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被迫上浮的深海之狼- 服役经历

本文首发“温哥华的鱼”,作者大鱼授权推送

首先更正一下中篇的一个错误,感谢读者的指正,艇艏的那六个圆盘是主压载水舱的通气筏,艇艉也有两个。

> 2021年6月22日,“洛杉矶”级“俄克拉荷马城”号抵达横须贺,3级军士马丁·柯林正在艇艏给主压载水舱通气筏安装护盖

> 来个特写,他身后系着安全绳,屁股底下的垂发盖板锈迹斑斑

> 2021年7月19日,“俄亥俄”级“亨利·杰克逊”号(唯一一艘不以美国州命名的“俄亥俄”级)在班戈基地附近准备下潜,前后主压载水舱内的空气被强大的海水压力挤出,犹如鲸鱼喷水

顺便说一下,对于核潜艇来说通气管的作用比普通的认知要大很多。正常上浮时通常使用水平舵将潜艇上浮到潜望深度,然后升起潜望镜扫描海面,通气管也一同升起联通外界,抽入空气驱动低压吹除系统将主压载舱的海水逐步排出艇外。高压吹除系统平时并不工作,以将气源留给危机时刻的紧急上浮,该系统启动后可以在90秒内将潜艇从深海推出水面。

> 水下排水量2.4万吨的“北风之神”也是可以飞出水面的,双壳体的俄式潜艇在顶部也有排水阀

上浮前潜艇还要在潜望深度停留一段时间,完成很多“家务事 - housekeeping operations”,包括舱内通风、垃圾处理、吹除卫生水舱废弃物、无线电通信、天文导航校准导航系统等等,其中就包括使用通气管驱动2台高压吹除系统压缩机补充高压空气,这也是我们看到即使在北极破冰上浮也会升起通气管的原因。

> 一艘航行在潜望深度的“洛杉矶”级

一不小心又刹不住写太长了,“海狼”系列一开始只准备写2篇,结果第2篇写完一看一万2千字了,就拆成了上、中、下三篇,下篇还没写完又是一万多字,还得拆,于是再次出现2.5篇。不过后两篇关系相当密切,实际上得连在一起看,下篇“康涅狄格”号事故分析才是重点,明天就接着发。

“海狼”号服役记录

1996年7月3日到5日,“海狼”号进行了第一次海试(Alpha seal trial),海军核动力总监迪马斯上将亲自登艇参试,并证实它比过去所有美国潜艇开得都快。甚至有记者报道最高速度超过了40节,但是当时“海狼”号尚未敷设消声瓦,没有安装作战设备,也缺乏海军标准的测试环境,因此并未作为官方记录予以承认。

> 这张曝光率很高的“海狼”号照片就摄于首次海试

9月份“海狼”号展开第二次Bravo海试,过程并不顺利,多块WAA舷侧声纳基阵被损坏,一方面是因为设计存在较大缺陷,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消声瓦保护的基阵受到强烈海水絮流的直接冲击。

> 第二次海试中的“海狼”号,这张显得艇体尤为宽大

1997年3月和6月“海狼”号分别顺利完成Charlie和Delta海试,7月19日在格罗顿加入美国海军现役。

经过一系列服役后测试、改装和工厂维修,2001年6月执行了首次作战部署。911事件发生时“海狼”号正在苏格兰法斯兰基地进行计划中的维护,它被召回美国东海岸等待“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的到来,并获得了对陆攻击作战的认证。随即它接到紧急命令直接前往东地中海,以增加战区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平台的数量。

在地中海待机时“海狼”号第一次参加了北约联合演习,并在意大利拉玛塔莱纳海军基地接受了“兰德”号潜艇支援舰提供的60天食品补给,卸下部分鱼雷换装战斧导弹。

12月“海狼”号返回新伦敦潜艇基地,首次部署总航程5.34万公里。

> 康涅狄格州新伦敦基地,大西洋舰队攻击潜艇的老巢,最南端潜艇博物馆停着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金星纪念大桥之后就是通用电船格罗顿船厂

