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共产主义思想在保山虽然传播较早,但由于地处祖国边陲,中国共产党在保山活动较晚。1939年初,中共云南省工委才派共产党员到保山开展工作。1949年4月15日,中共保山地下党在金鸡武装起义成功,接管了国民党凤仪镇(今金鸡)镇公所,建立了保山地区第一个人民政权。由于当时局势复杂,这个政权存在了15天。地下党为保存实力,5月初率部向滇西北游击区转移,途经云龙县城石门接滇西北工委指示成立了中共保山县特别支部——保山地区第一个支部。7月中旬,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了以“民青”为骨干的保山旅昆同学访乡团59人回保山开展工作,9月,滇西北地委曾先后派保山籍地下党工作人员回保山开展工作,在金鸡村第二次成立特别支部。11月建立了保山县工委。12月28日,按滇桂黔边区党委电示:成立中国共产党保山地区委员会和保山地区人民行政公署。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选撰了曾在我市工作和本籍在外参加革命工作较早的26位党史人物,以生年为序排列,特作简介。缅怀其功绩,垂范于后人。
寸树声
寸树声(1896~1978),字雨洲,腾冲人。中学毕业后,1918年留学日本13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其间,与留日学生张天放等人联合创办《曙滇》杂志,大力宣传马列主义。1928年参加中共日本东京特别支部领导下的东京社会科学研究会,主要研究马列主义。1931年回国后,在北平大学法学商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院助理秘书。1937年到西安临时大学任教和西北联合大学任商学系主任,由于对国民党反动立场反抗被解聘,1940年回到家乡腾冲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并任校长,为家乡人民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有用人才。1950年2月,任腾冲县首任县长。同年10月,调云南大学工作,历任云大临时校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文法学院经济系教授、校秘书长、副校长等职。1954年后,历任民监云南支部副主委,省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民监中央二、三届委员等职。1959年至1978年,连续当选为政协云南省二、三、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三、四、五届委员、常委。1978年4月病逝。终年82岁。寸树声一生追求进步,立场坚定,在抗日救亡、发展教育事业、掩护革命同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李鑫
李鑫(1897~1929),又名李金三、李木子,化名施鸿祥,龙陵人。1919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22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1924年转北京农业大学。同年,他同王德三、杨青田等人建立云南赴京进步学生组织“新滇社”,研究马列并出版进步刊物,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初,被派回云南筹建地方党组织,9月建立了云南第一个党小组,11月建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并任特支书记。1927年2月,党组织派王德三回云南工作,将原来“特支”改建为中共云南省特别委员会,他任委员分管农运,主办了农运训练班,成立省农民协会并任主席。1928年,根据中央和省“特委”的指示,他化名施鸿祥到个旧开展工人运动。次年秋,按党的指示筹备工人暴动,事泄被捕,后就义于蒙自。
杨青田
杨青田(1897~1980),字兰春,腾冲人。20岁时,为父母包办婚姻出走到昆明省立一中求学,开始了革命生涯。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波及昆明,他便邀约各校同学走入街头宣传。后“学生爱国会”成立,他被选为会长,并创办了《云南学生联合会周刊》宣传爱国主义。1924年到北平大学读书,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云南开展建党工作。并在《云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许多文章宣传共产党坚持抗战的主张,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一系列罪恶行径。解放后,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协委员、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检察署党组书记、省人民检察院副院长,省政协一、二、三、四届委员、代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职。
李辅仁
李辅仁(1900~1940),字幼庵,又名李遇安,腾冲人。1911年考入腾冲中学,学习刻苦,思想进步。1918年中学毕业后,他的“科学救国”思想,深得李根源赞赏。在李支持下,1919年到广东韶州讲武堂学习。次年赴京考取了北平大学预科班。1924年,考取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同年加入云南旅京青年进步组织的“革新社”(后改名“新滇社”)。1925年6月,他积极参加北京工人、学生支援上海“五卅”运动的募捐、示威游行及罢课斗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1月28日,积极参加北京学生及工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1926年3月18日,在北京参加了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的“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并大肆屠杀共产党,当时党组织把党的书刊文件交给他保管,后被国民党当局侦知,逮捕了其妻侬瑟若。1930年到吉林省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10月,辗转到江西南昌宝灵女子中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6年受党的指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9月病逝,终年41岁。
