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游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凡人,日本近代史(上)

1942年2月15日,驻新加坡的13万英军向山下奉文率领的日军投降。这是日本陆军在二战中最辉煌的胜利,也使日本达到了几千年来的巅峰时刻。

二战中在南洋投降的英军

1945年8月6日凌晨,美国空军B-29空中堡垒轰炸机前往日本广岛。早上8点左右,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轰炸发生在广岛上空,蘑菇云升起,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这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国家从云端跌落,坠入深渊。

广岛上空的蘑菇云

短短三年半的时间,日本完成了一次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游走。这种国家命运的戏剧性翻转,源自于日本的民族性格和国家道路,其实在几十年前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就早已注定。

明治维新中的三种面孔

中日两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相差不多。中国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打开国门,日本是在1853年的黑船事件以后结束闭关锁国。在近代历史开端这个节点上,中日两国经历相似、时间相近,日本比中国还晚了十几年。但是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尽显学霸本色,将当时的大清王朝远远甩在了后面。

大清的戊戌变法出现在开国以后的第56年,结果还办成了一场闹剧;日本的明治维新在解除闭关锁国后15年就开始了,而且迅速改变了日本整个国家的面貌。与中国相比,日本在学习西方这一块确实是个学霸。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完成维新变法,一方面是国家小好调整;另一方面是因为其特有的幕府制度。总的来说日本的保守势力远没有中国这么强大。

第一种面孔:明治天皇欢迎维新。日本的天皇号称万世一系,其实就是被长期架空。君主立宪制显然比君主架空制要好,受限制的权利也是权利,总比啥都没有强。

明治天皇

第二种面孔:地方势力欢迎维新。因为地方藩镇本来就权力不大,变法其实就是夺取幕府的权利再分给天皇和藩镇,这对地方势力自然是好事。因此明治维新过程中闹得最凶的就是藩镇武士,以长州藩和萨摩藩为甚。明治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都出自于长州藩和萨摩藩。

坂本龙马、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

第三种面孔:德川幕府自然反对维新,但是幕府政权的实力不强。日本不是中央集权政体,幕府将军其实就是最大的一支军阀,比大清中央政府的实力差远了。在关键的鸟羽伏见之战中,双方的军队加一块也就两万人,而这一战也就决定了日本国家的命运。

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长得一点都不喜庆

相对于中国革命近百年的反复折腾,日本的革命过程显得轻而易举,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一共也就打了这一场两万人参加的大战,然后就革命成功、国家富强了。有时候真是不服不行,日本自古以来都是个好学生。

日本的革命比中国领先了几十年,在中日竞争中占据了先手。一步先步步先,此后一百多年日本基本都走在中国的前面。但是正应了那句俗话,得到太容易了就不会珍惜。明治维新的迅速成功有特殊国情下的运气成分,而日本普遍存在错把运气当本事的思想,这就给日本此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

运气也好,本事也罢,革命成功以后日本总算是走进了新时代。到甲午战争之前的1893年,日本的进出口已经超过了大清,财政收入比大清稍差,总体经济规模与大清接近。陆军和海军基本实现现代化,实力超越大清。要知道日本人口只有大清的十分之一,这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

只用二十几年时间就超越了千年死敌,这对日本国民的自信心是极大的刺激。简单地说就是飘了,亚洲已经容不下日本了。1885年3月16日,《时事新报》发表了一篇名为《脱亚论》的短文,短文的作者是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印在日元上的思想家

福泽谕吉的思想文明点说是:日本应该放弃传承千年的中国儒家思想文明,实行全盘西化,努力吸收西方文化。《脱亚论》的实际内容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形而上学不切实际,西方的实用主义才适合日本的发展。整个东亚文明千年以来都处于落后状态,不像西方文明一样蓬勃发展。所以中国和朝鲜对于东亚来说不是代表,而是包袱。日本想要摆脱这个沉重的包袱,必须和东亚文明断绝关系,转而投奔西方文明。中国和朝鲜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两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金银铜铁矿的含量是日本的N倍。所以日本作为一个先进的国家,理应去入侵中朝,帮助两国开矿,以便于壮大日本。

