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为什么东南亚华人富豪那么多?他们都靠什么起家

说起东南亚富豪这件事还挺有意思,今年早些时候福布斯发布了全球富豪榜,在东南亚富豪这一堆里基本都是华人的名字,这个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但是原因以前始终没弄明白。


索性查了些资料,来把这个话题讲一讲。


最近这些年,我们到东南亚旅游的人非常多,以前讲去趟新马泰好像很牛逼的样子,现在基本和到国内一些城市也差不多了,甚至花费更加的便宜。你花个五千块钱在北京上海可能还不能玩得很舒服,但是到什么泰国这些地方妥妥的可以来个豪华游。


另一个方面是东南亚的华人实在太多了,去其他国家还有语言的问题,在东南亚这个问题完全不存在,基本去任何地方中文都好使,你跟当地人聊聊天可能会突然发现他的祖籍跟你还是老乡。特别是在新加坡,华人占到了70%以上,不会一口普通话都不好意思讲自己是从事旅游业的。


东南亚的顶级富豪大多是华人,而且是长期霸榜。这个事情一度让国内很多人蛮自豪,然后各种鸡汤文什么的到处都是,你可以类比一下对犹太人的吹嘘。


要把东南亚为什么全是华人富豪解释清楚,必须要从近代中国三次大移民中的下南洋讲起。


壹 下南洋


中国近代有三次有名的大移民,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每一次的大移民会产生巨大的历史作用,闯关东是关内人往东北移民,使北的人口得到巨大的增加从而让北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走西口是关内人往蒙古地区移民,直接让晋商这个群体腾飞了,一直兴盛了500年。下南洋是沿海居民往东南亚发展,并且在东南亚的商业领域取得了比晋商更猛的成绩,延续到现在依然能站在巨富的行列。


往东南亚移民这件事从唐代就开始了,而且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历史上也有很多的记载,但是课本里面提到的最有名的事可能是郑和下西洋。更前面的事这里就不讲了,就从明朝开始吧。


明朝永乐皇帝篡位登基后,为了尽快确立他的统治地位,他派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了波斯湾。


郑和这支船队是武装船队,浩浩荡荡有千余人,这个时期的中国国力还处在世界巅峰,我们下西洋这个时候哥伦布还没出生,更别说有美洲什么事儿了。


当然了明朝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不是去搞殖民扩张的,我们一直也没这个传统,当然了蒙古那会儿除外,当时朝廷主要的目的是向东南亚国家展示国力,说白了就是秀肌肉去了,明朝想把东南亚的番邦都纳入朝贡体系,这个体系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就是周边国家向明朝称臣,作为回馈,朝廷允许与这些国家搞贸易,这个时期中国实在是太强了,能跟明朝做生意当然是这些东南亚国家求之不得的事。


在讲晋商那篇文章里面提到过,明朝那会儿北边最大的问题是蒙古人,朝廷只能背向大海进行防御,然后就是开始海禁,这里的海禁不是指完全的不准海上贸易,而是不准民间贸易,纳入朝贡体系的东南亚各国还是可以和官方做生意的。朝廷搞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怕民间可能和外邦暗地勾结,最后让朝廷腹背受敌,所以明朝一直都是在强化朝贡体系,试图用朝贡体系去控制周边国家。


海禁这件事效果并不好,自从郑和下西洋把这条海上路线摸清楚了,沿海商人对海外的兴趣就越来越强,想方设法想要突破海禁的人比比皆是。


朝廷想要靠武力完全垄断海上的贸易,民间商人也想发财,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结果就是沿海走私和海盗盛行,明朝的海患主要是倭寇,其实真正的倭寇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沿海商人的私人武装冒充的,这些商人和沿海官员勾结在一起共同靠走私获利,所以朝廷总也禁不绝倭寇,关于倭寇的事找个机会再详细的聊一下。


后来在1567年的时候,明朝在各方利益的共同推动下废除了海禁,沿海的贸易逐渐兴隆,到清朝时期虽然又实行过一段时间的海禁,但到最后还是不得不开禁。


这时的东南亚华人还是以商人为主,把国内的商品贩卖到东南亚,再把东南亚特产贩卖到国内。


明清两朝国内的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作为农业为主的国家,土地矛盾就越来越显现出来了,加上战乱等一系列的影响,越来越多失去土地的人就只能往外去谋生存。


沿海的人口就只能往海外迁徙,东南亚是最好的选择。


一方面这里近,另一方面东南亚早已有了很多华人了,有前人打下的基础谋生也相对容易些,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大量的沿海人口涌入了东南亚各国,也逐渐在这些国家形成了一些华人的聚集区。


华人在东南亚的地位还比较高,因为当地的统治者很多都要依靠华人和中国产生贸易关系,特别是在明朝的朝贡体系下,依靠华人与国内的联系,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贸易机会。


