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三国志,终于说到了日本。写这一系列的初衷就是介绍二战三支最强海军中战绩最大的那艘战列舰。这一殊荣应该归谁,对美国和英国都非常好确认,“华盛顿”号击沉了“雾岛”号,是美国战列舰中唯一单挑开荤的;“厌战”号更是皇家海军的头号功臣,从日德兰打到诺曼底,多次力挽狂澜;唯独日本,坐拥12艘战列舰,却难以找出什么亮眼的战绩。
无论是“大和饭店”、“武藏旅馆”,还是老旗舰“长门”号,这些帝国精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柱岛或者特鲁克锚地坐等决战的到来,直到最后灰飞烟灭。只有四艘金刚型战列舰为联合舰队征伐四方,疲于奔命。矮子里头挑长子,想来想去还是写“金刚号” - 这艘二战中日本最老旧的战列舰吧。
造舰计划起源
在经历了1894年甲午海战和1905年对马海战,接连击败清朝和俄国两个巨人之后,日本终于从偏居一隅的莞尔岛国跻身海军强国之列。日俄战争结束后的1907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将头号假想敌设定为老对头俄国,紧随其后的就是崛起中的美国。美国在3年内建成了3型13艘战列舰,海军实力到1908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对日本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大。该方针规定日本海军最低限度应以舰龄不满8年的8艘战列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为核心,保持东亚地区的海上优势,这就是一直延续至今的“八八舰队”概念。
在当年的海军规划中,将建造伊号战列舰“河内”号、吕号战列舰“摄津”号和伊号装甲巡洋舰“金刚”号。但1906年下水服役的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开启了战列舰的新纪元,令两艘河内型准无畏舰尚未开工就已经落伍,“金刚”号的建造计划也被取消(日本海军习惯用“型”而不用“级”,比如大和型战列舰)。
> 1911年间正在海试中的“河内”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2.1万吨,其12门主炮均为12英寸,但前后4门为50倍径,舷侧的8门为45倍径,无法统一火控,所以被归为准无畏舰
1909年,英国开工建造俄里翁级战列舰和狮级战列巡洋舰,进入采用343毫米主炮且炮塔全部沿中轴线布置的“超无畏舰”时代。
自建立近代海军开始就一切以英国为师的日本海军(这不是说笑,1870年天皇训令中明确规定皇家海军为日本的榜样)紧跟潮流,修改了《1907年海军规划》中计划建造而尚未开工的4艘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增大舰体和主炮口径,将其打造为日本首级“超无畏舰”- 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
1910年,帝国议会通过了内阁提交的《海军新充实计划》,拨款建造1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这艘战列舰就是后来的“扶桑”号,战列巡洋舰则是金刚型。
超无畏舰的技术水平和建造工艺已经大大超越了日本当时的工业能力,所以在自行建造战列舰多年后,日本依据1902年签订的《英日同盟协约》向英国订购新型战列巡洋舰的首舰并引进全套技术,剩余三舰在国内建造,以提高自己的造舰水平。
西门子事件
各英国造船厂都对这一工程显示出很大的兴趣,主要竞争者是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和维克斯船厂(两家公司于1927年合并成为著名的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双方使出浑身解数招揽这份东洋生意。这期间发生了著名的西门子事件,维克斯船厂指示日本代理三井物产和负责舰船建造的舰政本部私下接触,将拥金比例翻倍(2.5%提高到5%),赴英考察船厂的藤井光五郎大佐遂提交了有利于维克斯的考察报告。
最终日本人选定了维克斯船厂,于1910年11月签订了“金刚”号的建造合同,价格为2307100英磅,同期在维克斯开工的狮级2号舰“皇家公主”号为2092214英镑,“金刚”号贵了10%。事后藤井收到21万日元的回扣,舰政本部部长松本和中将则收到约40万日元。当时的日元是非常值钱的,在东京盖栋房子也只要一千日元。20万日元约等于现在的2亿日元、1300万人民币!
