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堰人黄龙镇应该很熟悉吧,其实黄龙镇还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镇,但不是每个人都一睹过她曾经的芳容。
查阅相关资料显示,黄龙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由于黄龙镇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赋予了它不一的的历史意义。黄龙古镇坐落于汉江流域最大支流堵河上,一个重要的水陆交汇地,黄龙古镇上接竹山,下连郧阳,拥有天然的舟楫之利。在那个年代肯定会有大量的商人从汉江逆流而上通过水路将布匹、盐巴等生活用品运到十堰,回去的时候再把十堰的土特产、中草药、木材、油漆等物品运往全国各地。无数个这样的来回,也使黄龙码头密布,舳舻千里,商贾云集,人称“小汉口”。
黄龙古镇仍可见的堵河与犟河
黄龙古镇分前、后、上、河街四个街,四条古街道共同构筑了气势恢弘、勾心斗角的建筑群,向世人展示着她曾经的碧瓦朱甍,加上样式各异的天井、精雕细琢的屋檐,无不展示着屋主的地位跟财富。
曾经的古街道
那时候没被破坏的街道听镇上的老人说,还设有专门的马车道和人行道,他们小时候看到的都是那种黑黑的圆石头铺的路(加了石灰和其他啥材料没听明白),每一次下大雨过后石头被冲刷的特别亮,看到街道真的很有意境,后来随着房屋的新建翻新就都不复存在了;现在在街上都还依稀能看到老人所说的这种黑亮石头。
在街上找到了老人所说的石头
据一些资料显示,咸丰元年(1851年)黄龙建镇,镇址在大峡枣园、肖家湾一带,咸丰三年(1853年),堵河发洪水,街道被冲毁,迁址于老店(今黄龙东湾)。同治六年(1867年)又被洪水淹没,迁建于堵河、犟河交汇处,即今黄龙镇所在地。为了加强对黄龙镇的控制,清同治九年(1870年),设黄龙滩塘,有一员千总专管,外委、把总协防并处理公务。
由于有滨江之便利,吸引了大量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国外一些传教士。客商们为了方便商业往来,按照不同的籍贯在此设立了商业会馆,自清咸丰七年(1857年),黄州会馆落成后,又相继建成江西会馆、鄂州会馆、陕西会馆、山西会馆、武昌会馆等,外国传教士也接踵而来,修建了天主教堂、意大利神父教堂等。一时间,古镇内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街市繁华,成为当时鄂西北山区的商业、文化、航远中心。
听镇上的老人说清朝中后期,这里曾出了一位叫余隆廷的朝廷四品官,就是现在仍保存较为完好的最大古建筑是黄龙街64号民居。再后期余家姓人势力越来越大,就逐渐在这里主导黄龙镇,估计还是朝廷有人好办事吧!
四品官员老宅64号民居图1
四品官64号民居图2
说后期他们在这里共六进院落,五个天井,全是砖木结构;还分别建有乐楼、姨姨太太房、少爷房、兵器库、私塾、马棚等建筑。
听老人说以前的私塾特别漂亮,有两栋 两层楼的阁楼房,四周房顶都有菱角,真是画阁朱楼。也由于年久失修,没怎么管理,特别破烂不堪,后来因建黄龙小学和黄龙中学就直接把私塾拆了,老人家也觉得很可惜,哪怕留一栋,现在黄龙镇的历史旅游文化开发肯定是不一样的景象,也是对黄龙古镇历史考究有实在的证据材料!
黄龙古镇小学
在民国军阀混战的时候,他们还把宅院扩建加固了,为了防止那时的土匪,还专门建有宪兵队、弹药库,炮楼等军事设施。十堰张湾区文化部门2016年启动修复工程,现在有个大宅院已经修缮得差不多了(其他没有抓紧修缮说有可能是资金等系列问题),进这个大宅院都能看到那个时带的余家是有多豪气。
宅院大门
宅院内部景1
宅院内部景2
听镇上的老人说,余姓家族的人在一九四几年要解放的时候就举家搬迁去新加坡了,他们这背景的肯定也跟国民党挂钩,走的时候就把值钱的一些古董,黄金带走了!剩下把不能带走的房子,马匹,土地等都分给为他干活的人家,这个状态直至持续到1948年12月黄龙解放!从此余家人也再也没有回来过了!
这里的老百姓对余姓家的人也褒奖不一。
有的说他们还可以,给这里的人留下了房子,离开的时候也没毁掉,也算是文物,而且还给村子镇子建了学校,也算是积德的事儿!
有的人却说他们的财产都是压榨老百姓得来的,那个年代的地主对周围的老百姓得有多可怜。
这个事我也不做评判,就让它交给时间吧!
但是为什么要说这个古镇有可能会消失呢?因为这几除了这一个宅院修缮了,其他的古宅都没有怎么维护,有的宅子都已经没有了屋顶,而且墙体都发生了倾斜,墙面的石灰和泥巴脱落了很多,主要是里面还住有人,其实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这栋住有人的墙体已经发生倾斜
房屋已经破败不堪
历史代表着一个地方所经历的岁月变迁,黄龙古镇有着 300多年的历史,如果就这样放弃那真的很可惜,文物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对考究十堰历史文化研究具重大的意义。
古建筑文物,不等人,错过了最佳时间,咱们肯定就永远都见不到了,如果只有修缮好的一个或者几个宅子,没有形成一个建筑群,那这个“古镇”有可能就要慢慢消失了,规模太小,开发个和重视度很难平衡,那得是多大的损失!
要是哪一天能把所有的街道最大程度地还原 黄龙古镇昔日容貌,那该多好!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留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