最大面额的一万日圆纸币

截至目前,福泽谕吉的头像仍然印在一万日圆的纸币上,而脱亚入欧的思想也仍然是日本的主体思想。福泽谕吉思想最大的问题就是只分析别人而不分析自己,对日本自身的定位有偏差,俗称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此后这一百多年,脱亚入欧的思想造就了日本的辉煌,也导致了日本的黑暗,而且还在持续影响当今日本的国策。

伊藤博文的甲午

伊藤博文出身长州藩武士,有英国留学经历,是明治宪法的主要起草者。1889年开始担任日本首相(内阁总理大臣),是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

伊藤博文认为明治维新二十几年,日本国力日渐强盛,陆军和海军基本完成现代化改造,陆军实力明显超过大清军队;海军的硬件实力虽然与北洋水师相当,但是决策体制和人员训练超出一大截。按照脱亚入欧理论,只有打败大清开疆拓土才能奠定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

甲午战争策划者:伊藤博文

1894,甲午年,日本利用朝鲜内部矛盾突袭汉城,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

日本陆军先占领汉城,再打平壤的淮军叶志超部,北洋水师出动为运兵船护航。日本联合舰队终于等到了机会,在大东沟发起海上决战。结果北洋水师5艘主力舰沉没,联合舰队5艘主力舰重伤。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军港,联合舰队取得制海权。虽然北洋水师在海战中的表现有亮点,海战也不能算全输,但是制海权的丢失还是基本上决定了甲午战争的总体走向。

沉没的致远舰和殉国的邓世昌

此后日本陆军从鸭绿江一线开始进攻,战线从鸭绿江推进到辽东再到旅顺。虽然双方都有较大伤亡,但大清陆军还是节节败退,最终只能退守辽西。另一个方向,日本军队在山东登陆,占领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此时日本已经具备威胁大清首都的能力,清朝政府只能求和。甲午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大清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割让台湾岛、转让朝鲜控制权。

马关条约签订

看得出来,以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山县有朋为核心的决策层在甲午战前就已经想好了怎么打、怎么停、怎么谈判这些战略问题。前线指挥陆海军的大山岩和伊东祐亨都只是整体战略的执行者。后续的战争过程和谈判过程也基本没有超出伊藤博文的剧本。

日本“军神”乃木希典

甲午战争让日本一夜暴富、信心爆棚。成为帝国主义的捷径就是打败一个帝国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沙皇俄国就是日本的最佳选择。

1904年5月,日俄战争爆发。由于沙俄舰队绕半个地球到达远东至少要半年多,因此在沙俄舰队到达前日本能否攻克旅顺海军基地就成了整个战争的胜负手。正是这场旅顺攻防战造就了日本“军神”乃木希典。

日本“军神”乃木希典

日军投入13万人,从1904年6月开始攻击旅顺。旅顺攻防战打了7个月,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战死,全军共死亡五万多人,直到12月底才占领战略要地203高地。1905年1月1日俄军投降,日军终于打开了胜利之门。

几个月后俄国主力舰队经过8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远东,因为旅顺军港失守无法休整补给,只能选择继续北上海参崴。日本联合舰队抓住时机与人困马乏的俄罗斯主力舰队决战,最终在对马海峡击败俄主力舰队。海战胜利的日本基本上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此后在沈阳和辽阳进行了大规模的陆军交锋。这个阶段互有胜负,最终以谈判停战的方式终结了这场战争。

日俄战争的胜负手:旅顺203高地

乃木希典在陆军战术的发展上没有任何建树,完全是靠不计代价的流士兵的血和自己儿子的血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就是这种暗合武士传统的疯狂精神,在日本国内被捧为“军神”。这种对赌命式打法的推崇,也正是日本整个国家走向疯狂的开始。

明治维新奠定了日本崛起的基础,甲午和日俄两场国运之战成就了日本的列强之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东亚小国一跃成为帝国主义俱乐部的重要成员,日本从此进入了黄金时代。两次冒险的成功激发了整个民族的野心和赌性,这就为几十年后的悲剧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