2003年5月27日,“海狼”号离开格罗顿,展开为期6个月的北大西洋部署。8月在北海参加“奥丁-1”反潜战演习。

2006年10月,“海狼”号第一次抵达关岛阿普拉海军基地。

2007年7月22日,“海狼”号在离开格罗顿航渡37天后抵达新母港华盛顿州基萨普-布雷默顿海军基地。作为美国海军大规模调整部署的一部分,60%的潜艇母港被转换到太平洋方向。三艘“海狼”级在这次调整中全部转隶太平洋舰队,“吉米·卡特”首先于2005年11月9日抵达新母港,不过驻泊地是在战略核潜艇的班戈基地,“康涅狄格”号则是最后一艘,和“海狼”号一起在布雷默顿。

> 布雷默顿基地鸟瞰,右边是普吉特湾海军船厂,中间是现役舰艇码头,左侧过去停着4艘后备舰队的退役航母,到这个星期随着最后一艘“小鹰”号被拖往德州布朗斯维尔拆解已经空空如也了。

> 2012年11月24日的航拍,从左到右依次为“独立”号、“小鹰”号、“星座”号和“突击者”号,最右侧码头上停靠着一艘“海狼”级,但看不出是哪艘

> 班戈基地鸟瞰,“俄亥俄”级使用的三角码头十分醒目,“吉米·卡特”号停靠在右侧的专用码头。2020年开始扩建“海狼”级的码头设施,2022年竣工后另外2艘也会转到班戈基地。

2009年2月,“海狼”号在第7舰队责任区和“斯坦尼斯”号战斗群以及日本海自一起展开水下作战演习。5月8日抵达横须贺海军基地休整5天。6月3日返回布雷默顿,结束为期6个月的亚太部署。

> 2009年5月在横须贺参加舰队活动的“海狼”号

2012年4月3日,“海狼”号在普吉特湾海军船厂完成为期21个月、耗资2.8亿美元的DMP现代化改装后进行了海试。

2013年7月23日,“海狼”号离开母港前往北大西洋执行部署,9月11日访问挪威卑尔根哈肯斯沃恩海军基地,2014年1月21日返回母港。

2014年7月28,“海狼”号抵达圣迭戈洛玛角海军基地,搭载参加年度夏季培训的新艇员。

> 洛玛角就在圣迭戈湾的入口处,是第11潜艇中队的主基地,对面就是北岛海军航空站,航母还要绕科罗纳多岛转一大圈才到码头

2015年4月20日,“海狼”号再次造访挪威哈肯斯沃恩海军基地,6月5日在挪威北极圈内的特罗姆瑟进行艇员换乘,8月14日在穿越白令海峡后停靠阿拉斯加荷兰港进行艇员换乘,8月21日回到母港。

> 2015年7月在北冰洋破冰上浮的“海狼”号

2018年12月23日,“海狼”号在完成为期3年的E-DSRA干坞增量大修后进行了8天海试。2019年1月前往圣迭戈进行艇员换乘,28日返回母港。

2019年5月12日,“海狼”号离开布雷默顿进行训练,5月17日和6月1日两次停靠洛玛角,6月13日返回母港,7月10日再次出海,17日在洛玛角短暂停留,7月29日到达珍珠港进行人员换乘,在第3舰队责任区部署2个半月后于9月30日回到母港。12月9日在洛玛角停留了11天,然后返回布雷默顿。

2020年1月7日,“海狼”号在班戈基地北面的印第安岛海军弹药库进行为期6天的武器装载作业,随后前往东太平洋活动,在洛玛角多次停靠,2月9日回到母港,3月17-23日再次在印第安岛装载弹药。4月份到6月份“海狼”号在第3舰队责任区部署3个月。

7月6日,“海狼”号前往北大西洋进行部署,7月中通过白令海峡。8月21日停靠挪威特罗姆瑟,9月21日-26日在苏格兰法斯兰基地休整。10月份参加在苏格兰以西外海举行的北约“联合战士 20-2”演习,11月28日抵达直布罗陀进行人员换乘并休整了13天。

> 2020年8月在挪威海

> 2020年12月在直布罗陀

> 此次部署的推测航线

2021年1月份“海狼”号仍然在北大西洋活动,2次停靠法斯兰,2月11日返回母港,结束了为期7个月的部署。3月26日起在印地安岛弹药库进行了为期7天的弹药卸载作业。