段古秋
段古秋(1906~1952),原名丛桂,施甸人,父母早逝,家境贫寒,18岁辗转到缅甸仰光做生意,学会缅语、傣语、印度语和英语。结识到马来西亚共产党员林环岛(《仰光日报》编辑)、郭荫堂(中马教师)、王思科(保山人《仰光日报》翻译)等进步青年。1931年春,经王思科介绍加入了马来西亚共产党组织。并与艾芜接触共商创办副刊《新芽小报》宣传马列主义。1932年,移居瓦城、八莫等地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与万慧法师讲经为名同行到新加坡参加马共党代会。后泄密被捕驱逐回国,并到处探听革命消息继续追求进步。滇西抗战期间,他出任施甸归仁、开遂两乡军民合作站站长,积极为抗日战争做好后勤工作。1949年担任归仁乡乡长,次年任五区区长,为当地社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2年土改为人诬陷错杀,1987年平反昭雪。
王思科
王思科(1909~1935),字建安,又名汪铭,保山人。在省立保山中学读书时,便常读英语和马列书刊,手不释卷。1925年,到缅甸求学,追求进步。1928年,在仰光参加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组织——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抗统治缅甸的英帝国主义,帮助缅甸人民独立。这个组织后改为缅甸地委(仍由马共领导)。1929年,王思科又被马共中央调到新加坡,负责团中央的宣传工作。半年后又调回缅甸地委工作,在华文《仰光日报》搞翻译,坚持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冬被英缅殖民主义政府逮捕关了40多天。后被驱逐回国,辗转到延安参加长征,途中牺牲。
艾思奇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笔名李崇基、山本森、李东明、SG、崇基、思奇等,腾冲人。李曰垓之子。早年就读昆明,因发表许多反帝反封建文章和参加学运被当局逮捕,李根源保释后赴日留学。“九·一八”事变后愤然归国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出版《大众哲学》一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连出版了32版,把千百万青年引向革命,被称为可敌千军的思想武器。1928年出版《哲学与生活》一书,被国民党查禁,毛泽东在延安作了长达19页的阅读笔记,致函说“我读了得益很多”。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延安任中共中央研究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主任,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解放日报》总编辑,翻译出版苏联《新哲学大纲》,编著出版了《社会发展史》、《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纲要》等重要著作。1949年后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毛泽东哲学顾问、中国哲学会副会长,所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准确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1960年初,还正准备以文学的笔调写一部通俗哲学,不幸于3月病逝。终年56岁,他一生留下400多万字的理论文化遗产,毛泽东称他是“党在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
朱家壁
朱家壁(1910~1992),龙陵人。1928年进入滇军部队当排长。1930年考入黄埔军校第8期。1933年回滇军教导团任见习队副,后又调靖卫2团1连任连长。1937年任滇黔公署军士大队区队长。1938年,辗转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四大队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对云南的革命斗争形势十分关注,向中组部部长陈云、副部长李富春呈报《我们对于将来回云南及滇军中工作意见的报告》,说利用自己及亲属与滇军的关系做一番抗日的伟大事业,于是同意了这个报告,1940年先后在陈云、周恩来和党中央的精心安排和重托下回到云南开展工作。历任滇军第1旅2团3营营长、18师3团副团长、盘溪督训处主任、军事大队长、一方面军特务团团长、一方面军司令部二处科长等职。1949年秋任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副司令员。为配合野战军进军云南并阻止敌军处逃缅甸,10月1日至11月19日率西进部队两个团自寻甸出发转战数千里:武定激战歼敌百余;强攻元永井歼敌百余;攻占牟定城开仓济贫;击溃盐丰县城和孔仙桥渡口敌人后到达滇西北;歼攻果桥及瓦窑守军180余人,并烧毁桥梁;歼惠通桥守敌30余人,并拆除桥梁;腾冲东南一仗,毙俘保安营140余人。解放后受少将军衔,曾任省军区副司令员和省政协主席。
马仲凡
马仲凡(1910~1946),原名马仲藩,化名连土稿,又名马云,腾冲人。其大哥马西藩,黄埔军校第2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后留学苏联,又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解放后先后担任俄文专科学校校长、中苏友协刊物编辑、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图书馆馆长等职。在其大哥的影响下,1928年在读中学时参加学校的进步组织,被通辑转入缅甸仰光华侨中学读书。后回国与大哥参加了上海的抗日斗争,并参与翻译出版马列书籍。1937年在武汉找到党组织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被派往湖北省应城县发动群众做武装抗日准备工作,增补为中共湖北省临时省委候补委员,分管青运工作。同年7月,中共钟祥县委成立被当选为县委委员,并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一边继续搞抗日发动宣传工作。1940年后,历任鄂预区新四军襄西独立团2营教导员、新四军15旅45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5师政治部秘书长、《挺进报》社长、《七七日报》采通部主任等职。1946年7月被捕后壮烈牺牲,时年36岁。
