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厦门地方志:闽南话源流(二)

二、

闽南话是流动性很强的方言,也是国际性语言。在通行闽南方言的地区分布着许多优良港湾,诸如:早期的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现代的厦门港、东山港、港尾漳州港、高雄港、基隆港、汕头港、湛江港和海口等。这些通商海港为当地民众与外界大量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漫长的岁月里,当地居民或为了事业的开拓、或因天灾人祸、或为谋生而大批向世界各地迁徙。他们离乡不离腔,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国际化,其地域分布之广,是中国其他方言所无法比拟的。

在福建省内,除了本土的厦、漳、泉通行闽南话之外,其它各地区都有闽南话的分布。较集中的有龙岩、漳平,闽东沿海的霞浦、福鼎、宁德一带近百万人。省内讲闽南话的人口有将近2000万。祖籍是泉州、漳州的海外华桥约有1000多万人。此外,浙江南部的苍南、平阳、玉环、洞头等地讲闽南话的人口约有100多万。

台湾全岛通行闽南话(泉籍人约占全台人口44.8%、漳籍人占35.2%、广东潮州和嘉应州人占15%),除极少数的高山族同胞外,约有2200万人讲闽南话,即使是客家人也会讲闽南话,是闽南方言覆盖率最高的省份。由台湾移民到国外的也不在少数。

粤东的潮汕地区讲闽南方言的人约有1000万,由该地向海外移民及后裔约有2000万(见《潮州》2004年第二期)。汕头一带的方言类似漳州音,而潮州话与泉州音较接近。粤东讲闽南话的有12个县(市):潮州、汕头、澄海、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海丰、陆丰、揭西。现在潮汕人所存各姓族谱多谓先世来自闽南各地。故有“福佬”之称,其风俗习惯也与闽南无异。粤西的闽南话以海康为代表,包括雷州半岛7个县(市):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吴川、电白,总人口数百万。

海南省的闽南话以文昌为代表,共有18个县市:海口、文昌、琼山、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亨、琼中、临高和儋县,共有数百万之众。由于迁移的年代较久远,海南的闽南话与本土的闽南话差别较大,但离乡不离腔,一曲《天乌乌》的闽南传统歌谣,在海南也是家喻户晓的,仍可唤起当地闽南移民特有的情怀。

在内陆省区也存在闽南方言岛,譬如:江苏的宜兴、江西的上饶、广西的平南和四川的一些地方,但人口不多,且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变异较大。传播在外的还有港澳地区近百万的闽南人。

海外的闽南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洋”)一带,如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锡兰等,总人口接近2000万,在这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闽南话通行无阻。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唐人街或中国城中也盛行闽南话。

以上属闽南语系的人口总数在8000万以上,其中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内陆其他地区和港澳共有5000多万,海外各地有3000多万,移民他地的人口是闽南本土的3倍多。

由于闽南地区地少人稠、背山面海,自古以来,沿海居民“以海为田”、驾舟踏浪如履平地,向四周沿海地区发展。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约有三分之一的沿海居民操闽南话。一般地说,本土闽南人向海外或沿海地区发展、开拓者,是主动行为,而向内陆迁徙则是迫于无奈。闽南的俗话说:“番客、番客,无一千也八百”,“番客”指的是华侨,被视为“大款”;还有“台湾镭淹脚目”,“镭”是钱的意思。可见,当时能向海外发展是令人称羡之事,(只有“文革”那个年代才谈“海外”色变),自明代以来,闽南人就已开始大量地向南洋迁徙、到台湾开拓,或向沿海其他地区发展,而向内陆迁移的原因是清初的“迁界”。

明清之交,清军与南明的郑成功军队在闽南、潮州一带激烈征战,清军经常陷于被动挨打之境,郑成功的水师更占有绝对优势,清廷遂实行惨绝人寰的“迁界”,将沿海宽度约三十里的人民内迁,以断绝郑成功军的补给,越界者斩,界内则烧光、抢光、杀光,实行坚壁清野。改革开放后,有广东电白的人来漳州方志委寻根,笔者问其缘由,方知其先世是清代“迁界”时移去的。当年的“迁界”,对沿海民众而言,无异于一场大浩劫,几乎家家破产,哀鸿遍野,因饥饿、贫病而死于半途者不计其数,生者则身心备受折磨。以闽南人的秉性和民风而言,历史上向海外或沿海发展的是正途,符合其生存发展规律,反映了闽南人的意志和价值取向;而向内陆迁徙的,多是不正常的,上述内陆地区的一些闽南方言岛很可能就是由清代那场“迁界”浩劫所产生的。


来源:厦门地情网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