3年后的1914年1月,德国西门子公司爆出在“金刚”号无线电和电力设备采购招标中向舰政本部军官行贿的丑闻(行贿金额1千英镑)。一名西门子日本分公司的德国雇员偷出了相关文件和电报,向西门子公司讹诈50万马克,失败后他将文件卖给了路透社。随后日本新闻界开始对这一事件穷追猛打,并逐渐揭露出总承包商维克斯公司的更大丑闻。
> 东京海军省旧址
时任首相 - 明治海军之父、也是第一位海军将领出身的首相 - 山本权兵卫大将正在推动扩建海军,海军军费已经耗尽了政府预算,正计划增税。事件持续发酵引发大规模示威,直至2月份东京的2次暴乱,最后不得不出动陆军一个大队弹压。在国会两院先后拒绝批准当年度海军预算后,山本权兵卫内阁被迫总辞职,引发日本政坛巨震,海军形象一泻千里,对今后二十几年日本陆海军的政治角力带来深远的影响。事后维克斯和西门子公司被判罚巨额罚款,不得再参与日本军方工程;山本权兵卫被编入预备役,未能位列元帅府;已经升任吴镇守府司令长官的松本和也身涉其中,被军事法庭判刑三年,罚款40.98万日元。
设计师与造船厂
虽然采购过程中有些污点,当时英日双方在军舰的设计建造上还是很用心的。英国方面由维克斯巴罗船厂(Barrow-in-Furness Shipyard)的主任设计师乔治·瑟斯顿爵士负责设计,他曾在15年前参与设计过同样由维克斯建造的“三笠”号和“香取”号战列舰。
大部分英国主力舰都是由国家队 - 海军造舰局设计的,瑟斯顿过去设计的军舰多为出口巴西、智利、俄国的外贸产品,但他在维克斯船厂监造过一系列重要的英国战舰,包括已建成的圣文森特级战列舰3号舰“前卫”号、狮级战列巡洋舰2号舰“皇家公主”号、铁公爵级战列舰4号舰“印度皇帝”号、当时在建的“爱尔兰”号战列舰(由战列巡洋舰升格而来,原为奥斯曼帝国订购的“瑞沙德五世”号)号,设计和工程经验非常丰富。
> 维克斯公司当年的广告,“金刚”号和“皇家公众”号作为代表作品出镜
说个小插曲,乔治·瑟斯顿原名Thomas George Owens,在1915年受封爵士前夕才改名为Thomas George Owens Thurston,给自己加了一个姓。所以在1910年设计“金刚”号的时候,他的名字是乔治·欧文斯。瑟斯顿也不是有些文章中说的“胡德”号设计师,“胡德”号是由设计师E.L. Attwood领导的海军造舰局设计团队完成的。除了在1920年获颁英国的KBE爵级司令勋章,瑟斯顿还得到过日本颁发的旭日勋章,以表彰他对日本海军发展的贡献。
再说说这家巴罗造船厂,在当时它并不是英国最大最出名的造船厂。一战前鼎盛时期的英国拥有10家主要造船厂,单以主力舰的建造数量来看巴罗造船厂只能排在中游,龙头老大是格拉斯哥的约翰·布朗造船厂。
> 上图为从1907年“铁公爵”号下水开始到1944年“前卫”号下水为止英国39艘主力舰的建造分布情况,图中的年份为下水时间,仅有带星号的4家造船厂幸存到今天。目前网上似乎还没有类似的图文资料,这张图查资料加制作花了1个多小时,也算给“厌战”号一文做个补充(建议BB党横屏观看此图)。
但是在英国造船业严重萎缩的今天,巴罗造船厂对皇家海军来说却是举足轻重,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罗塞斯造船厂。因为自1964年开始,除了“征服者”号(就是马岛战争中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的那艘)、“声望”号和“复仇”号(决心级战略核潜艇第3、4号艇)3艘在卡梅尔·赖德造船厂建造以外,英国所有的核潜艇都是由巴罗造船厂建造的。
今天作为BAE系统海事-潜艇分部,它正在建造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并研制下一代无畏级战略核潜艇。在2003年拆分终止水面舰艇业务之前,它还建造了著名的“无敌”号航母和2艘海神之子级船坞登陆舰。
