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信阳日报美文欣赏:一 笔 真 情——《一尺之笔》序言


赵主明

这个春天过得特别忧心。被圈在屋里两月,几乎没出居住小区大门。每天,报纸、电视、电脑、手机、刊物等,大凡能够见到的信息载体,都有关于新冠肺炎的消息,新发病例、抗疫行动,各类文章与各种评论,谣言与辟谣,科学观与阴谋论,正能量与污名化,高风亮节与甩锅行为等等,不停地奔涌而来。

其中,每天看到的也有龚立堂同志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抗疫报道。从报道中可以瞧出他的活动轨迹。他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仍然活跃在新闻工作第一线,发挥着一个资深记者的作用,像一个不畏险境、不知疲倦的战士,冲锋于激烈的战场。

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他发来的一则信息和一封邮件。说自己今年已到退休年龄,很快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抽空整理了一些资料,准备编辑出个集子,请我写篇序言。发来的邮件中,有书稿的基本内容。我看后一惊:怎么,这么快也到了退休年龄?

没错。平时心理虽然没有龄感,但是,时光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它的步伐。这么一溜,30多年过去了,也真是太快了。我与他初识时,他才20多岁。如今,我已年逾古稀,他也接近退休年龄了。

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地委宣传部决定创办月刊《信阳宣传》,从而打造出信阳“一报一台一刊”的宣传阵地格局。办刊任务交给了我这个时任的新闻科长。我组建了编委会和编辑部,把龚立堂同志从信阳报社借过来,开展具体业务。在那段时光里,他敏捷的工作思路,厚实的文字功底,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做事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立堂同志又回到报社,继续从事新闻采编工作。30多年来,他的工作单位虽几经变化,但从事新闻工作的职业没变;他的职称与职务虽多次变动,但坚持笔耕的作风没变。从一名普通的记者、编辑到部门主任到晚报、广播电台总编辑再到广播电视台、日报社副总编辑,从主任记者到高级记者,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手中的一尺之笔从未停歇。

《一尺之笔》正是立堂同志的笔耕硕果。他从大量的作品中选辑了402篇,辑作上、下两卷,时间跨度35年。上卷为一彻万融、一隅之见、一语破的和一言半字四章,下卷为一往情深、一代天骄、一腔衷肠、一宿之行和一朝风月五章。

《一尺之笔》涵盖广泛,光彩闪耀,犹如一个时期的一方智库。认真阅读,可以明显感觉笔劲雄健,功力深厚。新闻速朽,很少有人热心认真翻阅旧新闻。但是,如果总结信阳30多年的发展,最好读透它;研究信阳30多年的新闻史,不得不读它;纵览30多年信阳知名的新闻人,必须读懂它。这部书收编的虽然是立堂同志个人的作品,但反映出的却是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脉络,是历史真实而细腻的一方留存。这部书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此。

十年前,我看到立堂同志在新浪开了个博客,昵称叫作“堂堂正正正正堂堂”。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孜孜不倦学习,年年岁岁坚守,是他多年来对人生的追求,也是努力践行的原则。阅读这部书,也可以深刻地感觉到这一方面。

基于此,我答应了为此书作序的要求,并浏览了立堂同志发来的全部书稿作品。阅罢,几个突出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

一、关于文字追求。我们的新闻报道,每种体裁过去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文章的风格基本上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新华体”,语言上大都是比较原则的“人民调”。这种报道比较生硬呆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我们现在的新闻写作手法也十分亲近,无论是一般的社会新闻,还是严肃的重大新闻的报道,都是从人写起的,写人见事,写事见人,通俗亲切。在新闻写作的创新上,只要能够表达内容就行,形式已经不成为束缚内容的桎梏。

好新闻重在讲故事。能不能把好新闻的故事讲好,是衡量和评判一名记者采写新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记者,写好新闻是基本功,讲好故事才是真功夫。写好新闻与讲好故事,是一则新闻报道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一种是抽象的,报道停留在新闻事实概念性的呆板陈述;一种是具象的,报道以讲故事的形式内容生动鲜活。如论文《讲好故事才是写好新闻的真功夫》、通讯《八音响彻大别山——探访光山县围绕“八个一”方案推进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新闻敏感性。新闻敏感性是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是记者迅速、准确地识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是记者的素养、知识、所积累的新闻实践经验与现实的新闻事实发生碰撞产生的灵感。新闻敏感是记者长期从事新闻实践活动练就的能力和经验,是一种新闻职业的敏感性,是一种顿悟式的思维活动,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新闻敏感不是靠天赋,不是靠机灵者的偶然发现,也不是靠从新闻学堂现学现卖,而是靠记者在日常的实践中,自觉训练,长期积累,长期培养得来的。如消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纵论信阳超级杂交稻》、通讯《国家战略的信阳力量——〈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溯源》。

三、关于新闻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新闻的内在要求看,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