6月9日,“海狼”号在完成为期2个月的CMAV持续性维护后出海执行紧急任务。6月22日在夏威夷海域和“卡尔·文森”号打击群进行了“摆拍”演习。

“吉米·卡特”号服役记录

特别改装过的3号艇“吉米·卡特”号在艏艉下部安装的伸缩式推进器、蜂腰段携带的水下机器人等特殊装备都是另外两艘“海狼”级所不具备的“黑科技”,虽然它保留了全部鱼雷发射管和声呐、作战系统,但实际上都在执行窃听海底光缆、打捞火箭残骸等绝密特种任务,不参与常规攻击核潜艇的作战部署,仅在任务空隙时段短期配合航母打击群在本土近海展开反潜训练。

> “吉米·卡特”号相比前2艘的改进之处

“吉米·卡特”号于2005年2月19日入役,8月12日取道金斯湾基地前往卡纳维拉尔港迎接卡特前总统上艇参观。

11月9日“吉米·卡特”号就抵达了新母港班戈基地,替代2004年10月退役的“鲷鱼”号执行绝密特种任务。

“吉米·卡特”号披露的任务记录极为有限,除了离开和返回母港的时间,中途在洛玛角或者珍珠港短暂停留进行人员换乘,其它方面都是一片空白,每次出海部署时间也比另外两艘“海狼”级短,多在3-4个月。

> 2006年8月在班戈基地进行消磁作业的“吉米·卡特”号

2009年11月11日,“吉米·卡特”号完成4个月的部署回到班戈。到2012年3月,“吉米·卡特”号又执行了2次部署。

2013年1月20日,“吉米·卡特”号离开班戈前往西太地区部署,3月5日到达珍珠港,停留了6天进行紧急维修,4月27日返回珍珠港人员换乘,5月9日回到母港。

6月3日,“吉米·卡特”号在普吉特海湾海军船厂入坞进行DPMA干船坞阶段性维护,2014年8月才完工,9月初进行海试。

2016年10月24日,“吉米·卡特”号前往洛玛角作为对抗方参加“卡尔·文森”号打击群的COMPTUEX编队合成演练,11月26日返回母港。

> 2017年9月返回班戈基地的“吉米·卡特”号,围壳上挂起了一面巨大的海盗旗

2018年12月1日“吉米·卡特”号入坞进行E-DSRA维修,2019年7月完工海试。9月9日到达珍珠港,12月份再次入坞,2020年6月2日午夜才出坞,以无动力状态被拖往班戈基地服务码头,10月底到11月中进行海试。

> 2020年6月刚出坞的“吉米·卡特”号

2021年到今年1月,“吉米·卡特”号执行了多次为期一个月的短期部署或者训练,范围在东太平洋地区。

“康涅狄格”号服役记录

最后说说这次出事的2号艇“康涅狄格”号,它于1998年12月11日服役。1999年2月14-21日进行WSAT武器系统精度测试,3月1日-15日在巴哈马群岛大西洋水下试验与评估中心进行WSAT测试。6月10日离开格罗顿进行海试,7月7日-12日进行ORSE反应堆安全操作考核,13日考核团队在诺福克下艇,夏季训练艇员上艇。这期间“康涅狄格”号曾在北极海域进行过一次短暂的巡航。

2002年3月下旬,“康涅狄格”号出海进行POMCERT海外部署行动验证。

2003年4月27日,“康涅狄格”号抵达北极点参加ICEX2003冰下演习,进行了Mk48鱼雷测试。当潜艇在华盛顿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冰上考察站浮出冰面支持科考活动时,一只不期而遇的北极熊被尾舵破开的冰洞所吸引(因为能从这个洞下水捕食),然后登上艇艉对尾舵进行了整整40分钟的详细检查。

艇员通过潜望镜拍下了北极熊的一举一动,并且投影到艇内的一块大屏幕上。最终北极熊一无所获地离开了,熊和艇都没受到损伤,虽然熊狠狠地咬了尾舵几口。

2004年3月31日,“康涅狄格”号离开新伦敦基地配属“黄蜂”号两栖远征打击群执行反恐作战任务。在地中海和印度洋执行5个月的部署后于9月2日回到母港。它也是第一艘参加远征打击群部署的大西洋舰队潜艇,作为打击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航母/两栖舰和潜艇之间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它也是第一艘在前沿部署时靠泊水面舰艇的“海狼”级潜艇,并且首次访问了塞舌尔。

