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历史上,瞿弦和有哪些故事?

瞿弦和老师,国家一级演员、有名表演艺术家、资深主持人、有名朗诵艺术家、演播艺术家、艺术伉俪:瞿弦和、张筠英。

话说当时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瞿弦和自己也记不清楚他一共参加过多少次《黄河大合唱》的演出了。但是,当他给我们展示在这三十年中他精心收藏的所有有关他和《黄河大合唱》的资料时,还是让我们有些动容。从每一张演出节目单、每一份有关《黄河大合唱》演出的剪报中都能看出他对这一部音乐作品的喜爱。不是很喜欢,是非常非常喜欢,因为自己觉得它把自己带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空间,带到了一个和话剧、和音乐、和朗诵都不一样的一个境界,所以一般有人来找自己演《黄河大合唱》,自己基本都不推,自己就是有别的活儿自己都要把它岔开了,自己就愿意去参加,因为自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演员的一种艺术享受。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一部声乐套曲,其中包括了独唱、重唱、对唱、合唱、朗诵等表演形式,《黄河大合唱》用音乐展现了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黄河奔腾咆哮的磅礴气势,整个作品贯穿着“抗日救亡”的主题思想,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说起瞿弦和与《黄河大合唱》的缘分还要从1986年说起。1986年香港的宝丽金唱片公司想把《黄河大合唱》弄成唱片,就找到了中央乐团,当时宝丽金就要求希望录一版《黄河大合唱》的全版、最完整版。然而,香港宝丽金公司提出的录制完整版《黄河大合唱》的要求却让中央乐团的几位领导犯了难。一般的这个演唱者也好、听众也好,他对《黄河大合唱》的了解呢知道它是七段、都知道是七段,其实当时冼星海和光未然创作的时候是八段,这八段、新中国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演,每次只演七段。

完整的《黄河大合唱》是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 黄河》这八个段落构成的,而中央乐团在此之前虽然也曾经在各种场合演出过多次《黄河大合唱》,但是那些演出也都是沿用了只演出七个段落的形式。这段没演的叫《黄河之水天上来》,在《黄河大合唱》整体当中呢排第三段,这段是写什么的呢,为什么它会出现这么一段,自己个人的理解,这是词作者光未然老师他和冼星海都想通过这一段《黄河之水天上来》描写黄河的气势,它的景观、它那种气势,其实气势也代表着一种民族的精神。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振奋人心的配乐诗朗诵在《黄河大合唱》创作完成之后却一直没有被任何乐团搬上过舞台。瞿弦和说,曾经有一种说法是在战争年代最初演出《黄河大合唱》时,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来朗诵;而如果去除《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个段落,其它七段仍然可以衔接成篇,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了演出《黄河大合唱》时只演七段的形式。所以,当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提出希望录制完整版的《黄河大合唱》时,中央乐团的领导却迟迟不敢贸然决定,究竟该由谁来完成这段从未排演过的配乐诗朗诵呢,正当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中央乐团的合唱指挥严良堃想到了一个人。他介绍自己的时候,他说你们一定要听听小瞿的朗诵,他叫自己小瞿、要不叫弦和,他的念、有的地方很低沉,然后激情部分他会突然地爆发,给人一种强有力的气势。严良堃推荐的人正是瞿弦和,在此之前,严良堃和瞿弦和曾经有过多次合作,瞿弦和扎实的朗诵功底和对音乐的理解力给严良堃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瞿弦和在接到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任务后,在兴奋之余,他也知道这次朗诵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样的完整朗诵跟我们一般朗诵会的那种朗诵、用一个背景音乐或者说用一个大乐队在那奏乐又不一样,那些曲子选的是原来现成的曲子、或者是他们为它新写的曲子,它毕竟是后做的,这(《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艺术精品,是有历史意义的原作。这个音乐和语言的结合是非常糅合融合的,这又不一样。配乐诗朗诵不同于一般的朗读,它需要结合配乐的音韵(音乐)才能给人以美感、更好地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为了能把朗诵词和音乐巧妙的结合起来,瞿弦和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首先他就找到了中央乐团的著名作曲家施万春,施万春除了在中央乐团担任作曲工作外,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曾经创作了《节日序曲》、《梅岭三章》等音乐作品,日后还曾为《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大决战》等数十部电影作曲。1986年,瞿弦和找到施万春希望向他请教《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朗诵时和音乐配合的问题。是夏天,自己记得是夏天,到他家以后呢,这个施万春老师穿得也是很凉快的衣服,然后严良堃老师、严指挥也在,那一进去就跟我们说,咱们得对一遍。按照冼星海原有的谱曲,施万春弹着琴、给瞿弦和伴奏,让他按照自己的语速先朗诵一遍《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瞿弦和朗诵结束后、施万春的曲子却刚刚弹到一半。完全按照他(冼星海)原来的曲谱,一个是长,另外有的旋律部分在那些跟语言配合的地方也许还不是很准确,当时就是严良堃老师和施万春老师在音乐的长短删节部分、各个音节段落的使用部分都做了调整,你比如有的地方就是相同的旋律的重复、相同旋律的重复、前后的反复地出现;有的就是静止下来、纯听语言;有的是没有语言音乐的展现,这个他们都进行了一些设想。窗外、骄阳似火,窗内、三个人讨论得热火朝天,最后、在严良堃抄写的这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手稿上终于确定了朗诵时节奏和所配音乐的起承转合,但是瞿弦和心里清楚,这终归只是纸上谈兵,万一他的朗诵和乐队实际演奏配合不到一起,这些努力就白费了。实际上,有着这种担心的还不止瞿弦和一个人,中央乐团的乐队演奏员们也全都做好了返工的准备。大乐队做着一种打算就是说可能今天这半天都得合这个,没弄过啊、长短感觉都不一样,没想到一遍就过,过了以后非常合适,这乐队就情不自禁地鼓掌,说太好、太好了。

