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闯关夺隘拓新局 正是奋楫搏浪时

新的赶考路上,广州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当此之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机遇与风险叠加,站在新起点上的广州,当如何迈步?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为广州擘画出蓝图、明确了航向。

珠水奔涌不歇,奋斗驰而不息。新的赶考路上,广州努力把握第一要务,用好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全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落地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提出“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等措施……着力让经济发展强起来,科技创新兴起来,高端人才聚起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徐雯雯、何瑞琪

发展是第一要务

一个个重要时刻,标注着广州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平台——

2018年10月,广州开发区,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重要论断;

2017年4月,国家工信部,批复广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2020年9月,国家科技部,支持广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2020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 “1号文”印发,明确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

在经济发展的航道上,广州沿着党和国家擘画的蓝图、指明的方向,砥砺前行。

足音回响激荡征程

殷殷期盼,谆谆嘱托。

走进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一块矗立在园区中央地带的巨石格外醒目,上面镌刻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八个大字。

这八个字,正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24日来到园区时提出的重要论断,激励着这里的企业不断刷新“世界领先”“全球首创”的纪录:42秒生产一辆白车身, 明珞锻造全球最先进汽车生产线;全球第一大电视机板卡供应商视源电子,产品销量占全球超三成;世界最大的3D打印智能化工厂,就坐落在加速器内的黑格科技公司……

所谋者大,所见者远。

当元宇宙、区块链、VR/AR等大批新词不断拓宽人们视野之时,穿透层层繁复的概念,中央、省、市的政策制定者敏锐地捕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关键——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带来的根本动力。

2020年2月,《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粤港澳大湾区 “1号文”印发,提出以琶洲为核心、以珠江为纽带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阿里巴巴、腾讯等大批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带动高层次人才前来栖枝。

同年9月,国家科技部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支持广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并寄语广州“打造有温度的智能化城市,成为全国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样板”。

锚定八大新兴产业

一座智能化的城市是怎样的?先从最日常的交通管窥未来。9月底开通首通段的广州地铁18号线,不仅跑出了大湾区最快时速,还以全线人脸识别闸机实现单通道每分钟进30人的无感“秒过”通行。速度背后是数字大脑——由广州佳都科技提供的智慧地铁整体解决方案,将智能化覆盖至轨道交通的服务、调度、运营、维修、应急等全过程。

作为广州实施“链长制”重要一环,人工智能和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双链主”企业,佳都科技打造了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聚集产业链企业超百家,供应链伙伴超2500家,带动千亿级别的上下游产值。

广州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换而言之,这将是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数字经济为新兴产业成长的统领,广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新经济的“蓝海”前行。

以点带面,广州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次第铺开发展格局,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全面发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今年上半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9%,占GDP比重提高到31.2%,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之一。

动能转换重塑结构

新兴产业集聚的同时,广州传统产业也通过与工业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加速新旧动能转化。在国家工信部的指导下,广州正全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打造“全球定制之都”。

增城的索菲亚生产车间里,亚洲首条定制衣柜企业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每天生产45万件完全不一样的板件。“数字化生产系统给每一项工作都做了精确计算和安排,大大提高了产能利用率,让我们实现行业最快交付时间。”索菲亚副总裁张挺说。

另一厢,来自琶洲的“独角兽”企业致景科技,正在全国的纺织车间掀起数字革命,为纺织业搭起数字新基建:旗下的“百布”平台让找一匹布的时间从一周缩短到五分钟;“全布”平台为传统纺织工厂提供低成本、易维护、快速部署的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已覆盖全国将近30%的织造产能。

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凝聚起广州高质量发展“核”动力,也成就了广州经济发展的韧性。今年上半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超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7%。沿着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指明的方向,广州在高质量发展路上砥砺前行。

创新是第一动力

一座座大科学装置,一个个国家级平台,让广州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了底气、有了目标——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航母平台,引领基础科研和技术创新;

南沙科学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国家双边合作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总规获国务院批复……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广州承担起时代使命,以行动见成效。

重器落子弯弓待发

大国创新,当有重器。

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南北极点”,都承载着国家赋予的使命。

朝北望,阡陌变高地。2010年奠基的中新广州知识城,2018年升级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去年发展总规获国务院批复,被寄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国家知识中心”的厚望。