> 巴罗造船厂全景,上方那座白色的大型建筑就是潜艇总装车间,同时这里也是“金刚”号的出生地
> 我们平时看到的英国核潜艇下水照片都是以这座厂房为背景的,图为2017年5月1日,下水后的机敏级4号艇“大胆”号
扯远了,一不小心又开启了皇家海军的忆甜思苦时间,看看它今天的熊样,真是不胜唏嘘。回到109年前的1910年,日本方面也不是单纯掏钱买军舰,舰政本部和海军上下都深度参与到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从主炮口径、主炮数量到装甲配置、舰艏线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要求,也做出了审时度势的决断和妥协,令“金刚”号成为战列舰史上最成功的国际合作典范。
我总觉得明治、大正时期的日本海军高级将领要比昭和时代的强很多,更清醒、更务实也更果敢,而越到二战后期海军高层就越保守、怯懦而迂腐,比如消失在暴风雨中的古贺峰一。
1911年1月17日,这最后一艘由外国建造的日本主力舰在巴罗造船厂铺设龙骨,工期29个月。1912年5月18日下水,并在同一天被命名为“金刚”号。
从这个舰名也可以看出它在当时是归于战列巡洋舰类别的,以大阪府奈良县境内海拔1125米的金刚山命名。日本海军舰艇命名规则是1905年由时任海军大臣的山本权兵卫提出的,规定如下:
- 战列舰以古代藩国(令制国)或者日本传统国名命名:如长门、扶桑
- 7500吨以上一等巡洋舰采用山岳名:如鸟海、高雄(“高雄”号重巡之名不是台湾的高雄市,而是京都府的高雄岳)
- 轻巡(包含后来升级为重巡的轻巡)采用河川名:如利根、铃谷(铃谷川位于库页岛)
- 驱逐舰采用风花雪月等自然现象和植物命名,鱼雷艇用鸟类名:如著名的三大祥瑞 - 雪风、时雨、野分(指立春起第210天能将野草吹倒分开的强烈阵风)
- 航母特殊一点,改装的继承之前舰名:如赤城、加贺;新造的航母多用龙、鹤、凤等吉祥生物:如翔鹤、瑞凤;民船改装的用鹰字:如隼鹰
下水之后,“金刚”号被拖往朴次茅斯海军船厂,在那里完成舾装。“金刚”号全舰所用的零部件和设备全部为英国制造,于1913年4月16日完工。
> 1913年8月在英国海试中的“金刚”号
1913年8月16日,“金刚”号注册日本海军舰籍,正式服役,首任舰长为中野直枝大佐。12天后“金刚”号离开朴次茅斯经南非归国,10月20日抵达新加坡补给整修一个星期(谁能想到29年后学生在此把老师打得满地找牙)。11月5日,“金刚”号抵达横须贺,加入临时舰队第1舰队,日本海军从此跨入超无畏舰时代。
因为开工及时、建造顺利,“金刚”号在一战爆发前即交付日本,从而避免了智利和奥斯曼帝国的战列舰在开战后被英国强行征用的命运。
“金刚”号的设计图纸是在1910年夏天基本完成的,1911年2月全套英文设计图纸副本交付日本,舰政本部立即组织翻译,随后展开国产化准备。在此之前,日本方面已经派出了2百多名造舰技术人员赴英参与“金刚”号的建造全过程。维克斯公司还根据合同为后续3舰提供了很多关键设备,比如装甲板、扬弹机、海水循环装置、各种阀门等,甚至包括探照灯。
9个月后,由横须贺海军船厂承建的2号舰“比睿”号于11月4日开工,工期33个月,1914年8月4日完工。
> 1913年9月20日,舾装中的“比睿”号
3号舰“雾岛”号由长崎三菱造船建造,4号舰“榛名”号由神户川崎造船厂建造,2舰分别于1912年3月17日和16日开工,1915年4月19日同一日完工,工期均为33个月,这也是日本私人造船厂承建的首批战列舰。也有说法“雾岛”号应该是4号舰,但是因为它早下水13天,习惯上还是以“榛名”号为4号舰。
> 1913年12月1日举行下水仪式的“雾岛”号
顺便也做了一下旧日本海军四大造船厂的分布情况:
