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他们说这里是保山未来的乌托邦 你觉得呢?

善洲林场迎客松 杜海生 摄

施甸,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结合带,不断地碰撞使地壳逐渐抬升,海域消失,陆地显露,海洋变成高原。作为保山市内辖区最小的一个县,却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美丽。

从某种层次上来说,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汇,最终汇成了一条河流奔流不息。

01.

他们的乌托邦

县城所在,即是甸阳镇

东与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接壤

南与姚关镇相连

西与何元乡为界

北与仁和镇为邻

在群山围绕中

如绿野遗珠孑然于世

施甸坝

夜里的施甸

群山之中,霓虹闪烁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物在发生

璀璨群星下的光波平伏延伸,贯穿发肤

施甸夜景

施甸境内三馆以契丹文化为设计理念

烈日当空下,三个闪耀的巨型毡房最是夺目

夜晚降临,却又是一片平和与开阔

夜里的三馆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人们

自然也有无尽的艺术在这生根发芽

每个周末的夜晚

总有人在歌唱

人与人的思想通过歌声交汇

直通到心底

三馆广场角落的街头演出

略过屋檐的鸟

在白日里化成光

如烟火般闪烁而过

太阳升起,在绿野里倒映

人们想看太阳,想看白云蓝天

于是便有了这太阳湖公园

施甸县城东部,响水凹水库脚,太阳湖公园南区

步入公园,就如落入绿色旋涡中

周边的绿意总是能让人放心身心

当光亮照亮幽静水面

又是新一天的悄然苏醒

太阳湖公园总面积24.54万平方米,其中北区面积12.89万平方米,南区面积12.89万平方米。公园建设立足生态,挖掘契丹民族文化,打造融合民俗风情和山水田园到城市综合性公园

关于这座城市的夜晚

就如时间静止一般

风吹叶儿落,蛐鸣巷子深

如何在施甸冬日冷清的大街上找到烟火气?

那一定是去酒吧

酒吧门头

2015年,因拍摄反映施甸军民抗战的纪录片《怒江作证》,店主张学斌收集了许多抗战文物,拍摄结束后,为了不让文物流走异处,店主便萌生了开设民间博物馆的想法但因文物数种不够开馆级别和自身财力受限,就想到以电影置景的手法布置成了主题酒吧,取名「忆战」。


这是一个承载滇西抗战史实的展馆

一个让到访者能够穿越70年时空隧道的酒吧

酒吧内饰“惠通桥”

店内,无论是装修风格

还是陈列布置都融入滇西抗战的元素

还原抗战时期布置的会议室

闲暇时

店主张学斌

偶尔会穿上老兵制服在这里弹唱

他称之为“老兵演出”

如同一个蜡像一般

坐立着,用歌声讲述着历史

酒吧中央的舞台

施甸的酒吧老板大多是歌手出身

他们大多喜欢摇滚,爱唱民谣

2012年大学毕业后,小强和朋友去了丽江

问及为什么会去丽江,他的回答同样直截了当

“因为不想找工作,除了音乐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所以就选择去丽江搞音乐。”

在丽江待了5年半,

小强回家乡施甸开办了“江湖音乐餐吧”。

江湖酒吧 李小强

每天唱歌不仅是他的工作,接触音乐十多年

对他而言,音乐早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而听音乐也是施甸人的习惯

他们浪漫、幽默,却多了一份纯真

这些都是源于施甸人的天性

这座城市的发展

就是他们的心里想打造的“乌托邦”

02.

绿野宝石

汉、彝、白、布朗等17个民族

都生活在这片沃土上

姚关,这个地名

我们能从明代地图上就能瞥见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都未曾改变

初秋姚关,宛若仙境

进入姚关的氛围

是与施甸县城完全不一样

被人们誉为“高原水乡”不是白白得来

不仅有清平洞、野鸭湖

当地的酸辣鱼更是一绝

镇里老的院落都是农家四合院

从航拍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整个四合院集群

条条小巷通大路,家家户户照太阳

"迤西小桂林"

