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后,大清被昔日的马仔打翻在地,不得已,签订了“千古伤心过马关”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不仅仅要求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还约定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后来俄、法、德三国为避免日本侵占他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联合干涉,迫使日本还辽,日本野心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自此,中国台湾岛开始了被称为“台湾日据时期”的五十年。
现在台湾岛内的人对于这段时间大肆鼓吹,似乎是台湾省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一般,吹嘘加跪舔,甚至有部分人心心念念得还想重新称为“皇民”,乞求日本收留。
那么,在这五十年中,日本到底干了什么勾当?今天我来和各位聊聊:
1895年6月2日,中国全权代表李经方由于不敢登陆台湾,便与日本任命的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停泊于基隆海面的日舰“横滨”号完成了台湾交接手续,几乎就是与此同时,台湾人民这种反抗在日据时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这里要插一句,台湾虽然是因清朝战败而被割让,但日本谋取台湾仍然是采用了武力攻占的方式,所以我们中国大陆的学者称之为占据。
一、日本是如何镇压台湾反抗,进行高压统治的?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上下一片悲愤,在此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愤而自立自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5月25日建立台湾民主国,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台湾岛上与日军展开数月的殊死斗争,是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5月29日,日军开始进攻台北,台北失陷后,几支规模较大的抗日队,徐骧、吴汤兴和姜绍祖率领的民团联合推举刘永福为抗日的统帅。台湾也同年夏初,日军在台湾北部的澳底(现今台湾台北县贡寮乡境内)登陆,同年秋末攻下台南城,维持不到五个月的台湾民主国正式瓦解。
至此,全台仅剩台湾南部六堆地区的客家军还在跟日军周旋,直至11月26日六堆客家军于火烧庄(现今台湾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一役决战失利后,台湾人民抗日的乙未战争也随之终告落幕。
乙未战争自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至同年11月底火烧庄战役持续了约近6个月,共造成台湾14000名士兵战死、无可计数的台湾义勇军牺牲及台湾人民无辜被屠杀,而对日本帝国军队于战役虽仅有164名的日本远征军战死,却也因为台湾的瘴疠致使日军4700名官士兵病死。
1896年6月中南部地区简义、柯铁虎、刘德杓为首的民勇进攻南投街及斗六街,7月进攻鹿港,民勇军失败。事后,日军在云林地区展开清乡报复行动,受害平民高达三万人。
1902年苗栗地区风云再起,因少数民族不满歧视与压迫且诈骗了山垦权,袭击“南庄支厅”。苗栗、新竹等地原住民纷纷响应,交战一个多月,史称“南庄事件”。之后,日本人又残杀逃到马那邦山避难的难民,引起原住民更大规模抗日,双方交战好几个月。
1907年的北埔事件、1913年,罗福星领导的“苗栗事件”、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又称“噍吧哖之战”,但都以失败告终。日本正规军镇压游击队,实行了集体大屠杀。之后,台湾反日运动逐步转为维护汉文化的非武力形式。
1930年10月27日,在大头目莫那鲁道的率领之下,共六个部落300多位族人发动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抗。事件发生后,总督府主张对原住民拥有报复及讨伐权。于此理念下,总督府遂展开近二个月的军事讨伐,参与反抗行动的三百名少数民族兵勇非战死即自尽,其家人或族人也多上吊或跳崖,史称雾社事件。这是台湾在日据时期最直接且最激烈的武装抗日行动。
仅在1898—1902四年间,总督府杀戮的台湾抗日民众人数为11,950人。日本领有台湾前八年,共有32,000人被日方杀害,超过当时总人口百分之一。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报告认为,在日本最初20年统治下,台湾曾有40万人被杀害。
二、日本是如何对台湾进行日化的?