后来欧洲人来到了东南亚,东南亚华人迎来了第一个机遇期。


近代欧洲的强盛主要是靠海外殖民,特别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各国都想到东方来捞一把,因为来过东方的欧洲人回去都把东方描绘成遍地都是黄金的样子。早期的时候惹中国是惹不起的,所以第一站就放到了东南亚。


欧洲人对东南亚的殖民开始得比较早,在我国明朝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了,东南亚生产各种香料,这些香料在欧洲非常畅销,当时欧洲人占领的主要是东南亚国家的港口,因为这些区域适合贸易。


欧洲人刚来到东南亚时过得并不是非常顺利,他们在殖民非洲和美洲的时候可以大搞屠杀什么的,因为这些地方的土著落后得像原始人一样,但东南亚不一样,欧洲人不可能像搞定美洲和非洲人那样这么轻易的就搞定东南亚国家。首先殖民地的欧洲人并不多,有些地方甚至只有几百人,而且这些欧洲人对当地的风俗、语言都不清楚,搞不清怎么去管理这些殖民地。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扶植代理人,这是全球殖民者共同的手段。选来选去,当时东南亚最适合当殖民者代理人的只有华人。因为华人在东南亚已经发展了好一段时间了,对东南亚的各种情况非常熟悉,而且在欧洲人来之前,一些有地位的华人就已经在帮当地统治者做事了,主要是充当他们与中国的贸易中间商,然后就是帮当地统治者管理其他华人和向他们收税,因为收税这个事一直都让人比较讨厌。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海外的华商对政治的要求比较低,这个和中国的传统有关,在古代士农工商里面商是排在最末的,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的商人是不会去和统治者争地位和权力的,好好赚钱就可以了,这点对殖民者很重要,他们要找的正是这种又会管理,又没什么野心,然后在当地又没什么根据必须要依附殖民阶层的代理人。


所以,华人很顺利的就成为了殖民统治者的买办。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殖民者进行贸易和包税,也就是代表殖民政府向当地的各行各业收税,上面讲了,收税这件事肯定是挨骂的事,欧洲人是不会愿意自己干的。


在殖民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一部分充当买办的华人迅速积累下了财富,在身份地位上也得到提高,成为了仅次于殖民者的二等公民,当地的土著成为了三等公民,在殖民时期华人虽然身份地位和财富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也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怨恨,后面不断爆发的针对华人的暴乱和这个时期华人给当地人留下的不良印象有很大的关系。


贰 华商的大崛起


在殖民时期,东南亚的华商就是依靠这种给欧洲人充当买办的机会发财,当然了他们还要帮着殖民者管理其他华人,毕竟不是所有到东南亚的华人都是去做生意的,还有一大部分是劳工,这些劳工的地位远没有这些华人买办这么高,在经济实力上也还差得远。


这个时期,华人虽然能赚到一些钱,但还不具备真正成为巨富的资格,改变从二战开始。


二战爆发后,原来在东南亚的欧洲人势力开始衰落了,日本人很快占领了这一地区,战争一方面带来的是苦难,但在有些人看来,有战争才有发财的机会。


很多华商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和日本人做起了生意。


像在新加坡,就有大量的华商把大米从泰国走私到闹饥荒的马来西亚,或者把工业原料从印度尼西亚给偷偷运出去。


新加坡的巨富家族郭氏家族就是干这生意的,主要是在二战中从印度尼西亚走私橡胶和日本进行交易,在朝鲜战争时期,也是靠把橡胶走私到中国牟利。


二战对东南亚的影响在各个层面都非常的大,在商业领域,由于日本人的介入,把欧洲势力都给赶跑了,等战争结束欧洲人再回来的时候,发现重要的商业领域基本都被华商给占了,而且通过二战东南亚各国的民族主义也发展起来了,对欧美国家的殖民也变得非常不满,各国都爆发了争取独立的战争,华商又借这个机会捞了一笔。


二战之后的还有一个影响就是东南亚原来的殖民体系全部崩溃了,国家的权利又回到了当地权贵的手上,这些权贵有些是掌握军权的将军,有些是原来的国王。


这些人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力,但是在经济上他们是没什么支撑的,因为在殖民时期,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经济领域是不让这些势力碰的。


所以,无论在经济实力上还是管理水平上,掌权的人水平都很差,根本没办法担任管理国家经济命脉这么件大事情,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延续传统,既然华商在这方面一直干得不错,那么现在还是交给这些华人去干吧。


通知阶层重新重用华人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些海外华人在当地没什么根基,只能依靠他们的主人才能实现经济地位,所以会表现出绝对的忠诚,这是东南亚华人一直以来能被不同的统治阶层扶持为代理人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除了一些老的经济贵族外,掌权的统治者还在不断的培养新的经济贵族,这些从下面上来的人更加依赖现有的权贵,所以会表现出更加的忠诚,就这样华人又慢慢的站在了经济领域的前端。