无论是造船厂的数量还是造舰规模,和坚持两强标准的英国相比当然是大为逊色的,但对于一个刚刚开启近代化进程不足半个世纪的东亚国家来说这已经非常不易了。即使到了今天,日本海自的新舰也还是在各大造船厂间平均分配建造,虽然造价更高但可以维持整个国家的造舰潜力。
设计特点
对于“金刚”号是以哪艘军舰为蓝本设计的一向有不少争议,有说“狮”号的,有说“虎”号的,还有说是“爱尔兰”号战列舰的战巡版,实际上都不准确。瑟斯顿在设计“金刚”号的时候确实是以手头的“皇家公主”号图纸为基础的,但因为是外贸舰不受皇家海军舰队编成和战术的束缚,他可以放开手脚根据日方要求进行改动,因此变化很大。
【 总体布局 】
“金刚”号的舰体设计继承了自“无敌”号开始的英国战列巡洋舰模式,长艏楼、三角桅、三烟囱、V字形尖艉,长宽比接近8,整体线形都是为了突出速度优势。
但外观上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舰艏,“金刚”号没有采用英国军舰惯用的前倾式冲角艏,而是全新设计了一个飞剪艏。事实上绝大多数皇家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在一战中从未离开过小小的北海,而志在整个太平洋的日本海军眼光显然更高。日本海军在主力舰上采用飞剪艏是从“摄津”号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日本海军特意为2艘河内型战列舰配备了不同舰艏进行对比验证,首舰“河内”号仍是英式直角艏,2号舰“摄津”号则改为飞剪艏,舰身加长2.2米,不过水线以下部位和“河内”号相同,呈接近直角的折线。
日本海军内部曾对采用飞剪艏有很大的反对意见,原因不是技术性能问题,而是面子问题。因为传统上飞剪艏是巡洋舰以下的中小型军舰用的 - “有损天皇陛下战列舰的威仪”。1912年2舰完工后经过海试对比,“摄津”号的耐波性要大大优于“河内”号。
“金刚”号进一步将水线以下部位改为圆滑过渡,呈现出工艺复杂且造价更高的双曲线型,但航行阻力更低,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舰艏设计,并应用到之后的扶桑型和伊势型上。
> “金刚”号大比例模型清晰地展现了双曲线飞剪艏的特点
“金刚”号的主炮塔布置方式也有很大改变,“狮”号舯部2、3号烟囱之间的Q号炮塔被移到了3号烟囱之后,本来只有两舷各120度的射界,现在扩大到了300度,舰尾方向的火力密度提高了一倍。
“金刚”号的舰艉呈尖V型,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里最尖锐的一级,比“狮”号尖8度,甚至比它自己舰艏的形状还要尖锐,采用这样的舰艉形式主要是为了减小航行阻力。
“金刚”号的线形设计非常成功,长度和宽度都比狮级略有增加,标准排水量轻一些,在发动机功率稍低的情况下续航力要大得多,航海性能十分出众。
【 火炮 】
在最初的设计中,“金刚”号配备的是10门12英寸(304.8毫米)50倍径主炮。但日本驻英海军武官加藤宽治中佐在1909年得到了为狮级开发的新型13.5英寸45倍径MK V型主炮的射击数据,威力比12英寸主炮提高了很多。
加藤宽治是海兵18期首席,日本首屈一指的炮术专家,曾担任“三笠”号炮术长并率先提出集中控制主炮射击的理论,为对马海战的胜利奠定了战术基础,日后出任联合舰队第17任司令长官。“首屈一指的炮术专家”这个说法在前面两篇战列舰里都出现过,本来觉得太重复了,不过我推敲了一下还是第三次用这个词,因为这样的描述最准确,加藤宽治确实可以和威利斯·李、萨默维尔并列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列舰炮术指挥官之一。
