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欧英才
海南拥有显著区位优势和众多天然良港,古时是来往贡船商舶的寄泊地、补给地及航海参照地标,也是中外贸易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和平台。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商船不远万里携米面、琉璃、棉纱等跨海而来,满载槟榔、沉香、吉贝布等土特产扬帆远去。在零星的史料中抽丝剥茧,梳理古代海南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类型,我们发现海南物产也曾是国际商圈顶流。
临高新盈镇头咀港,各类船舶有序出海。特约记者 吴文生 摄
食
槟榔是重要的外贸商品
要论古代海南对外贸易的“明星产品”,槟榔当仁不让。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说:“鲜槟榔、盐槟榔皆出海南……商舶舆贩,泉广税务收数万缗,惟海南最多。”
据史料记载,海南潭门、清澜、海口、新村等港口虽然自古以来名称有变化,但都曾经历过舟楫往来的繁盛时期。期间,远渡重洋的船只上不乏槟榔的身影。
槟榔。资料图
琼岛槟榔贸易繁盛,清代吴者仁还以此为题作《槟榔赋》,直言当时来往的商船“揽艨艟,屯箱轴,舟交樯,车击毂”,而槟榔“或鸥浮巨海,数日直抵江门;或足捷长途,经旬乃至梅菉”。一担担产自海南的槟榔经包装过海后,从水陆两路分销运往闽、广、浙诸省,以及南洋各地。
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海南槟榔“岁售于东西两粤者十之三,于交趾、扶南十之七”。海南每年槟榔产量的十分之七要销往交趾(今越南)、扶南(今柬埔寨)等地,这说明当时海南与东南亚地区槟榔贸易往来频繁。
在东南亚各国中,越南与海南隔海相望,两地的船借助风力能驶至对方的口岸。清康熙《琼州府志》卷一“疆域志·地理”载:“自儋州出海,西行至交趾万宁县二日,至断山云屯县三日。自崖州出海,南行至占城(今越南南部)二日。”当时帆船从海南西部或南部出洋,仅一两天就可抵达越南境内,这为两地间槟榔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
在古代,海南在对外贸易中输入的商品很大一部分是日常生活所需之物,但其中也不乏农作物的种子等。比如,占城稻、小粒花生自越南传入我国其他省份后,又转而传入海南,有效缓解了历史上海南粮食紧张的局面。越南则是通过增加出口,换取来自中国的奢侈品、日常用品及流通货币(铜)。
值得一提的是,古时海南的一些特色美食在国外颇受欢迎。据小叶田淳所著《海南岛史》记述,从康熙二十六年到康熙四十六年的20年间,至少有14艘商船往来于海南和日本之间,海南的黑糖、椰子等特产在日本很受欢迎。
穿
广幅布远销东南亚
“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香,一片万钱。”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海南沉香。
作为冠绝天下的良品,海南沉香备受古人青睐。在现存史料中,北宋宰相丁谓被贬海南期间所撰《天香传》第一次系统论述海南香料,其中记载:“闽越海贾,惟以余杭船即香市,每岁冬季,黎峒待此船至,方入山寻采,州人役而贾贩,尽归船商,故非时不有也。”每年冬季,闽越商人的船只不远千里跨越山海,驶至偏远的琼岛,只为觅得当地上好的香料用于贸易。
梳理古代海南对外贸易商品类型可发现,香料舶卖盛行甚久。香料不仅被运往内地作为贡品或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使用,也是远销海外的紧俏货。据史料记载,浙江船主朱仲扬曾将海南的沉香等特产贩运至日本。
《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在万安州(今万宁一带)大首领冯若芳家居住时,看到冯若芳会客都会燃烧从国外引进的乳头香。乳头香又名楝香,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畅销物,波斯等国的商人贩运这一类商品活跃于国际航线上,将乳头香输入琼岛。
《海南经济史》一书提到,宋代外国将金、银、琉璃、珠玑、象牙及各种香料输入海南,而来自中国内地的商船行至海南进行淡水或食物补给,再由海南向海外输出陶瓷、丝绸、书籍、铜钱等。
在历史上,作为日用之物的海南广幅布受到海内外商贾们的喜爱,曾远销东南亚。
海南生产的广幅布和五色斑布以木棉树为纺织原料,也被称为吉贝布。《梁书·林邑传》记载:“吉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毛,抽其绪纺之以作布,洁白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也。”海南黎族先民生产的广幅布宽可达五尺(约1.6米),而内地生产的广幅布宽仅二尺一(约0.67米)。
南来北往的商人带来贸易兴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海南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明至清中期,海南经济迎来新发展,虽有海禁,但作为各国朝贡和国际贸易的中转站,海南对外贸易不仅更加频繁,规模也更大。
当时,来自海南的船只已到达越南、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地,一部分善于经营的海南人,将本地土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再将国外的珍珠、香料、宝石、琉璃、象牙、犀角、金银器等运回海南岛,销往国内其他地方或作为贡品上交给朝廷。
熏香。李幸璜 摄
用
占城人专程来琼买马
从土特产、沉香、布匹到珍玩,海南对外贸易的商品种类不断丰富。翻阅史料,较早明确记载海南与外国发生贸易往来的,是《宋史·占城传》。该书记述了占城国王到海南买马的故事。
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一个福建人想渡海到吉阳军(今三亚市辖区),舟行海上突遇风暴,被风吹到了占城。当时正逢占城与真腊(位于今柬埔寨境内)交战。交战双方以标枪加木制盾牌、竹弓加无翎箭为兵器,乘大象作战,气势很足,但速度不快、补给困难,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见此场景,这个福建人便“教其王当习骑射以胜之”,占城的国王很高兴,用船送他前往吉阳军,并买了几十匹马进行训练,然后用于作战,果真大败真腊。第二年,占城人又漂洋过海来海南买马,不料却遭到了拒绝。原来,自宋淳煕二年(公元1175年)起,朝廷对马的管理更为严格,规定不得将这一“战略物资”出售给外蕃。
不仅海南马成功走出国门,海南牛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南来北往的船只上。宋代任琼管体量安抚使的朱初平在其奏章中提到,从高州、化州等地来的海南货船,载有牛畜之类。苏东坡在海南留下的文字也提到海南从外地引入牛的数量较多。
儋州蓝田村的黄牛。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到了明代,海南从牛的输入地变为牛的输出地,岛内出现了牛羊遍野的情况,这导致海南开始征收牛税。牛税和槟榔税是当时海南收入最多的两种税。明万历《琼州府志》记载,隆庆、万历年间因为兵饷不足,朝廷巧立名目征收税银,牛税就是其中的一种。
鸦片战争之后,海南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之中。这一时期,列强把海南作为原料产地,大肆掠夺海南土特产运回本国,其中猪是列强掠夺的一种重要商品。据统计,1882年至1891年的10年间,海南共输出生猪近48万头,其中仅1887年一年就输出8.5万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