东南亚的权贵和华商合作的主要方式是特许经营,在很多行业只有充当代理人的华商可以获得特许经营权,这相当于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经济垄断,这些被垄断的行业很多都是像烟草、通信、电力等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所以获得的利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当然了要维系自己的代理人地位,跟上层的各种大佬搞好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东南亚的大型企业里面,有很多退下来的大佬从事着顾问这种职位,说白了就是一种互有目的的交易。


华商在这种特许经营的模式下逐渐的积累下了巨额的财富,这些财富通过现代方式的管理和操作,开始从一个行业扩大到另一个行业,从一个国家扩大到另一个国家,我们国内很多企业的背后都有东南亚资本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时间越往后当地人就会被甩得越远。


叁 尾声


华人富豪在东南亚的崛起过程基本讲得差不多了,概括来讲就是通过在各个时期给当地统治阶级充当代理人,获得经济上的独家经营权,靠垄断赚取高额的利益。


在文章的最后来讲几个热门度比较高的问题吧,通过这几个问题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东南亚华人这个群体,特别是这群巨富华人群体。当然了,我的讲法也不一定全对,姑且就当做某一种观点听听看吧。


第一是东南亚华人富豪还有多少华性?


这个问题实际上不能一概而论,在中国人的思想当中,对乡土的认同感是非常强的,我们在看到华人在东南亚的富豪榜上长期霸榜的时候,说实话很难不油然而生一种自豪的感觉,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比较令人失望。


这些华人富豪本身也比较矛盾,一方面他们在当地作为领导人代表华人社区,但是他们又在不遗余力的把自己与当地人进行同化,以获得作为当地人的特权。特别是在二战后,东南亚的民族主义思想不断发展,不把自己同当地人划上等号怎么赢得信任?


而且越是成功的富豪,当地人的特性就越明显,作为华人的特性就越弱。


实际上,更准确的来说,这些华人富豪无所谓自己哪种文化特性更强,这要看统治者需要什么样的特性,他们都是些变形虫,可塑性非常强。


拿马来首富郭鹤年来举例吧,他是在马来西亚出生的,而且接受的全盘的英国式教育,在他的前半生也并没有表现出中华文化有多大的兴趣,但是后来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了,他就以“重生华人”的身份出现了,又是发起海外华人研讨会,又是给所有的子女只取中文名,并且认为华人是有血脉优势的。


一切其实都是利益驱动,他们具备的实际是世界性,可以在多种文化中自由穿梭,这才是能成功的根本。


第二个问题是东南亚华人富豪是不是都是白手起家?


这类问题在各种鸡汤畅销书里面讲得比较多,这些富商也喜欢标榜自己是白手起家,这样可以更加烘托出他们的个人能力,这些其实都是假象。


关于财富这件事,我们其实是有老话的,那就是:第一代人创业,第二代人拓业,第三代人守业,第四代人败业。


通俗一点解释下就是,第一代人通过努力建立起一定的核心资本,第二代人通过不断的与上层大佬的加强联系,扩大家族财富,到了第三代就是努力守着前人留下的基业,第四代由于各种关系衰落,最终导致家业也衰落了。


实际上,单靠一代人时间就一下从穷人跃迁到巨富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在极度战乱的时代,因为社会极其动荡,所以突然抓住一个跃迁的机会的概率就变大了。


根据研究,真正算得上“白手起家”的东南亚华人不会超过五分之一,这里面大部分还是由于统治阶层需要扶持没有根基的代理人被挑选出来的幸运儿。


尽管如此,这些商界大佬还是喜欢神话自己,泰国的他信·西那瓦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


他信是泰国的富商,当过泰国的总理,他信总是强调自己的出身非常不好,父母要靠非常辛苦的工作才能维持一家生计,其实这些都是假的,他信家族原本就是包税商人,在金融、地产等多个领域都有产业,而且他信后来娶了一个将军的女儿,在女方家族的帮助下拿到了很多特许经营权,这些特权不是圈内人是不可能拿到的。


讲这些,就是希望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不要轻信什么白手起家的神话,富豪的背后都是各有各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他不会告诉你。


第三富豪们都很节俭?


鸡汤不仅告诉你富豪都是靠个人白手起家,还告诉你富豪都是很节俭的。


从对很多富豪的公开采访来看,富豪们确实是一直在给我们营造一个节俭的生活方式,比如李嘉诚就在一次采访中讲自己的手表只值50美元。这里为什么讲李嘉诚?其实香港、澳门的富豪也可以和东南亚华人富豪归为一类,因为他们的上位方式基本是一致的。


在一些生活的需求上,富豪展示出来的确实和他们的财富不相称,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富豪们挥霍的方式不一样,其实大多数富豪都喜欢赌,比如说赌高尔夫,很多传言都讲一场高尔夫下来可能得赌掉几百万美金。所以永远不要相信别人在公开场合展示给你的东西,特别是巨富们。


本文完,如果觉得精彩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