日本国力薄弱,无法像英国那样每年开工一个新级别的战列舰,大批量建造,快速迭代,因此只能以质取胜,尽量把主炮口径加大。当时维克斯已经试制成功口径更大的14英寸45倍径主炮,但尚未进行实弹试验。在加藤宽治极具前瞻性的大力推动以及维克斯的推荐下,日本海军委托维克斯继续开发该炮,并借用皇家海军的靶场进行测试。
鉴于当时傲视天下的雄厚科技和造舰实力,而且高利润的军贸是英国的重要收入来源,皇家海军并没有对外销军舰设定任何技术限制,特别是对于盟友加学生的日本,为14英寸主炮的研制大开绿灯。
这门炮的名称非常混乱,1910年11月维克斯将初始设计提交给日本,为了掩盖真实口径,维克斯在内部文件中将其称为“12英寸维克斯MK J海军炮”,而日方文件则称为“12英寸明治43式”。试制成功后英方命名为“维克斯14英寸/45海军炮”,日方称为“14英寸43式(M1910)”,日本授权引进的国产化产品称为“14英寸41式(M1908)”。1917年日本的度量衡单位转为公制,该炮又改名为“36厘米41式”。
> 建造中的“金刚”号,炮塔设计具有浓郁的英国色彩,和伊丽莎白女王级的15英寸炮塔非常相似,注意“金刚”号和“比睿”号的炮塔侧面具有明显的2段折线,而“雾岛”号和“榛名”号的炮塔是圆弧型的。
1911年11月29日,在英、日双方海军共同见证了新炮的成功测试后,海军大臣斋藤实正式批准将金刚型的主炮口径升级为14英寸,一举超越皇家海军自己配备的13.5英寸成为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舰炮,一年半后英国推出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才凭借15英寸主炮夺回这项桂冠。此时“金刚”号已经开工了10个月之久,维克斯公司不得不对大量设计进行紧急修改以免延误工期。
这门14英寸火炮重86吨,身管长16米,寿命250-280发,三式穿甲弹和三式高爆弹的弹丸重量都是635公斤,炮口初速775m/s。金刚型主炮的射角为-5/+25度,这么大的射角在1912年时是没有先例的,赋予它远达35.45公里的最大射程;更难得的是该炮可在-5/+25度范围内的任意角度装填,射速因此达到2发/分钟。这样的数据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各项指标比13.5英寸的Mk V型都要高出一筹,凭借其准确的弹道和稳定的性能被赞誉为日本海军最优秀的战列舰主炮。
> 1914年10月,神户川崎造船厂正在吊装“榛名”号的前主炮
相比之下之后日本自行设计的扶桑型战列舰主炮最大仰角只有20度,最大射程仅有22.5公里,装填仰角固定于5度,每射角一发后都要回到这一角度装填,射速仅为1发/分钟。加上中间2座炮塔只能向两舷射击,12门主炮的射击效能甚至不如金刚型的8门。
仅有“金刚”号和“比睿”号装配的是英国原装炮管,维克斯共生产了20门内。日本引进了全套火炮生产技术,由吴市兵工厂和日本钢铁厂仿制改进,共生产80门,装备在金刚型剩余2舰和扶桑型、伊势型4舰上。
> 1934年另一位日本海军炮术专家 - 第二舰队司令长官高桥三吉海军中将在“山城”号主炮前 - “金刚”号同款
该型火炮唯一的缺点是制退复进机采用由锅炉蒸气驱动的蒸气泵提供的水压动力。和航母的蒸汽弹射器类似,如果8门主炮齐射蒸汽消耗量过大,蒸汽压力下降将导致制退延迟,降低射速。
除了主炮,金刚型的副炮也进行了升级,安装了16门6英寸(152毫米)41式炮廓炮,达到铁公爵级战列舰的水平,以应付威胁越来越大的鱼雷艇和驱逐舰,而当时英国战列巡洋舰的副炮都是4英寸。另外还配备了4座76.2毫米三式单管副炮和两舷各4座固定式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 装甲 】