之后三年“康涅狄格”号进行了一次相当漫长的维护升级。2007年7月25日,“康涅狄格”号离开格罗顿进行环球航行,并将母港迁往布雷默顿。10月29日在苏比克湾短暂停留。

> 2007年10月停靠苏比克湾的“康涅狄格”号,艇员正在人工搬运补给

在菲律宾海参加了当年的美日ANNUALEX 19G联合演习后“康涅狄格”号于11月21日抵达韩国釜山访问。2008年1月29日,“康涅狄格”号结束6个月的部署到达新母港布雷默顿

2009年9月10日,“康涅狄格”号出海前往西太平洋地区部署。11月15日在菲律宾海参加年度美日年度演习。2010年1月5日停靠苏比克湾,2月16日访问横须贺,3月10日回到布雷默顿。

> 2009年11月在太平洋参加 ANNUALEX 21G演习,身后是“华盛顿”号

2010年下半年“康涅狄格”号再次进行亚太巡航,10月份在苏比克湾停留时菲律宾海军官员曾上艇参观。

2011年3月20日,“康涅狄格”号参加ICEX 2011冰下演习,地点位于阿拉斯加Prudhoe湾以北250公里,CNN对这次演习进行了现场报道。2个月的部署后于4月27日返回母港。

6月6日,豪斯中校接替瓦内中校担任“康涅狄格”号艇长,后者因为错误地处理机密信息遭到调查,导致“对他的指挥能力丧失信心”而被解职。

11月30日,“康涅狄格”号前往西太地区进行部署。2012年1月30日抵达新加坡。

> 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和“斯坦尼斯”号停泊在一起的“康涅狄格”号

3月9日起在横须贺参加为期10天的舰队活动,4月12日结束4个半月的部署回到布雷默顿。

> 2012年3月在横须贺,登舰舷梯的横幅上写着“康涅狄格”号 - 国家武器库,围壳前部和填角的消声瓦有大面积缺失,这在美国海军核潜艇的部署中非常常见。“海狼”级的消声瓦采用整体浇筑工艺,无法临时替换修补。

7月份“康涅狄格”号在普吉特海军船厂入坞进行为期4年半的DMP现代化改装。2016年12月15日出厂海试。

> 这张媒体采用最多的照片就摄于2016年12月改装后的海试期间,可以看到填角的消声瓦已经整修一新

2017年4月26日,“康涅狄格”号完成近4个月的东太平洋部署后回到布雷默顿。5月16日再次出航训练,8月16日停靠洛玛角基地进行人员换乘,然后在南加州外海支持“罗斯福”号打击群展开执行部署前的COMPTUEX编队合成演练,8月28日返回母港。

10月12日,“康涅狄格”号在印第安岛海军武器库进行装载作业,17日抵达洛玛角搭载人员,然后出海进行秘密部署。

2018年2月12日再次到洛玛角搭载乘员,3月7日抵达Prudhoe湾以北280公里的波弗特海Skate冰下营地,和“洛杉矶”级“哈特福德”号及皇家海军“特拉法加”级“锋利”号一起参加2018冰下演习,并且三艇同时浮出冰面。5月7日“康涅狄格”号回到母港,部署期为3个月。

7月下旬“康涅狄格”号前往西太平洋进行部署,8月13日到达横须贺,12月15日访问澳大利亚珀斯斯特林海军基地。2019年1月29日结束6个月的部署回到布雷默顿。

3月10日-18日,“康涅狄格”号在印第安岛卸载武器,3月26日入坞维修并接受现代化改装,耗资1700万美元,3万个工时,其间用攀爬机器人对耐压壳体进行了详细检查。8月10日出坞,9月9日海试。