对比清代的台湾,台湾本地文化近于空白。为了更好地把台湾同化于日本,日本人铺设了一层从西方经过日本,移植到所谓的现代文明,大力推广日文和日语,极力压制中文使用。台湾的文化发展,就是经由这一途径,在文学、艺术、和音乐,各方面,都从日本,直接引进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间接引进西方的现代文化。因此,台湾经历长时间的日本统治,台民受日本影响极深。
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在前半段以武力镇压为主,在后半段发动了“皇民化运动”。对于愿意接受日本文化的台湾同胞,要求他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只使用日语。当局要求他们采用新的日本姓氏,放弃原来的中国姓名。皇民还必须放弃中国祭祀祖先的仪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到太平洋战争时期,皇民家庭的人数,也不过是台湾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需要台湾的人力支持,皇民化运动加速进行。在“皇民化”运动后期,运动的强度达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日本当局有鉴于据台40年而多数台民仍怀抱强烈的民族意识,殖民当局一方面大力宣传皇国史观,宣传所谓“日本精神”及“大和魂”,但在具体的政治、社会民族关系上仍保持实质上向来存在的殖民歧视构造。日本当局一方面利用殖民地台湾人中部分知识分子和民众的民族自卑感和对于自己民族文明开化的绝望感,另一方面则在“皇民化”运动中开启“内(日本)台(台湾)一如”、“皇民炼成”之门,宣传只要人人自我“炼成”、“精进”,就可以锻造成为“真正的日本人”,从而摆脱自己作为殖民地土著的劣等地位。即便如此,皇民家庭的人数也只占到台湾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
日本的同化工作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之中,日本人把台湾兵分散在各个日本的作战单位之中。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就大量地征用台湾人参军,最初担任辅助战士的军夫,后来将参军的台湾人,纳入日军编制。台湾军夫和军人在南洋的表现,居然和日本人完全一样,同化程度之深,可想而知。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粮食不足,实行配给制度,在台湾的日本人民,获得的一份配粮,台湾同胞能获得的大概只有一半的数量,而皇民化的台湾人,可以得到日本人和台湾人中间的一半:这一粮食供应的差别,当然也使得许多台湾人,愿意成为皇民,至少可以吃得饱一点。为了表现他们是“皇民”,他们往往比真正的日本人还要更日本。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当时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即策动一些日军中的军国主义分子和“皇民”在台湾建立起“台独”组织,这是“台独”活动的发端,后被粉碎。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皇民”青年则兴奋不已,借台湾同胞反抗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机会,穿起过去的旧军服或学生服,集结起来攻击政府机构和外省人,他们高唱日本军歌,舞着武士刀,大骂大陆人为“支那人”、“清国奴”,并且以日语检验行人,凡是不谙日语者,立即以刀棍追杀。事件平息后,这些“皇民”有的逃往国外,成了海外“台独”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代“台独”势力在岛外活动的主要据点就是日本。李登辉的分裂言行也有很深的“皇民化”影响痕迹。李登辉的父亲当过日本警察,家庭受过日本的“恩惠”,在学校曾多方得到过特殊的“关照”。在京都帝国大学时,他又积极响应日本当局的号召,“志愿接受”千叶高射炮学校半年的军训,成为一名日本炮兵军官,准备为“天皇”效忠。1994年7月,李登辉在接见日本“产经新闻”社社长羽佐间重彰时,还曾亲口说自己是“会说日本话、亲日本的总统”。
从1945年台湾光复到上世纪60年代,在日本聚集了大量“台独”组织和“台独”分子,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培养的忠实为日本效劳的“皇民”,有着极深的“日本情结”。
三、日本对台湾的统治和其他殖民地有何不同?
日本一直将台湾之经营视做成功殖民并取得成就的宣传品和成功样本。因此采取的政策与日本对待日属朝鲜、香港日占时期、以及日本控制的伪满州国、南京汪伪国民政府、日本占领的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的治理方针很不相同。根据殖民统治“内地延长主义”,日本据台后期已经开始着手将台湾日本化,希望减少与日本本土的差异。而日本在所有其他殖民、占领区,则主要实行掠夺资源以支持战争之方针,只是简单粗暴地采取高压政策,并未著手对占领区域进行日本化的改造。具体来讲,日本对台湾的定位有以下几点和其他地区完全不同:
首先是来源和定位不同。按照日本的思维逻辑,台湾与是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中国强迫中国签约割让给日本的,而且台湾被割让后,中国政府基本也放弃了,国际上也基本承认了。加上日本是个海岛国家,海上生命线最为重要,而台湾也是岛屿,位于日本的南部,位于日本的绝对国防圈之内,是日本的重点死守之地。
其次统治方式不同。日本高度重视,台湾地位仅次于本土。日本在台湾设置台湾总督,台湾总督由天皇直接任命,隶属日本内务大臣或拓殖大臣,实行的是直接统治,1918年以后开始由文官担任总督,逐步转型为平时的民政机构。大力推动皇民化运动,深度改造台湾社会结构和文化习惯。其他地区在这一点上与台湾相去甚远。
第三是经济定位以及目标不同。台湾被视为日本的粮食基地,所以台湾的农业和制糖业是被日本最为看重的。在日占时期,台湾的农业和轻工业相对发达一些,加上台湾地区人口较少,容易掌控,便于同化,所以日本更希望最终能够把台湾完全等同于本土,所以在管理和建设上有更长远的规划。
一写到台湾的历史,总有太多的话想说,就用王毅外长最近的一句讲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台湾是终将回家的游子,而不应是被人利用的棋子,中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