誉。
“山清水不秀,到处猪屎臭,遍地是垃圾,吃水也发愁。”这是开慧镇锡福村过去的真实写照。“我们过去给国家交粮,现在却向国家交垃圾。”10年前,时任锡福村村党支部书记的王茂存意识到:环境不整治,村里就没出路。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锡福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基本不出村。
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引来了资本青睐。2015年,湖南慧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这里的生态宜居,一举敲定在锡福村发展“民宿+度假”产业。锡福村走上了“村集体经济+村民+企业”的融合发展路子。在利润分配上,村民收益占比60%,村集体收益占比10%,慧润公司收益占比30%。
面子美了,里子强了,才能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民生福祉。改革开放前,黄龙新村是个“种田靠天、用钱靠借、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村集体经济为零,村里买材料纸都要赊账。
“要使黄龙脱贫致富,必须大力发展村级企业。”黄龙新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再德开始骑着单车到处跑项目,苦守银行行长3天3夜,终于争取到一个镀锌厂的项目。以镀锌厂为基础,村里又办起了9家企业,村级年收入达到1.2亿元。如今,村民“新农合”的全部费用、“新农保”的30%也由村集体支出。村级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和村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运动场、康乐中心等公益文化设施一应俱全。
对于5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5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村,长沙县通过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抱团发展实体经济,今年8月,长沙县在湖南率先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薄弱村。
往期回顾
来源 | 农民日报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孙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