9月27日,“康涅狄格”号抵达洛玛角搭载人员,10月份在东太平洋活动,10月19日返回母港。

2020年1月31日,“康涅狄格”号前往洛玛角搭载人员,3月7日抵达Prudhoe湾以北的海龙冰下营地展开2020冰下演习。4月27日结束为期3个半月的第3舰队责任区部署。

6月上旬到7月底、8月下旬到11月底两次出海进行短期部署。12月1日离开母港,9日到达珍珠港,17日回到布雷默顿。2021年3月份到5月中仍然在东太平洋活动,多次停靠洛玛角。

5月27日,“康涅狄格”号离开布雷默顿前往第3舰队和第7舰队责任区部署,开始最后这一次“事故之旅”。7月17日抵达横须贺接受补给,在日本周边水域停留到8月3日,8月6日到20日在关岛进行休整。

> 2021年7月摄于横须贺,很多媒体把这张照片误认为是海底撞山后在关岛,围壳填角的消声瓦又出现了剥落现象

按照美国海军官方说法,10月2日下午“康涅狄格”号南海水下撞击了海图未标注的水下山脉,11名艇员受轻伤,反应堆和艇内空间没有受到影响,中外观察家根据卫星图片推测事故地点距离西沙永兴岛约79公里。

该艇上浮后以水面航行状态返航,8日抵达关岛,在2号栈桥靠泊在“兰德”号潜艇支援舰旁进行损伤评估,之后转移到Bravo码头。

11月4日,第7舰队司令托马斯中将下令解除“康涅狄格”号艇长阿尔吉拉尼中校、副艇长和军士长的职位,原因也是“对指挥能力失去信心”。他认为如果艇上指挥员能够进行合理的判断、审慎的决策,遵守航海计划、值更团队和风险管理程序,完全可以避免这次事故的发生。第11潜艇中队作战与培训副指挥官、前“洛杉矶”级“安纳波利斯”号艇长维特上校出任代理艇长。

12月12日,经过24天的水面航行横渡太平洋后“康涅狄格”号抵达洛玛角海军基地,港内的监控录像拍到没有声呐罩的高清图像。

在圣迭戈停留3天后“康涅狄格”号离港北返。19日-21日在印第安岛卸载武器,21日终于回到母港布雷默顿。

> 12月21日准备靠泊布雷默顿6号泊位的“康涅狄格”号

通过上面“海狼”号和“康涅狄格”号冗长而乏味的服役记录流水账可以总结出有趣的几点:

  1. 美国攻击核潜艇以18个月为一个周期,其中6个月进行作战部署,其余12个月进行维护和训练,可部署时间达到33%。实际出动率还要高,往往上半年完成一次6个月的远程部署(如西太平洋),下半年还能执行一次两到三个月的近程巡逻或演习训练(东太平洋或北冰洋)。
  2. 同为核动力的“尼米兹”级目前执行的OFRP循环为36个月一周期部署8个月,可部署时间只有22%,到“福特”级才能增加到28%。
  3. 攻击核潜艇作战部署的准备时间相当长,非部署期每4个月要进行一次基地级码头常规维护,为期4周。另外艇上食品、用品的补给装载基本靠人工,鱼雷、导弹的装卸都只能半自动化,耗时短则3天,长则一周(美国海军中只有“俄亥俄”级可以将食品装在专用集装箱里吊运上艇直接推入仓库)。如果不是事先装载完毕,核潜艇接到紧急命令要想立即出航几乎不可能。
  4. 虽然母港都在布雷默顿,同属第五潜艇发展中队,“海狼”号还是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北冰洋和北大西洋,而“康涅狄格”号则基本在亚太地区活动,仅在北冰洋进行例行的冰下训练,“吉米·卡特”号则神龙不见首尾。
  5. 攻击核潜艇的战略机动性和隐蔽性确实非常突出,一两个月内就可以从西半球的华盛顿州穿越北极冰盖来到冰天雪地的挪威峡湾,然后再前出到阳光明媚的直布罗陀,其间的去向、执行过什么任务完全无法像航母打击群那样被卫星、飞机或者水面舰艇追踪到。
  6. 美国攻击核潜艇和航母/两栖攻击舰、盟军的水面舰艇、反潜兵力及潜艇部队经常展开联合演习,作为远征打击群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体化指挥控制水平相当高,协调作战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