藉“万亿制造”计划东风,知识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龙头崛起,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成,创新型项目落地开花。“不仅提升了整个亚洲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评价道。

往南走,向海交汇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采船等国之重器纷纷落子,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建的南沙科学城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南沙科学城面向深海、深空、深地等科技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这探索科学“无人区”的志向,也许是大湾区科学论坛选择永久落户于此的原因。这个汇聚2个诺奖得主和近百位院士的论坛,计划打造成为世界的“科技达沃斯”。

南北互联,串珠成链,一把“充满张力的科创之弓”正蓄势待发。

矩阵铺开漫溯源头

原始创新,无问功利。

重器建成的背后,是广州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去年,广州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10亿元,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达14.2%,创历史新高,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重器落子的背后,更是国家和广东省对广州的支持和信任。今年4月,全国三大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广州揭牌成立。广东省两批共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有10家落户广州,涵盖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更为人熟悉的,是由钟南山院士领衔、在科技战“疫”立下赫赫战功的广州实验室。

许多时候,基础研究像是一种 “无用之用”。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正因为看到“无用之用有大用”,对基础研究长期坚持,广州面对重大疫情才能做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2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这就是汇聚国家科技力量、联通各类创新要素的广州“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广州要打造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充满信心。

一支“科技王牌军”, 一个“科创矩阵”,正迎接新科技革命到来。

创新浪潮乘势腾跃

创新驱动,也要看转化、问效益。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这道世界难题,7年前,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在广州应运而生。当时,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中,能完成转化并批量生产的只有20%左右。承载着时代使命的创交会,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闯劲探索出成果转化新路径。

从首届4个成果转化落地,到去年实现超过163个项目转化落地,创交会已经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凭借这一成果,广州去年再获垂青——成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试点以来,广州推动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双循环”驱动经济“双循环”,努力让创新成为这座城市最夺目的光芒。

让我们用数据记录这座创新之城的腾跃:

2015年,广州GDP为1.8万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19家,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380.1亿元。

2020年,广州GDP为2.5万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逾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万家,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翻番达774.8亿元,投入强度增幅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

站在更高起点上,广州以创新为引擎,进一步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一次次重磅“加持”,也是一个个发展良机——

2020年8月,《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国际人才自由港”雏形初现;

2021年2月,《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以粤港澳大湾区 “1号文”印发,南沙成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2021年12月,中国科协首次在一城设两基地,广州开发区和南沙区同日获授牌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在招引人才的竞争中,广州努力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在真抓实干中广派英雄帖,广开进贤路。

一城两基地 助穗揽英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创新活力,关键是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前不久闭幕的2021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上,广州开发区和南沙区同时获得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授牌,这是中国科协首次批准在同一个城市设立两个人才离岸基地。

这是近年来广州不断深化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缩影之一,也是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之下延揽人才的重大发展机遇。得益于国家和广东省的系列政策,广州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人才规模持续壮大、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目前,广州在校本专科大学生数量达130.7万人,居全国之首;遴选出产业领军团队80个、产业领军人才471人、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近12000人。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120人,近5年内增长73%。

聚才须良策 用才有胆识

广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在人才制度改革方面大胆探索,推进建设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这意味着,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南北两极”都将打造为人才集聚新高地。

去年8月,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总规获国务院批复,将“国际人才自由港”作为战略定位之一。广州随即落地“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从引进顶尖项目、实施揭榜挂帅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创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环境条件。

今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 “1号文”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南沙成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重磅“加持”,如何落实?当前,南沙正推进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工程、重点人才群体集聚工程、人才管理改革创新工程、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工程、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提质工程5大工程,提升识才慧眼、表达爱才诚意、提升用才胆识、开出聚才良方。诚意满满的“邀请函”,让南沙高层次人才数量五年增长7.9倍。

人才当主角 城市造舞台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有赖于国家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广州拥有大湾区内超过55%的高校、超过4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6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平台载体已成为吸引和涵养人才的最佳沃土,也成为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

2019年8月,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在广州成立,来自瑞典的欧洲科学院院士Henry H. Radamson应邀担任首席科学家、光电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主任,谈及来穗原因他表示“广州是一片发展热土,一个正在成长的地方。”

湾区春风至,广开进贤路。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正是广州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广州必将紧紧抓住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支撑,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