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回眸2021】2021年中国经济为何能勇毅向前


开栏的话: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注重解决体制性的深层次障碍,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推进,有效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莫道前路多险阻,再闯关山千万重。从本期开始,《中国经济导报》和《中国改革报》联合推出“回眸2021:中国发展改革的20个问与答”专栏,梳理2021年全国重大改革开放措施、成果和发展亮点,作为年终系列特别报道,以飨广大读者和网友。


2021年中国经济

为何能勇毅向前

岁末回望,一个判断愈发清晰: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踏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节拍,2021年中国经济步履坚定,勇毅前行。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以强大的韧性、奋进的姿态乘风破浪,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 这是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6月16日摄)。6月25日,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同时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攻坚克难 稳健开局

宝马集团全球最大两座生产车间在沈阳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竣工验收,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综合保税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运营,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千亿件,“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47,414列,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58亿元……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捷报频传。

前不久出炉的“成绩单”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GDP达到82.31万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和主要经济体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表明,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0%,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至关重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从乌蒙山深处到八闽大地,从雪域高原到黄河入海口,关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粮食与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区域重大战略、深化改革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落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指明方向。

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全面做强自己,2021年中国经济稳中加固、逆势增长,“十四五”的“第一步”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

恢复好、韧性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两年平均增长5.2%。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07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均低于全年预期目标;外汇储备余额连续7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中国经济加速恢复,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产业实、结构优。全年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超过“半壁江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保持增长,产业链优势地位更加巩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4%,制造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最坚实的基础之一。截至2021年9月,全球90家“灯塔工厂”中国拥有最多,共31家。这些工厂代表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引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质升级。

活力旺、动力足。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国家反垄断局挂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全面深化改革布局落子,着力打通制约供需适配和要素流动的堵点,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截至11月初,中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经突破1.5亿户。

“这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底气和韧性所在,也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支撑。这些促进国民经济循环最活跃的微观主体稳住了7亿多人的就业,仅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就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说。

实力硬、贡献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从去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到今年经济增长国际领先,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更加明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将达到18%左右,连年稳步提高。

贝恩公司董事会主席奥里特·加迪耶什认为,中国市场不仅有规模巨大的魅力,而且已成为领先的全球经验分享和创新中心,正在从“中国服务中国”的“内循环”服务模式转变为“中国服务世界”的“走出去”模式。

事实上,2021年中国经济精彩表现的背后并不寻常。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2.7%、继续领跑全球;下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疫情、洪涝灾害等多重冲击,以及去年同期基数抬升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同比增长4.9%。但看整体、看全年,短期波动难撼大势。

2021年,全球性能源供需相对失衡。9月中下旬,中国电力煤炭供应一度紧张。9月30日,存煤量为7827万吨,低于8000万吨的崩盘线。存煤之低、价格之高、消费之多均创历史,令人揪心。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仅用两个月时间,我们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煤炭释放产能5亿吨、中长协全覆盖、库存7天清零,取得了增产超亿、存煤翻倍、价格腰斩的阶段性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行局煤炭处处长刘希龙自豪地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行。郭丽岩说,“世纪疫情交织百年变局,惊涛骇浪中,我们科学把握‘稳’与‘进’的关系,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加强跨周期调节,稳步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能源、粮食安全,有力推动了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

▲ 华晨宝马沈阳铁西新工厂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12月21日摄)。

(新华社发)


成色更足 质量更高

在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同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2021年中国经济答卷充分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400公里太空轨道上,第一次出现中国空间站的身影;“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正式投产……

这一年,科技创新更有力度。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创新不问出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基础科学领域、重大前沿科技到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从疫苗研究到农业育种,一系列突破创新正释放出巨大持久的发展动能。2021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

“大象旅行团”火了。以此为主题的短片《“象”往云南》,10月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开幕式上首映,让全世界看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这一年,绿色发展更有靓度。《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谋划顶层设计、擘画行动路线图;《“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印发实施;坚决制止“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开工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主的大型“风光”项目;正式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碳中和行动推动下,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浓。

历经一个半小时,国家医保局代表奋力谈判,企业代表暂停离席商量8次,最终“天价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从69.7万元1针,被“砍”到3.3万元1针,成功纳入医保。消息传来,许多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家属喜极而泣。

这一年,民生保障更有温度。从74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到全国累计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超11亿人;从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覆盖全国到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从出台“双减”政策构筑教育新生态到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从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到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体育公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宣布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中国又交出了一份厚重温暖的民生答卷。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12月3日,中老两国领导人亲自发令,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正式通车。“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这是一条“眼中有花、窗外有绿”的希望之路。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12月20日,海南省属最大国企——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发布消息,来自新加坡的林月文被聘任为其下属两家三级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这是外籍人才首次就任海南自贸港国企法人,在海南,高层次人才评定不受国籍、户籍限制。

这一年,改革开放更有高度。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在即,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盛会成功举办;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落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提速,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亮相”,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加快建设……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的重要节点,改革开放铸就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力量。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如今,中国经济所具备的新优势,源自中国,却造福全世界。”霍尼韦尔中国总裁林世伟说。


厚积成势 笃行致远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举世瞩目的“百年成绩单”。这份“成绩单”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

“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概括为“四个必须”——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专家认为,这“四个必须”,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高超智慧,充分展现了党中央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娴熟能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

化压力为动力,积优势为胜势。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说,“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增强信心。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指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搞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预期要稳经济、稳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振作起来。要用好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工具,实施好即将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纲要。

“2022年,中国经济将继续趋于稳固,动能将趋于均衡。”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说,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的政策内涵是更高意义的“稳”、更全面的“稳”,即经济大盘要“稳”、宏观政策要“稳”、行业政策要“稳”、社会大局要“稳”。

微观主体是政策效果的“阅卷人”。张宇贤认为,减税政策贵在“持续”,通过拓宽政策空间帮助市场主体顶住困难压力;价格政策贵在“精准”,遏制大宗商品价格不合理上涨;技术政策贵在“聚焦”,重点引导实体经济开展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政策贵在“提升”,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放管服”政策贵在“深化”,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专家认为,面对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必将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汇集奋进力量。

时与势在奋斗的中国,在坚韧的中国,在前进的中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国号”巍巍巨轮一定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李韶辉)




责编/制作:张海莺 审核:田新元 政审:王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