再往上,便能发现这里就如世外桃源一般

缭绕云雾与茂密绿林默默守护着这片净土

而到姚关的冬日

最是感受农家田园的好时节

姚关田园 杨董清 摄

要说姚关最胜经典,一便是清平洞

此洞为明代邓子龙将军所开辟

洞分四室,地方不大,建筑不多

但风景秀丽,文物荟萃

清平洞,位于施甸县姚关古镇外的龟山西麓,距离施甸县城20公里。为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所辟,洞分四室,高4米,长20米,地方不大,建筑不多,但风景秀丽,文物荟萃,是施甸县重要的历史遗迹。

明嘉靖年间,缅甸东吁王朝统治者勾结陇川、耿马等土司内奸入侵滇西,邓子龙受永昌参将职,奉命抗缅,镇守边关。经历三战三捷,平叛战争胜利后,休闲期间,开凿山洞,并在石壁上自提为“清平洞”,寓意滇西战乱平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姚关另一盛景便是野鸭湖

6月底到8月中的姚关山邑

更是青莲芳华尽现之时

赏花、垂钓、美食

这的自然生态

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湖的岸边是万亩森林

湖中青莲撑腰,青山倒映

山、水、岛互为一体

使野鸭湖湿地素有“迤西小桂林”之称

荷花宴也成为了众人热捧的对象

山邑人家荷花宴

地址:姚关镇山邑村

荷花色、香、味俱佳

莲子亦是进补的“常客”

莲藕,莲叶亦可食用

幽幽荷香,多彩盛宴

杜海生 摄

姊妹湖位于施甸坝南部山涧

怒江水系的姚关河上游

距县城15Km

由蔣家寨水库和三块石水库组成

是施甸重要的水源地

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打卡点

三块石水库日出 杨董清

每到夏日,草长莺飞,杨柳依依

河水清澈见底,最是踏青好时节

既说了水,彼还有山

四大山被誉为“施甸的香格里拉”

高山草甸的地带

总能让人奔放起来

漫步在草甸中

总有种被绿野包裹的错觉

广阔无垠,纵贯万千

而在巨大的风车下

人类是如此渺小

家在施甸

四大山的云层之下

木老元大地村隐约可见

赶上严寒季节

更能见证到四大山的盛景

四大山雪景 杨董清

相比四大山的巍峨明朗

摩苍林场则神秘许多

施甸土地上有太多的故事

被摩苍林场淹没

坐落在施甸县城以东10公里处的茫茫林海

因山中一古刹——摩苍寺(现已不在)而得名


摩苍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十二月

当时是滇西佛教的圣地

“摩苍寺是旧时施甸规模最宏大、影响最广泛的一座寺庙。”

大批高僧慕名而来

一些落难的中原知识分子

来到西南后也将这里作为他们的落脚点

相传,摩苍寺是明惠帝朱允炆所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即位,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不服,起兵夺了皇位,帝号永乐。在兵荒马乱之中,朱允炆扮成僧人逃出南京,流亡到云南。先是落脚建水一带,后又匆匆来到永昌。随后,朱允炆在永昌各地创立了五庵八寺,摩苍寺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他们不仅带来了佛教文化

