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台州|山海水城的蓝色生命线

从浙江版图上可以看到,台州被大大小小的溪流环绕在东海的一隅。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台州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中,曾经产生过重要作用。回顾台州交通的发展史,从浙东水运大动脉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策源地,台州始终站在海外交流的前沿。作为曾经辉煌的交通要冲,经过多年的沉寂,随着快捷、通畅、高效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的初步形成,台州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廖玉婷

灵江,2000多年的水上交通要道

台州是山城,亦是水城。从地图上看,台州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北面是天台山,南面是雁荡山,西面是括苍山。三座大山把台州围在里面,只有东面朝向浩渺的东海。台州境内溪流纵横,市内共有11386条河,不愧是“山海水城”。

生活在沿海城市,很多台州人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大海,通常情况下,他们看到的只是浑黄的江水从城里滔滔流向城外。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古时候的台州陆路交通甚为不便,唯有地处河流沿岸的地方,有船楫之利,便于利用水上交通。台州的几座重要城镇,仙居、天台、临海、黄岩、椒江,无一不是沿江而筑。

台州的水系发达,尤以临海最具规模。临海水域面积为台州最大,拥有的河流也最多,共计2900多条。临海的水系主要属于灵江水系,小部分属于直接入海的洞港和海游港小流域。被誉为“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灵江是台州的母亲河,它由永安溪和始丰溪在临海市城西三江村汇合而成。驾车从临海经104国道至天台,便可途经灵江源头之一的始丰溪。灵江也是古代台州府城(今临海市)的护城河,灵江绕过府城后一路奔流向前,于海门渔村附近汇入东海。

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临海历来为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灵江的水路枢纽地位也日益显著。灵江北岸、临海城边,有多个码头和渡口。东下,可至黄岩、椒江、温岭等地,经东海,便可北上日韩;南下可达台湾、广东等地;北上,又可到仙居、天台。早在三国时期,灵江就已经是当地人走向海洋的黄金水道。虽然河道上有激流和险滩,但相对来说,这条水路是最为便捷的。

三国时人沈莹在《临海水土异物志》中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这个“夷洲”就是指现在的台湾。可以想见,彼时水路,已可穿越海峡到达台湾。至唐宋时,水运通道愈加通达,往来的船只在灵江上川流不息,与日本、朝鲜、韩国等国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靠的也是水路。直至改革开放前,灵江一直是临海与外界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当时,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们乘船经灵江在江下街码头靠岸后,进入繁华的紫阳街。因此,紫阳街曾是灵江上最为兴盛之地,如今走在紫阳街,在古街屋檐墙壁上,能看到不少古代留下的店铺,它们记载了逝去的岁月,也见证着城市的兴衰。

在灵江上,曾有一个独特的景观——浮桥。这是古代临海人对当地陆路交通最大的改进。一条灵江将临海分为南北城。没有能力建立如此大跨度的大桥,古人便另想办法,用船搭桥,称作浮桥。灵江上第一条浮桥是建于1181年的中津浮桥,后又建成上津浮桥。这两座浮桥,在灵江大桥建成前是连接台州南北的主要通道。当地老人回忆,浮桥很宽,但会晃动,尤其是风浪大的时候,晃得特别厉害,胆小的人根本不敢走。

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

大海是江河奔流的归宿,也是台州人最富足的宝库。从沿江城镇到沿海城市,自古以来,台州这座因水而生、依海而兴的千年古城,兼得江海之利,通达四方。

濒临浩瀚东海的台州,海岸线绵延曲折,自北向南串连起三门湾、台州湾和乐清湾。三大天然的优质港湾,利于形成多个港口群。台州港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五大古港之一,曾经有过章安港、临海港、海门港等主要港区。“才向鉴湖乘钓艇,又来椒浦狎鸥行。白云飞渡金鏊背,独倚城头看夕阳。”在清朝进士、台州港航实业家杨晨的笔下,台州港风光旖旎。

这些海湾和良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转型和繁荣的各个时期,都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冲,台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策源地,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线的发祥地,同时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港、避风港和重要的贸易口岸。