李岳嵩
李丘嵩(1911~1987),原名杨丘嵩,白族,剑川人。1936年考取丽江中学高中。毕业后先后在福贡、中甸、鹤庆等县任小学教员。1943年,考入西南联大师院。1945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次年12月,回剑川中学当校长,因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被捕入狱。1949年2月出狱,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随滇西北地委工作组到保山,并任七支队36团团长,在龙陵、腾冲一带开展地下工作。1950年3月转业到地方任保山中学校长兼保山专署文教科长、党支部书记。1954年后,先后任保山专署文教科长、腾冲县财金局长、行署民政局长等职。1987年去逝。他参加革命40余年,对党忠诚老实,对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一三
马一三(1912~1971),曾用名马家吉、徐立,山东省招远县人。1937年,参加山东抗日部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至1945年先后任区委委员、区委书记等职。1940年1月任县农委书记,7月随军南下。1952年至1953年先后任曲靖地委农协组织部长、农协副主席兼榕峰县委书记等职。1956年5月至1962年8月,先后任德宏州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等职。1958年9月至1963年3月,兼任保山县委第一书记、书记职务。1963年7月、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党和人民作出了贡献,在保山工作期间,对兴修北庙水库,大面积复种小春和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罗志昌
罗志昌(1912~1977),龙陵人,初中毕业后,1935年考入昆明师范并追求进步。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从香港辗转到延安并进入抗大学习,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1941年后,相继在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绥德地委统战部、绥德地委所属的沿河工作委员会、东北松江省通河等地和单位工作。1946年3月,到合江省勃利县任县委副书记,同年6月任县长。1948年10月任长春市建设局秘书主任,后调市区头道区任区长。东北解放后,随大军南下回云南工作。1953年后,历任365兵工厂党委书记、省水电工程局办公室主任兼党委书记和副局长、以礼河水电厂厂长和党委书记等职。1966年调省电力局工作。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苦迫害,1977年5月去逝。罗志昌从青年时代抛弃家庭,投身革命,一生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李临伍
李临伍(1916~1979),又名李铁禀,山东东明县人。中学毕业后,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又参加冀南抗战学院学习。学习结束后参加了抗日政府的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48年,历任荷泽县区长、县委组织部长、地委农民科长、东明县文教科长、高陵县文教科长兼秘书、齐滨县联合会抗联主任、民权县副县长兼县大队长、独立营长等职。淮海战役期间,积极率领民团负责前线运粮和往后方运伤员的工作,受到部队的称赞。1949年3月起,在二野4兵团后勤5兵站任党委书记兼站长、派遣支队政委。后调保山任地委民运部长兼土改大队长。1953年后,任腾冲县委书记、德宏州委副书记、州人委副州长、保山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等职。1977年再次调德宏州任副州长,因身体欠佳,未能很好地工作,于1979年11月病逝,终年63岁。李临伍一生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鞠躬尽瘁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赵善卿
赵善卿(1916~1984),原名赵章记,山西平陆人。1933年始接受党的教育。1937年初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牺牲救国同盟会”,9月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陆抗日自卫队第1中队1分队长,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部队一直带领战士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先后担任过分队长、中队长兼支部书记、大队长和代理总支书记、副营长兼连长、巡视员、外勤干事、特派员等职。1949年11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40师118团副政委、政委和师保卫科长、干部部副部长,曾荣获兵团和军里1次大功、2次特等功、2次规范工作者嘉奖,在数十次的战役中,都是英勇善战,战绩卓著。1950年初率118团进云南后,相继任祥云县委书记兼县长、宾川县委书记、大理地委副书记。1956年后,先后任德宏(含保山)州委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保山(德宏)地委书记。1966年调省边疆工作委员会任党委副书记。1984年3月病逝。赵善卿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为党为人民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王浩民