还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他们在这里开办书院,传经讲学

培养出施甸县第一个进士

随后,摩苍寺便成为了明清两代施甸

以及周边地区的最高学府

摩苍寺古址

随着革命时代的进程

人们意志的肆意

摩苍古寺的一切都已幻灭

如今的摩苍古寺只剩残壁断垣

林场成为了施甸人民的野游聚集地

烧烤美酒,纵歌狂欢

但请不要忘记,珍惜这片土地

便是珍惜施甸的未来

摩苍云海

而在施甸四大山脚下的东篱风语

青青草地,瓜果牛羊

它试图将生活返璞归真

为了人们再次拥抱自然

四大山上的哈寨村是布朗族村落

他们世世代代都沿袭着传统习俗

用最淳朴的生活方式回馈着自己的信仰

施甸布朗族妇女服装颜色多以绿、红、青、紫为主,衣裤色彩跳动较大,袖口、衣领、裤脚多以彩色布条装饰,或丝线绣花,花色较为艳丽,因此获得了“花蒲蛮”的雅称。

四大山布朗族

每逢节日,哈寨广场便会热闹非凡

布朗族的山歌是一绝

而不管男女老少,都会一两首

热情而好客的他们勤勤恳恳

大多是以茶叶为生

摆榔茶园 杜海生 摄

茶在布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人们把茶视为圣物珍品

用于祭祀、婚丧,或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布朗人在采摘春茶前

都要祭献“茶树王”,对它顶礼膜拜

石瓢温泉

施甸这块地方

如同西南土地的一颗绿宝石矿坑

暗藏着无数的宝藏

石瓢温泉位于施甸县太平镇

距县城68公里

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状,故名石瓢

七星河上打黑大桥

东是施甸,西是龙陵

联通了龙陵县与施甸县

这也是龙陵的勐糯镇

通往施甸县的重要交通枢纽

打黑大桥横跨怒江

这也使得少数民族聚集于此

距打黑桥约5公里的

七星河溪流有一处天然温泉

是不可多得的露天温泉好去处

施甸的地位好

一条勐菠萝河把同一区域的湾甸、老坝沃浇灌得生机盎然一个峡谷高峻的大山阻拦了来自北方的寒潮在冬天里魔术般的把湾甸、老坝沃塑造成了“夏季”勤劳的人民把这一块热土编织成了一个硕大的菜篮子里面装满夏天的新鲜蔬菜

施甸、龙陵、永德三县交界,勐波罗河在这里流入怒江

03.

浓厚历史

距县城18公里

距保山城45公里

施甸坝子的北端

便是施甸重镇——由旺

由旺历来是

施甸县经济发展较快

集市贸易较为兴旺

文化艺术较为繁荣的

一个大镇

由旺镇政府

由旺具有悠久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遗址

有始建于明朝年间的土主庙、西竺庵、

太子寺、山耳寺等名胜古迹

也有始建于光绪16年的由旺文笔塔

由旺老街的老房子

由旺镇内,古迹遍及

尤以老街最为突出

随处可见的老房子

历经风雨,依旧伫立

世世代代的香火

亦是烧得旺盛

少保寺和由旺街

由旺少保寺位于由旺镇由旺街

办事处西1公里少保山腰

为祀南明时期施甸“本人”(契丹后裔)

莽成龙而建

南、北、西三山环抱

苍翠竹林遍布庙前庙后

从大红梁子碉堡遗址远眺打黑大桥

鸡冠山

因其山峰如鸡冠而得名

离打黑桥约十多公里

俊丽的江岸风景

亦是捉鱼的好去处

相传当年诸葛亮来南方,就借鸡冠山神、奇、陡、峭的有利地形活捉孟获。

当年诸葛亮在悬崖峭壁上立下一块碑,“诸葛到处无人到”。后来朝庭又配邓子龙将军到南方抗倭,査看地形时,来到了鸡冠山,看见了“诸葛到处无人到”挥起宝剑把碑砍掉了一截,里面竟神奇的路出了一块小碑。“诸葛转世邓子龙”。邓子龙将军又把原来的碑文重新加高三尺,以后再也没有人到过。

抗战遗址:大红梁子碉堡

施甸是滇西抗战的大后方阵地之一

而关于战争,怒江的东岸

保留了大量江防遗迹

大红梁子碉堡由滇西抗战期间

中国远征军预备二师江防部队修建

其地居高临下

可俯控打黑渡北南10余公里的怒江江面

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

重要江防工事之一

南侨机工 惠通桥

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

它位于滇缅公路(中国段)六百公里处

是联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

民国二十五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

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

惠通桥

这片土地

值得“坚守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这也是距县城45公里的善洲林场创立的初衷

(位于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酒房乡、旧城乡交界处)

陶永平 摄

初来施甸,一定要来善州林场走一走

看一看老书记为后代做的伟业

接受一场关于心灵的洗礼

杜海生 摄

每年的农历6月25日的火把节

本是彝族、白族、布朗族等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但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

这一习俗已完全融入到施甸各民族的生活中

(响水凹水库,县城东郊过去)