金刚型的主装甲带为8英寸(203毫米)厚,延申到水线下1米处。根据日俄战争的经验,日方坚持要求在主装甲带水线下方增设3英寸的下装甲带,这一设计日后为所有英国战列巡洋舰所继承,包括“虎”号、声望级和“胡德”号。核心区拥有19毫米的穹甲保护;司令塔四周装甲为14英寸,顶部9英寸;炮塔四周装甲为9英寸,顶部2英寸,炮塔座圈10英寸。当时对水平防御相当不重视,水平装甲只有1.5-2.3英寸,上部覆盖60毫米厚的柚木甲板。总体防护性能和狮级差不多,充分体现了战列巡洋舰重火力、速度,轻防护的特点。
“金刚”号的装甲采用VC维克斯渗碳钢,后续三舰则配备的是KC克虏伯渗碳钢,在维克斯的技术支持下由吴海军工厂甲铁锻炼厂制造。
> 1920年9月,“榛名”号的A号炮塔因引信故障点燃发射药包而殉爆,半截右侧炮管和炮塔前部被炸飞掉入海中,炮闩和剩下的炮管则掉进了座圈里,顶盖也被掀起但被上方B号炮塔的炮管挡住。图为海军调查组正在检查伤势,可以看见炮塔侧面是圆弧型的,而且顶部装甲非常薄弱。
【 动力 】
日本对金刚型的航速提出了很高的指标,以力图在速度上压倒潜在对手。全舰共配备了36座维克斯制造的亚罗式三筒水管煤/油混烧锅炉,以煤为主燃料,在煤炭上喷淋重油作为助燃剂,燃料携带量为4千吨燃煤加1千吨重油,超过满载排水量的1/6。因为煤的燃烧速度比较慢,要产生足够大的蒸汽压力驱动蒸汽轮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就只能增加锅炉的数量,整个舰底都被锅炉系统塞得满满当当 。
> “无敌”号战列巡洋舰剖面图,它装备了31座锅炉
因为锅炉众多,烟囱也比较多,1号烟囱连接了12座锅炉,2号烟囱8座,3号烟囱16座,所以中间一个烟囱比较小。“比睿”号安装的是吴海军工厂仿制的伊号舰本式锅炉,“雾岛”号和“榛名”号采用的是改进型吕号锅炉。
“金刚”号、“比睿”号和“雾岛”号三舰采用两组改良型帕森斯式蒸汽轮机,每组各有一套高低压蒸汽轮机组,每舷外轴由高压轮机驱动,内轴由低压轮机驱动,四个螺旋桨均为三叶桨,输出功率6.4万轴马力。“榛名”号是个例外,它采用约翰布朗公司和柯蒂斯联合开发的柯蒂斯式蒸汽轮机,驱动形式和输出功率相同。
> 舾装中的“金刚”号舰艉特写,2副肾型船舵的形状很特别,舰壳侧面的凹馅部位是预留安装舷侧装甲带用的,舰尾已经安装了被称为“Admirals walk”的高级军官专用游廊,所有舷窗上方都有半圆型的挡雨条,工艺相当精致。
狮级更是配备了42座锅炉,输出功率比金刚型还要高出6千马力,在尺度和排水量都接近的条件下,两型战巡的设计最高航速同为27.5节,可见金刚型的动力和线形设计要更加优秀。在英国的海试中,配齐火炮和装甲的“金刚”号曾跑出28节的高速。
上图为1913年9月22日,归国途中的“金刚”号驶入南非开普敦福斯湾,由右侧3700吨的运煤船Southborough号为它补充燃煤。整个过程极端繁琐:先把散装的煤从运煤船煤仓内铲入麻袋中,然后把麻袋用梯子或者吊车运到“金刚”号甲板上,再通过滑槽送入舰体内部,最后用独轮车推进“金刚”号的煤仓。补给过程从23日早上7:45一直持续到26日中午共约76小时,全舰官兵出动平均每天也只能补充1200吨煤。补完煤全舰都笼罩在一片煤灰之中,又花了几天时间进行彻底的清洁,“金刚”号直到10月2日才离开开普敦。
由此可见当年费舍尔和丘吉尔在规划伊丽莎白女王级时坚持采用燃油专烧锅炉是多么正确 - 参见战列舰三国志 -“厌战”号(1)。
金刚号在海试过程中发现1号烟囱距离前部上层建筑过近,逆风时烟囱的黑烟严重影响舰桥的视线。于是从“比睿”号开始1号烟囱后移并且加高,成为区别“金刚”号最明显的特征。
> 1914年的“金刚”号,3座烟囱一样高
> 1915年停泊在佐世保的“比睿”号,1号烟囱明显凸起
金刚号的意义
在伊丽莎白女王级建成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金刚型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舰,布局新颖合理,火力凶猛精准,航速快、续航力大,是原教旨主义战列巡洋舰的代表之作,让费舍尔心爱的狮级黯然失色。
