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超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12月12日那天,微博上出现四大热搜,分别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职校学生人手2到4个offer;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加入制造业;程序员离开大厂进工厂。
只看一眼这些热搜标题,就像回到1998年修订版《新华字典》举的一个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网友们吃娱乐圈的瓜,一般都奉行“女人先发小作文,女人就对”的定律,但轮到这四条事关年轻网友的就业与未来的热搜时,很多人的反应就是满脸疑惑与问号。
热搜源头是12月12日央视财经的一组报道。
在“程序员离开大厂进工厂”的报道中,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研究生谢同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生吴同学现身说法,工厂好,“减少腰椎和颈椎病的发生”。
这报道点文不对题,这哪里是离开大厂进工厂?这谢同学、吴同学两位高材生,究竟是念了非计算机有关专业而不能去大厂,还是投了大厂的简历被刷下,另谋它路?他们的工资待遇多少?这些问题,报道里一字没提。
这篇报道下的最高赞评论是:这可不是你们所认识的普通工厂。
另外一篇报道,则争议最大。
一个时长3分钟的“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的视频报道,要素丰富。
先是讲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花几百万买了一架教具飞机。然后就没了。
接着讲深圳技师学院。该校的激光教研室主任表示,每个同学手上都有2到4个录用通知书(媒体把录用通知书改叫offer,瞬间高上大了)。教务处校领导说,企业原来是提前半年向学校要人,现在是提前一年,甚至提前两年来校要人。学校还要给来招聘的企业道歉,因为学生们早就被招走了。
这报道在开头还放上一句话:普高还是职高,家长们陷入焦虑。这句话就是草蛇灰线,看完视频,那职高就业的盛况,仿佛在告诉家长们,职高就业好,别焦虑了。
很多人对这篇报道的疑惑,还是集中在企业抢人以及那2到4个offer上。
深圳技师学院在深圳,本身工作岗位就多,这一所学校就业率高,并不能代表所有职高就业率高吧?这是不是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这2到4个offer,不能只看数量,还要看offer的含金量吧。职高惯用的宣传词是毕业包分配,可是学生进了企业是做什么工作的?工作环境、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更为关键的是,薪酬待遇又如何?
这篇报道成功地回避了读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还是要替这个报道说个公道话。
职高的就业率真的高。据《中职高就业率所引发的思考》论文所讲,2007年中职平均就业率为96%,2008年、2009年都为95%。2016年就业率为96%。
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不如中职生。不过早有人捅破了泡沫。
2017年,《光明日报》写了篇评论,标题叫《别急着为中职高就业率喝彩》。我贴出文章中的三段话。
对于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社会各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有理性的声音善意提醒:为“高就业率”喝彩之余,还要注意一个现象——上岗半年后,已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存在较明显的转岗、离岗情况。
很多中职学校和用工企业,将这个情况笼统地称之为“就业后半年稳定率”,并认为人员流动的原因大致有三: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环境欠佳、职业规划发生变化。因为这种离岗转岗情况相对随机发生,基本上无法准确统计全国的情况。只是个别学校或企业估算本单位“就业半年后稳定率”在80%左右。
事实上,就业后再离岗转岗,在就业市场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但这种情况的存在提醒我们,与高就业率的数据统计相比,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在岗情况、职业发展情况,同样具有意义。而中职毕业生对于就业后的职业收入、职业环境和职业前景的个人预期,应该引起重视。
4年前,《光明日报》就提醒说要重视中职毕业生的收入,工作前景。4年后,央视财经的报道,就剩下职校学生人手2到4个offer。
放在做强做大制造业的大时代命题里,技术升级,产业换代,都需要制造业人才,倡导职业教育也是题中之义。可是站在个人角度,现阶段的职高就业,就是一言难尽,五味杂陈。
艰辛的家长们名校崇拜以及鸡娃背后,其实也是在用脚投票。就弱弱地问一句大台的记者:既然在报道中强调职高就业火爆,记者同志,你是愿意送孩子读名校,还是读职业技术院校?
*题图购买于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