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律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一名记者的基本素养,也是记者永恒的职业主题。记者的天职就是客观、真实、准确地向受众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让其了解概貌、明晰本质,从而产生合符事物客观规律的价值判断与心理暗示。如消息《吕庆虎治厂有方反被罢了官实践证明他有才干公司却指责他“没有领导能力”》、通讯《国饮:喝你要商量——关于我国“卖茶难”引出的思考》、通讯《信阳毛尖:真耶?假耶?——广州至北京16特快车厢见闻》。

四、关于新闻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不论是事件性新闻还是非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都要有时效性。这个时效性除了尽量快速发布报道外,更多的是能够给受众内容上的一些新观点、新材料、新信息,目的都是争取受众、赢得用户,左右舆论。

新闻是“易碎品”,时效越强越有生命力。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和生命力,同传播的及时迅速密切相关。“兵贵神速”,抢新闻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意识,也是当今新闻竞争的需要。因此,无论是采访、写作还是发稿,都要竭尽全力地设法缩短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报道之间的“时间差”,力争在第一时间内做出迅速反应,使新闻价值更充分、更有效地显现出来。如消息《信阳潘氏兄弟发明“苹果皮520”轰动海内外》,通讯《贫困户的109岁生日》。

五、关于典型宣传。典型宣传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特别是近一段时间内产生的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的重点报道。典型宣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注重从群众普遍关心、实际工作急需解决和探讨的问题着眼,对启发教育大众、发挥舆论引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媒体不能创造典型,但可以发现典型、宣传典型,而典型报道是否有普遍意义,是否有推广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是否蕴含着时代的气息、时代的印记、时代的特征。一篇优秀的典型宣传,不仅要将特定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记录下来,还要让记录的事实、人物能打动人、吸引人、有感染力。如人物通讯《农民工的好榜样——记中共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黄久生(上篇)和《大别山的好儿女——记中共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黄久生(下篇)》,通讯《信阳毛尖成就脱贫梦大别山区唱响幸福歌——记信阳文新茶叶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文新扶贫二三事》。

六、关于组织策划。新闻策划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体现着媒体的政治敏感、全局意识和对新闻的认知程度。策划是对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有意识的谋划、设计和包装,它是对新闻价值再次认识的过程。其目的主要表现为能使新闻报道的主题更明确,内容更集中,形式和角度更新颖,更能吸引受众。

成功的新闻策划,能够使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得以全面体现。否则,不成熟的新闻策划很难反映事物的本质,双重价值也就难以体现。只有对历史对现实作系统的把握,对社会层面有立体交叉的感悟,才能游刃有余地操作新闻策划。如通讯《红色绿色交响曲——从大别山“大转折”看信阳新时期大跨越》《生态富民的“光山密码”》《西河,大别山中“三胞胎”》。

七、关于方向把握。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前提。没有全局方面的深谋远虑,不能从趋势上准确把握,不会在大事上着墨发力,就难以做到领先一步、棋高一着、技胜一筹。“大”字里面有学问,“大”字里面有乾坤。这就要求新闻宣传必须辩证看“大”、理性看“大”。胸怀大局才能高屋建瓴、因势而谋,谋在于“高”;把握大势才能明辨方向、应势而动,动在于“快”;着眼大事才能切中要害、顺势而为,为在于“新”。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无论看形势、找规律,还是抓问题、出对策,都要时刻谨记自己的基本职责,须臾不可偏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定位。如通讯《方洼脱贫之方——从一个小山村的变迁看中央扶贫方略的巨大效应》《跨国卖厂备忘录——信阳啤酒集团公司资产转让新加坡亚太集团流产始末》和《宁肯苦干不愿苦熬》。

八、关于理论提升。一名博学多识的记者,在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方面,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博学多识、经验丰富的记者,能够及时、敏锐地从采访中判断出哪些是有价值的材料,并能根据对方的谈话,触类旁通,将采访引向深入。实践证明,好的新闻作品,是记者知识、素养、敏感的产物和体现。

在信息共享的今天,媒体内容的竞争已经从信息竞争到观点竞争,只有努力追求新闻的独家视角、独家事实、独家细节、独家观点、独家图片、独家背景、独家写法、独家编排,才能做出比其他媒体更独到的新闻解读和新闻评论。媒体融合时代把媒体变成了一个新的复合型媒体,记者也理应成为全媒体记者。如论文《旧媒体新媒体全媒体——兼谈传统广播如何融合新型媒体》《深度报道如何增加深度》。

九、关于书名。《一尺之笔》章节部分的词语分类都用“一”字开头,从一开始,对新闻、对事业、对朋友的一以贯之、一如既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不断地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只有多做研究、多写论文、多出作品,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上面这些观点、论述与例证,也是我多年来反复思考过的新闻工作中的一些内容,立堂同志从认知到实践,做得都很出色。我从书稿中摘引出来,意为读者阅读全书时,能起到一点小引作用,便于提纲挈领,快捷了解他的思想、观点、追求、奋斗、探索、创新。其他不再多言,读者读罢,自有品评。

(本报刊发时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