对日本海军来说,“金刚”号带来的先进理念和造舰技术令日本海军从准无畏舰时代的迷茫落伍一跃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其设计哲学被贯彻到今后几代战列舰的建造中。
原本同期规划的“扶桑”号战列舰在拿到“金刚”号图纸之后才由造船中将近藤基树博士领衔开始设计,将其放大为战列舰,但因设计经验不足,堆砌了太多武备,导致操舰稳定性很差,火炮设计和布局也不合理,实际使用情况非常不理想,成为战列舰设计失败的典型。
之后改进的伊势型依然不够完善,直到长门型才汲取了足够经验名列Big 7之列,在此之前已经花费了4条战列舰用于试错,占二战日本战列舰总数的1/3,代价可谓非常高昂。从中也折射出军舰设计之难,大英帝国数百年的海军积淀不是学生拿到图纸修修改改就能复制成功的。
> 1935年东京湾,由近到远依次为著名违章建筑2号“山城”号、著名违章建筑1号“扶桑”号和“榛名”号
由此联想到中国的航母,从买来一具“瓦良格”号的空壳到“辽宁”号满载战机服役,再到国产新航母下水海试,这其中的曲折变迁远不是修复、仿造这么简单。
对皇家海军来说,一艘外贸战巡设计得如此成功也让他们刮目相看。当时皇家海军和造船工业联系紧密,英国境内所有的造船厂都对海军造舰局完全开放,交流频繁;另一方面在一战前虽然英、德、美等国的主力舰发展迅猛,但唯一的实战经验却是来自于日俄战争,战胜者日本的经验教训为所有海军强国所重视。因此在设计“虎”号战巡时充分吸取了“金刚”号的优点对狮级原型进行了重大改进,开工时间比“金刚”号要晚1年半,被单独划分为一级。13.5英寸主炮保留,但主炮布局改为金刚型那样的前后配置,副炮升级为6英寸,外观和“金刚”号非常接近。
> “虎”号战列巡洋舰,可以看作是单桅版的“金刚”号
至于“爱尔兰”号战列舰,它开工比“金刚”号晚11个月,排水量要小近5千吨,10门主炮的配置完全是多炮塔外贸战列舰的老路,和“金刚”号拉不上什么关系。
最近中国军迷们都有点心不在焉,除了国庆阅兵其它话题似乎都已经吊不起兴趣了。也有网友让我讲讲075、直-20这样的热点,国产装备像井喷一样发展,大家的期望值也被抬得越来越高。
还是不太喜欢预测,因为水平有限,没有眼见为实的证据那大部分都只是瞎猜。比如075,大家恨不得它就是美国级的翻版,燃气轮机、垂直起降战斗机都要上,但从最新的船厂谍照看它应该使用的是柴油机。是落后还是务实?没有亲身经历过研发的吃瓜群众是真的没有发言权。
同样现在谈到日本海自,大家也都颇有点看不上眼。我们的052D已经下水了20艘,055也正在下饺子,而日本从1991年下水的“金刚”号到2019年的“羽黑”号,28年间也就整出8艘宙斯盾舰,显然是被弯道超车了。
如果把眼光放到一百年前,日本也曾经弯道超车过,而且超得更凶。甲午战争前中国的两艘“定远”、“镇远”装甲舰对日本海军来说还是高山仰止,而18年后的1912年11月,日本自行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比睿”号下水时,溥仪皇帝才刚刚退位9个月,诺大个中国只能建造2千吨级的钢甲快船,海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过30年,“大和”号达到了战列舰的顶峰,但很快随着比基尼岛升起的蘑菇云,唯一幸存的“长门”号也被历史的浪涛淹没,日本战列舰队被彻底清零。
所以相对于“弯道超车”,我更喜欢的词是“以史为鉴”。弯道超车看上去很嗨,但是也很容易翻车。百年海军,我们从过去能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