王浩民(1917~1944),昌宁人。1936年,到昆明读省立第一高级师范,接受了革命思想。1937年,投身抗日救亡民族斗争。1938年8月,到达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晋南分校政治指导员。1941年6月,随洪学智将军到江苏盐城工作,先后任抗大5分校排长、2营政治干事、校部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等职。1942年,任盐城县6区区委委员兼组织科长。1943年,日、伪军对6区频繁发动扫荡,斗争十分残酷。对此少数同志革命信念发生了动摇,他却意志坚定地宣传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并举办流动党员培训班。1944年去逝,中共盐城县委召开坚持斗争的6位烈士追悼会,他是6烈士之一。
李铭勋
李铭勋(1921~1983),保山人。青年时代便告别家乡,立志走向社会,曾在滇黔绥靖公署、云南军官分校培训。1944年至1947年,任青年军205师教官、副营长,参加过抗日战争。1948年由于对国民党当局不满回到保山寻找革命道路,后他与远征中学校长孟循时(地下党)取得了思想上的信任,但不知道孟是当时保山地下党负责人。经过几次交谈,便派他进城搞武装活动。1949年1月,通过各种关系,当上了国民党县自卫大队训练组长。为了控制当时各乡镇武器,便要求送各乡自卫队和学兵(乡丁)到县上训练,以便把指挥权掌握在手中。同时策动国民党26军驻保山的两个连靠拢革命。4月,他以“共革盟”独立4支队司令的名誉带走900多人,尾随地下党武装组织到云龙县城石门。为做好:“共革盟”独立4支队的“争取、分化、瓦解”工作,他脱离“共革盟”配合滇西人民自卫军把反革命分子处置后,将革命力量编入滇西北人民自卫军。此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被相继任命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3支队副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7支队35团副团长。12月,任保山县长。1950年6月调保山专署建设科任科长,后错处入狱达5年之久。1980年得到平反,次年离休后又被当选为保山地区政协委员。1983年去逝。
王以中
王以中(1921~1994),白族,剑川人。1938年初考入云大附中,11月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先锋队长和党支部书记。1942年大学自修毕业后,到剑川中学教书。1945年任峨山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次年任县工委首任书记。到1948年5月,任滇西工委委员兼剑川县工委书记。次年4月2日,在剑川成功地举行了“4·2”武装暴动,解放了滇西第一座县城。1949年7月,任滇西人民自卫军3支队前线委员。同年随朱家壁“边纵”西进部队到保山开展工作。12月28日保山建立地委、专署,他任地委书记兼专员,为保山各县顺利按管国民党政权建立县委县政府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0年被选为保山专区各族人民民主联合政府副主席。1955年至1983年,先后任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党组书记,云南民族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党委书记,云南省文化局长、党组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8年离休,他一生无论是在解放前还是在解放后,都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地做出了贡献。
朱家祥
朱家祥(1921~1963),龙陵人。11岁跟伯父朱晓东到昆明求学,与进步同学共同组织读书会,宣传民主、进步思想。1935年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到延安参加革命没有成功,1939年春又回到昆明,与进步青年创办《警钟》油印小报,宣传民主进步思想。1940年回龙陵与朱家品等人集资创办《新文化生活社》宣传民主爱国思想。1942年龙陵沦陷,他积极投身抗日。1945年后,以教书办教育的名誉从事革命活动,至1948年11月,在晓东中学发展党员7人,团员22人。次年11月,朱家壁西进部队到龙陵宣布龙陵县解放,朱家祥任县长。1950年11月调保山专区工作后,先后任民委主任、文教科长、交通科长等职。1958年4月被错处劳教,1963年5月解除处分,不幸于6月病逝,1962年平反恢复党籍。
孟循时
孟循时(1922~1969),又名幼初、余贤,保山人。1938年,在昆明云瑞中学读初中,认真阅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邹韬奋的《萍踪寄语》、郭沫若主编的《救亡日报》和《群众》等进步书刊。并和徐登云等10几个同学组织农村抗日救亡宣传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次年初中毕业考入昆明师范学校并接触到地下党朱杰等同志,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94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以优秀成绩保送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毕业后到昆明市峨嵋中学任教务主任,发动该校学生参加昆明大、中学校师生“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示威大游行,并支持家乡人民反地主恶霸的斗争。同年12月回保山组织金鸡青年联谊会。1948年,任保山远征中学校长,开展地下革命工作。1949年4月15日,金鸡地下党武装起义成功,建立了保山第一支武装起义红色政权。1950年1月,参加接管了保山县国民党政权工作。后相继任中共保山县工委委员、县委委员、副县长兼保山人民中学校长、县长等职。1951年3月后,调文山专区医院任院长、文一中党支部书记、校长等职。1969年10月被背上莫须有的罪名活活打死,年仅46岁。
赵丁
赵丁(1927~1979),原名赵鼎,曾用名赵金甲、赵江青等,白族,剑川人。在读中学期间,就认真地读到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中国革命》等文章,懂得了革命的道理。1948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剑川中学支部书记。次年2月,调丽江县任金江特工委书记。10月,随滇西北地委西进工作组到保山,任中共保山县工委书记,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通电起义后,赵丁代表保山地下党与国民党保山县长陆人耀等政府官员进行公开谈话,并部署地下党力量较强的板桥、蒲缥两区率先接管了旧区政权。1950年1月5日,接管了国民党保山县政权。1950年1月下旬,任中共腾冲县委书记。次年,又调保山县历任宣传部长、农村工作部长、县长、副县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尽折磨,于1979年12月病故,终年52岁。
