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台州椒江海门老街,一条街上分中西两种建筑,书写的都是昔日䌓华

三千繁华,不过一瞬间,来浙江台州椒江旅游的人,大多会直奔一条老街,这条老街叫海门老街,浓缩了200年的故事,在台州很有名气。

海门作为地名,东部三省各有一个,作为椒江的海门老街,也并非它的初名,这里原叫北新椒街,方言害死人,“北新”与“不幸”谐音,不中听,街上居民一气之下改叫海门老街。

建于明朝、兴于清代、盛于民国的海门老街,曾一度是当地的CBD,今天走在铺着石板的街上,还依稀可望见百年前的人声鼎沸与灯火阑珊。

信步老街,屋檐下挂着灯笼,两边是陈旧、安静的小店铺,一种久远的古韵迎面而来,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难怪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海门老街保护与再生工程授予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深扒一下它的经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海门港立埠通商,此处街道日趋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盛极一时,“日看千人拱手笑,夜观万盏明灯悬”,这便是海门老街旧时的写照。

此街南接中山东路,北至江滨路,原街全长470米,今留有225米,街宽6米至8米不等,南北走向。

我们是从这个写着“海门老街”这头进入的,去触摸它的往昔,重拾老街逝去的光阴。

旧时老海门人去上海、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地打拼,发财后回到老家,把外面的那套复制过来,建起了既有欧式又有中式风格的一条街,有人说这条街是百年前上海南京路的翻版。

一条街上南面的与北面的不同,很惊奇,北面的多为欧式建筑,南面的则是先为明清建筑,后添民国建筑,再后又加入了新中国的色彩,这是历史的安排。

快走近“海城门”店时,见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很优雅地走进店,刚端起相机要拍她,她就已进店了,于是动员她重走一遍,没想到欣然同意了我和“泡鱼儿”的要求,原来是老板娘。

泰山银楼的外表像西洋,又像南洋,一下就成功地吸引了我。

进门正面的两根木柱上绕着两条龙,中上方有个大金球,形成二龙戏珠。

银楼不光有银,更多的是金,简直金碧辉煌啊,比故宫里的大殿还耀眼。

在店门口端详了半天,没见一个顾客进店,店老板对富龙我的到来视如空气,眼皮也不抬一下,仍自顾自地与朋友继续喝茶。

往前溜达,来到了杨府庙,它与我往常见的庙宇大不一样,庙与商铺肩并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某大户人家的宅子。

庙里供奉着杨六郎神位,其实杨六郎并没有在椒江呆过,只因椒江在海边,为借他的神威,吓唬吓唬那些妖魔鬼怪,所以整了一个庙在街上。

咸丰二年(1852),台州关迁至于此,俗称台大关。大门并不像旧时衙门那样高,甚至有点趴,如今椒江书画院进驻在这座院子里。

中式的瓦上建了一个西式屋檐,竟然搭了。

台州民居古建筑有三要素:灰雕、石窗、彩绘。这是老街上另一处的老宅山墙,很精致有木有。

台大关的隔壁是武圣庙,庙里藏着民国《导报》和《台州国民新闻》。

武圣庙是个四合院的楼阁,精巧无比,不过也有点局促。

楼阁中间是个小园林,亭台假山诸元素都到位,跟苏州耦园有得一比。

前面提到的欧式建筑此刻该露脸了,天顺长百货店华丽转身为外婆家了,是个餐馆,开了60余年,店里的姜汤面家喻户晓,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才开门,整条街唯独他家顾客盈门,门前排长队是永恒现象。

同康官酱酒坊始建于1175年,之所以有个官字,是因为官家指定的作坊,如今再度开张,是生产酱还是生产酒呢,细看,是卖酒。

米仓也是西欧建筑,但现在不卖米了,改卖茶具。

巴洛克风格建筑在哈尔滨市有很多,椒江海门老街也可以有。

说完中西建筑,再来说说老街上的文化。

海门老街是淡淡的商业味,浓浓的文化味,不是椒江人不懂经商,而是他们看得长远,文化才有生命力,街上的书画院、字画店、古董店等有好多家,店家们做生意都不吆喝。

进街看到的第一家书画装裱店叫八符阁,就在“海城门”对面,门面虽不大,却内藏乾坤。

这家锦瑟坊,则从事着织锦行业,传承光大民族产业。

瓷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产品之一,“和平阁”卖着高档瓷器,致力于推动陶瓷产业发展。

“抱朴斋”里则全是文房四宝了,在里面呆一阵子,就是文化人了。

台州市古玩商店是当年的“李文元百货号”,此楼三层,底楼为店面,三层的楼面上写着本店的经销业务和雄心抱负,经销着“男女时帽、电机线袜、名厂鞋伞、化妆香品”,楼面横批是“采办环球物品,推销中华国货”,足见当时海门商人的气魄。今天的古玩商店卖着明清瓷器、玉器、铜器、竹木牙雕等精品。

老街北口有家德禄堂国医馆,此馆始建于光绪31年(1905),白墙灰瓦,为清代秀才詹朝升(赛鸽)所创。进馆便见庭院深深,但闻小溪潺潺,馆里陈列着中医药的老照片、老物件,还有从元朝到民国的历代台州名医介绍。中药陈列柜子里飘出悠悠的药香,俨然是台州中医文化的博览园。

文化人也得吃饭啊,老街上有5家餐馆、小吃店、饮食摊,貎似闹吧不存在,这样也好,整体环境给人以安祥之感。

忙忙碌碌的人们早已把生活的半径扩大,很少踏足这里,街上游客不多,显得有些冷清,而这却是我喜欢的局面。

汪星人见着我,友好地走到近前。

夹在街中的几幢老房子外墙上爬满了爬山虎等藤蔓,绿意盎然,仿佛来到了郊外。

走走停停,便到了街的另一头,这头立着一个高大的牌坊,上书“海门关”,气势不凡。

这头摆着一个铜像照相的姿势,不少游客坐在椅子上取景拍照。来,坐稳了,老司机免费给你拍一张。

椒江博物馆就在“海门关”的一侧,是中国最小的博物馆,刚跨进门就被当班的赶出来了,说是16:30要下班。

很多不明就里的游人以为走完这条直街就完事了,其实街后还有一大块,更为幽静。

水池中的这几十个莲花座很精致啊,想起了年少时背的《爱莲说》。

普明堂前有香坛,但不见主事的,门前有个水塘,塘中植有荷莲、水草,充满灵气。

老街88号曾是一户民居,现在椒江区民进、民建等各民主党派都集中到了这里,星期天屋里没人。

曾经很热闹的海门老街,此时像一位孤寂老者,他拿着一根旱筒烟,望着街外的新楼,坐着,听着,不时啖一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