响水凹水库也是施甸人常去

休闲娱乐的地方

每天下午下班后、节假日

就到水库垂钓、游泳、散步

火把节这一天,当夜幕降临

小小的施甸城便会被火光照亮

家家户户无论男女老幼

不分民族职业,走出家门

在街头巷尾点燃火把

甩跳挥舞,欢腾一片

祈愿从此除病免灾

祈求一年五谷丰登

施甸从明代至今一直保留着祭龙耍龙的民间习俗

形成了集祭祀、杂耍、歌舞、商贸

为一体的大型民间聚会

称为“施甸龙会”

仁和保场龙会

施甸龙会最负盛名的是

东山寺“三沟头”龙会与太平“羊皮会”

“三沟头”龙会,源于保场菠萝村

水源分三条沟渠流入十八个寨子

人们的饮用水全靠它

为了感恩,每个村寨都扎一条龙

二月十八这天,人们把18条龙都聚集到“三沟头”

耍龙祈求风调雨顺

后来便自然的形成了“三沟头龙会”

施甸东山寺龙会舞龙 杜海生 摄

而在施甸的旧城乡

每逢泼水节,氛围亦是浓厚

敲着象脚鼓,翩翩起舞

祝福的水花洋洋洒洒

人们泼水来表达彼此

祝福对方吉祥、幸福、健康,

欢笑中寄托着“泼湿一身、幸福终身”的美好祝愿

施甸旧城泼水欢歌 杜海生 摄

施甸也传承着更为古老的血脉

在施甸有“汉家蒋”、“阿莽蒋”两个蒋氏

其中“阿莽蒋”自称为契丹的后裔

“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

这是木瓜榔村的

蒋氏武略祠大门所见的两幅楹联

楹联暗示出

“耶律”、“阿”、“莽”、“蒋”

四姓氏之间存在的关联

这一个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与人文

串起了现如今的施甸人民

契丹族 蒋氏宗祠

04.

最是迷人滋味

年猪饭是施甸民间沿袭的古老习俗

十冬腊月,最适合宰杀

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宰杀肥猪

腌制成火腿、骨头鲊、豆腐肠、鲊肉等食品

以备一年食用和招待来客

也有了民间流传的

“腊鸡腊鸭腊火腿,冬至宰腌又美味”的说法

杀年猪之机

也是会亲晤友,畅叙丰收喜悦的好时候

施甸人好客,宰杀年猪都会把友人、亲属、邻里

邀家里共享美味

盛春良 摄

年猪饭主菜为红生、猪旺子、薄片肉

最有名的红生,鲜味十足、酸辣舒爽

配劲酒,最为可口

猪旺子,浸润细腻,入口留香

白片肉,味甘嫩弹,再搭上猪旺子

已难以组织言语形容其美味

年猪饭 杜海生 摄

施甸的腌腊则更是一绝

擅长腌渍的他们

特产雕梅(因销量不好现已鲜少有人做)、骨头、水豆豉

统称施甸三味

这一道水豆果儿拌香菜中的香菜非彼香菜

而是水香菜(水香薷)

在不知被谁发现拌上水豆豉后

(施甸人称豆豉为豆果儿)

有神奇的味道

自此成为了施甸人的家常菜

当地俗语说“一颗水豆果儿下三嘴饭

宴请客人时常常会出现这么一道下饭菜

这道菜在滇西各大地方已是常见的菜肴

对保山人来说

火烧肉,实属一点都不陌生

但这一道火烧肉拌稀豆粉

就独属于施甸人的菜肴

将稀豆粉与火烧肉搅拌均匀

舀一勺到碗中拌饭

滑嫩的猪皮与稀豆粉堪称完美

脆软而又粘稠般的清爽入口好吃又管饱

鲜嫩火烧肉变得更为动人。

关于施甸的美食数不胜数

前面我们已在这就食施甸中见掠一些

这些迷人滋味亦是这座城市的力量


施甸还蕴藏着更巨大的能量

从施甸人的淳朴民风与烂漫的天性

我们便可预知得出

他们的思想与行动

将是推动这所城市

向着他们所向的乌托邦

行进的基石

这座城市

还会且只会变得越来越好

来源:Hey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