段镇
段镇(1927~1968),白族,剑川人。1948年高中毕业参加革命并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相继任《怒江日报》编辑、中共保山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地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中共龙陵县委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打成“走资派”,从保山地委会“勒令”回龙陵,长时期惨遭批斗。1968年4月,心脏病突发,未得抢救,含冤病故,年仅41岁。他在任龙陵县委书记5年时间里,处处以身作则,扎实工作,注重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尊重知识,善用人才,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段华民
段华民(1924~1984),山西省新绛县人。1938年5月参加革命,1949年12月,历任晋西南工委译电员、机要秘书、机要科员,吕梁军分区司令部、署绥军区机要科长、股长,晋绥党校组长、晋绥边区土改工作团中心组长,晋绥分局组织干事等职。他在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坚持革命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1950年至1964年,历任川北南充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川北区党委组织部秘书长、党员管理科长,中共潞(西)瑞(丽)陇(川)工委副书记、潞西县工委书记,中共保山地委秘书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副主席,改为自治州后任副州长,中共保山地委副书记兼德宏州工委书记等职。1975年至1981年,历任保山地委常委、地革委副主任、地委书记、地革委主任、德宏州委书记、州革委主任、曲靖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1981年任云南省副省长,1983年任省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次年4月底病逝。他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于党、忠于人民,一生勤勤恳恳,不谋私利,忘我工作,直到生命最一息。
杨畅东
杨畅东(1924~1949),化名现南,白族,大理人,高中毕业后,考入昆明中法大学。1942年7月,参加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民青”和昆明“12·1”爱国民主运动,遭到国民党军警欧打被当局勒令退学。次年又考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并于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负责“反对美帝扶持日本”分会联络工作,被警特抓去关押了6个月。次年1月出狱后到保山远征中学教书,参与地下党工作,为中共保山县第一个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并协助孟循时积极开展武装斗争。4月15日,和孟循时巧夺了保山县凤仪镇(今金鸡)国民党自卫中队的武器,组建了保山人民自卫军4大队(后编入边纵7支队),党组织决定派杨畅东到剑川向滇西工委汇报。5月19日,天刚亮,杨畅东约远征中学学生李自升一道从云龙石门出发,途中遇敌,杨畅东把敌人目标引向自己,让李自升逃脱,而杨光荣牺牲。
李万华
李万华(1928~1969),白族,鹤庆人。1945年在鹤庆师范读书时,就与进步教师许森(中共党员)等人接触,阅读了《资本论》等进步书刊,次年加入了“民青”组织,并担任支部书记。194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组建了中共鹤庆党支部。在此期间,深入丽江、永胜等地开展地下工作。1948年,任中共鹤庆县工委书记。1949年任边纵7支队直属大队政工队长并到达腾冲开展工作,印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200册散发给一些进步青年,加强党组织建设。1950年1月,任腾冲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积极投身于清匪反霸工作。1951年调离腾冲,先后任维西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丽江地委办公室主任、维西县委常委兼工业部长、维西县委书记、丽江专署财办副主任兼合办处主任等职。1965年调玉溪合办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1969年9月病逝,终年41岁。
彭静
彭静(1929~1961),曾用名彭镜、徐放,白族,鹤庆人。1946年在鹤庆读中学时,在地下党组织引导下积极参加了进步活动。1948年3月,加入了“民青”组织。同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任该地北区行政委员会主任、游击队长、民兵总队长和区委书记。1949年,又相继任中共鹤庆县委委员兼北区区长,九鼎区政务委员会主任,边纵1支队6团1营副教导员,参加游击战争。同年11月,随边纵西进部队到龙陵、腾冲开展地下工作。1950年后,先后任腾冲县自卫总队教导员、一中副校长、县委委员兼一区区长、县委组织部长、县长等职,后被错划为“右派”劳动教养。1961年到江中捕鱼不幸溺水死亡。1979年得到平反并恢复了名誉。
杨善洲
杨善洲(1927~2010),中共党员,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
ID: wx_pabs
来源:保山先锋
编辑:左姣姣
责编:张丙海
审核:侯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