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佛山南海集聚氢能企业机构超百家,加快打造新能源行业上市军团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赵晓晨 佛山报道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氢能将成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

随着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氢能即将转向大规模应用。6月28日至6月30日,国内三家氢能公司集中发布科创板招股说明书,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氢能行业逐渐由政府补贴转向以市场为主,股权投资和上市成为驱动氢能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国内的氢能产业中,佛山市南海区主攻中游燃料电池产品制造、下游加氢站建设和燃料电池产品的创新推广等方向,并持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目前,南海集聚了100多家氢能企业和机构,打造了较强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是全国氢能产业较为突出的代表地区。

7月1日,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带队调研新能源相关企业,强调要加快打造新能源产业上市板块。目前,南海新能源产业头部企业相关项目预计投资规模超40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约1000亿元。为将企业打造成氢能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进一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联合南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动氢能行业高速发展,南海即将加快打造新能源行业上市军团。

瞄准氢能中下游,抢占技术制高点

发展新能源,南海有一套独特“打法”。

作为佛山发展氢能的主阵地,南海更是超前布局氢能产业。早在2009年,南海便引进广顺新能源公司,正式开启氢能产业发展之路。

2018年,南海提出建设“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新能源产业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南海重点培育的12个新兴产业之一。在南海新引进的7个百亿项目中,属于新能源行业的项目就有三个,包括与“国家队”合作的国电投氢产业项目。

在国内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佛山南海区扮演了从上游燃料电池研发、制造到下游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汽车应用推广等多个环节“引路者”的角色,并凭借产业集聚优势带动了氢源供应的发展。

尽管南海区发展氢能产业优势明显,但其短板仍然存在。就目前阶段来说,氢源问题是制约南海乃至佛山氢能产业发展的明显短板。南海乃至佛山没有低成本的副产氢、灰氢,也没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用来生产低成本绿氢。

虽然短时间无法改变氢源不足的区域短板,但南海区具备制造产业优势。

南海瞄准了氢能产业链中高附加值部分,集中资源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等高端技术制造产业,探索氢能产业链的消费端市场和高端技术创新。南海具有良好的燃料电池企业集聚基础以及丰富的示范应用经验,能够为能源体系配套提供样板。

同时,南海乃至佛山都面临高端人才不足问题。近年来,南海希望借助引进全国各地高顶尖人才团队破题人才培养难题,并借机抢占技术制高点。

例如,南海区加大与张清杰、李骏、郭烈锦、郑津洋、程一兵等院士团队的合作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团队,持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相继创建了仙湖实验室、华南氢安全促进中心、广东省武理工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加强在氢能材料、关键部件、核心装备和应用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支撑。

布局氢能时,南海还持续完善产业链条,重点围绕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电解水制氢装置、整车等环节补链强链,以南海仙湖氢谷为主要载体,陆续引进国家电投氢能、鸿基创能、济平新能源等头部企业,推进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鸿基创能燃料电池膜电极和PEM电解水制氢膜电极产业化基地等重点项目。

历经多年积累,南海在氢能源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资源投入和创新探索。例如,南海依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参与了国家、省级氢能产业政策研究,制订发布50余项氢能领域标准规范。

加快推动新能源企业上市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南海仍然面临着全国赛道上的竞争压力。

就在上月底,长三角地区有三家氢能企业发布科创板招股说明书,分别为上海捷氢科技、上海治臻新能源和国富氢能。这三家企业分别代表了燃料电池系统/电堆、燃料电池核心部件、供氢系统等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三个重要环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约有19家上市公司首次“落子”氢能,或是正式宣布开展氢能领域项目,包括广汇能源、圣元环保、洪涛股份、鹏博士、粤水电、杭氧股份、龙源电力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企业拿到资本市场的“入场券”,南海也提出要加快打造南海新能源行业的上市板块。调研过程中,多家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把企业上市当成目标。据统计,目前落地南海区的鸿基创能科技(佛山)有限公司、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公司、广东汉合汽车有限公司、广东爱德曼氢能源装备公司等公司已有上市计划。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在新能源行业中,许多细分行业还属于蓝海市场。在突破新能源行业技术壁垒后,不少新能源企业开始寻求进入资本市场,希望借助资本力量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鸿基创能建立了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博士为核心的核心技术团队,专攻自主化高性能膜电极的规模化量产,解决了国内氢能燃料电池行业核心零部件领域的产业化技术难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鸿基创能CEO兼董事邹渝泉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新能源相关领域,政府制定的政策与企业的需求十分契合,鸿基创能已在上市推进中,希望未来能够和更多的南海企业开展合作。

“广东省内聚焦聚酰亚胺薄膜的公司只有两家,一家是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去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另一家就是我们公司。”调研企业之一、慧迈材料科技(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闵永刚教授说。

“上市有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支持企业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新的应用场景的开拓与南海当地氢能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起到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南海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