1986年,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如期录制完成了完整版的《黄河大合唱》、并公开发行。从那以后《黄河之水天上来》和《黄河大合唱》的其它七个段落一样,开始频繁出现在演出舞台上。这个下面的观众有流泪的,就感悟(这个朗诵),那他可能是一种触景生情,他通过这种音乐和语言的这种冲击、他有激动,这个当时演出完以后、第一个跟自己说话的叫杨秉荪,最有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说我没有想到这段能达到这种效果,非常完美、非常完美。

《黄河之水天上来》重新恢复到《黄河大合唱》的演出中之后,《黄河大合唱》的完整性无论是从表现形式上,还是从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上都有了不小的提高。而瞿弦和和指挥严良堃也因为一曲《黄河大合唱》成了一对颇有默契的搭档,两人每次合作过后,严良堃都会大呼过瘾。他每次下来的时候都说,过瘾过瘾、太过瘾了,你跟他合作起来满身大汗,他每次这个演出完、他必须带两件甚至三件衬衫,他的女儿每次在他演出完了、我(他)们有时候是一个化妆室嘛,他要脱着光膀子擦汗啊、再换上一件干的衬衫,就是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和严良堃一样,瞿弦和说尽管他参加《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已经有近百场,但是他每次置身于乐队演奏的氛围之中都会产生新的感受和激情,《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已经传唱了七十余年当时,它不仅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也回荡在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瞿弦和的出生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瞿弦和说,在他的印象中、那是一个美丽而炎热的地方。在自己的印象里面特别热,因为它(苏门答腊岛)确实离赤道不远,从小自己记得就是一直光着脚、很少有穿鞋的机会,要穿鞋就是要照相、有什么活动才穿鞋,光着脚很热。自己小时候,自己记得有一棵树挺高挺大的,自己老跑到树底下、怕太阳晒,大的台阶、台阶上有一个垛子,自己经常站在那垛子上淘气,化妆成一个雕像一样的站在那,自己爸爸妈妈就给自己照了像,就是那种感觉。儿时的瞿弦和虽然淘气,但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爱唱爱跳的天赋,只要她兴之所至不管对面的观众是学校里的老师、还是邻居家的阿姨,他都能够光着脚丫给大家跳上一段。自己是到新加坡上的小学,在新加坡那时候自己才五岁、六岁,不到六岁,五岁。那种记忆当中第一次唱歌跳舞,自己在那儿幼儿园自己就爱唱歌跳舞,那时候最熟悉什么,“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是那个、《马车夫之歌》。1950年,瞿弦和六岁的时候他跟随着父母回到了祖国,父母为了培养瞿弦和在音乐上的兴趣,后来还把他送入北京市少年宫合唱队。到过北京市少年宫的人都知道,在少年宫门前有一组名为《少先队员》的雕像,其中那个昂首挺胸吹着小号的男孩子就是以瞿弦和为模特塑造的。后来,瞿弦和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几经工作调动,在1973年的时候加入了中国煤矿文工团,在那里、他找到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主演了《枫叶红了的时候》、《江南一叶》、《赵武灵王》等话剧,还参加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最后八个人》。在瞿弦和为了精进自己的业务勤学苦练的时候,一个机会悄然而至。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在选拔干部时可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提倡把那些高学历、精通本行业务的优秀中青年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煤矿文工团领导班子恰逢换届选举,所以、煤炭工业部决定借这个机会从中国煤矿文工团的中青年文艺骨干中选拔出新的团长。于是就来了个工作组,就进行了一场民意测验,这民意测验是无记名投票,无记名投票就对这个年龄啊、学历啊做了一些要求,没有说对候选人没有,但是没想到在那次无记名投票当中呢,瞿弦和他的票数是最高的,这是工作组告诉他的,自己的得票是最高的,年龄是最小的。

1982年,瞿弦和当选为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的团长,那一年、他38岁,两年后,在煤炭工业部领导的肯定下,瞿弦和又挑起了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团长的担子。自己当时没有想到别的,这说真话。因为在这个老一辈的团长交接班的时候,团长就说了一句话,大家都叫自己小瞿,小瞿这担子可就交给你了,这面大旗你可不能给我倒了、这个牌子你可不能给我砸了,这是那个叫王昌厚团长当时给自己说的,这两句话自己到现在都记着。中国煤矿文工团成立于1947年,最初是煤矿工人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所以从创建之初就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煤矿文工团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产业文艺团体。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曾多次观看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出。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面对产业文艺团体纷纷转行的趋势,中国煤矿文工团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坚持立足矿山、服务矿工,在艺术探索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所以瞿弦和深知中国煤矿文工团是在众多国家领导的关注下成长起来的,这块牌子一定不能砸在自己手里。

你要当一个团的领导,你必须培养一个团的风格。那自己作为一个院校毕业生到这个团,我怎么样领导这个团、怎么样培养这个团的风格,怎么样设置这个团的各种不同的门类,这确实都是一个难题。自己当时的方向就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团、要建设一个团,就要把这个团建设像家一样、一个大的家庭,自己就是这家庭的家长。这个家里面要有一个规矩,这规矩就是谁也不许在业务上吊儿郎当、谁也不许在下矿问题上跟我提出不字,你既然来了煤矿文工团你就必须下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