古港资源俱佳,如何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是台州港亟需思索的问题。位于椒江入海口的海门港自古有着“台州六邑咽喉”之称,它曾几度起落,因受战火影响而衰落,又因贸易活动频繁暂时兴盛,现在看到的海门港,主要建设于清末以后。

台州海运大楼算是海门港的一个历史印记——楼身像一座轮船,前倾朝向东海,前额位置悬着船锚符号。站在楼上瞭望,身下即是椒江,江水静波深流。椒江区则与江同名。因为这条江,这方水,人们从这里可以乘着船,走出台州湾,见识到外面的世界。20世纪30年代,从海门港乘坐至上海的客轮,经常沿着这条水道行驶。海路交通相对便捷,一天一夜便可到达。由于海门曾受上海城市文化的熏染,这里还被人们称作“小上海”。

1994年8月22日,台州撤地设市,驻地从临海市迁至椒江区。一个以海门港为中心的组合型港口,以台州港之名列入中国现代化大港之列。

2018年6月,《台州港总体规划》明确台州港以头门港区为核心、以海门港区和大麦屿港区为重点的“一港六区”发展格局。

“从最早的台州重要出海口到‘重点港区’,看似是海门港的地位变化了,但其实侧面反映了台州港的整体发展和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台州市港航局副局长周祥寿说。

2014年开通的椒江二桥纵贯椒江两岸,是连接头门港、海门港、龙门港的重要集疏运道路,也是台州东部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推动了台州经济从内陆时代迈向沿海时代。

8月盛夏,站在椒江二桥上,俯瞰波涛澎湃的江水,热辣的风裹挟着海的味道扑面而来,几只海鸥追逐着行驶的船上下翻飞。向西眺望,海门港盘踞在台州新城区北岸,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正整齐排放在港区的外沙码头。目前,海门港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向东眺望,头门港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二期建设的启动,在国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头门港区开发被赋予新的意义与使命。

如今的台州港,大港雄姿初现。据数据显示,2017年台州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056.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1.28万标箱。随着头门港的逐渐发展,它将孕育一个新的台州。

航空市场迎来黄金发展期

“台州速度”这个词,用来概括台州的交通发展尤为适宜。放眼当下,台州正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综合交通枢纽”。在台州,交通设施加速发展,交通方式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便捷,台州交通的“快”日益彰显。

交通大会战在台州市全面打响之际,尤其是台州航空市场,2017年迎来发展的井喷期。台州路桥机场2017年旅客吞吐量82.19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2018年上半年,台州机场同样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实现旅客吞吐量51.47万人次,“按照目前的增速,预计今年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百万大关。” 台州机场副总经理林王鹏介绍,台州是全国民营经济发达城市,市内民营企业众多,目前机场80%以上的旅客均为商务旅客,客源市场相对稳定,特别是长线航班。现在飞成都、重庆航班的客座率都在90%左右。

2018年3月,华夏航空开通了“重庆=台州”航线,这一条连接华东地区与西南地区的新航线,大大方便了重庆和台州的商旅往来。这条航线的开通,不仅结束了两地无直飞航班的历史,大大缩短往返重庆至台州旅客的出行时间,也有利于台州机场按照“东融西扩,南联西接”的交通需求进行航线网络布局,不断提高机场的通达性。

李幼明是重庆人,5年前去台州做餐饮生意,他以前回一趟重庆,只能坐火车,或者转车到上海、杭州坐动车,至少都要一天,路上耗费大量时间。李幼明说:“现在回家太方便了,2个多小时就能到,我要让身边的重庆老乡都知道可以直接从台州坐飞机回重庆了。”

目前,台州机场通航城市14个,开通国内15条航线。台州机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支线机场,作为台州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对外门户,台州未来将以机场枢纽为中心,建设台州机场客运枢纽综合体。2017年底,台州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据了解,改扩建项目预计投资35.46亿元,将新建航站楼、滑行道、停机位及其他配套功能设施。建成后,台州机场将达到年旅客吞吐量25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1.8万吨,年飞行架次23810架次,高峰小时人数1250人,基本能满足今后15—20年的航空发展需求。

预计到2021年,台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将竣工通航。届时,旅客就能乘坐有轨电车T3线直接抵达台州机场,在全新的航站楼进行安检、候机,通过廊桥直接登机,享受国内一流机场的服务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