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外舞者共探“海丝”文化融合之道

闽南舞蹈《挽面》。 张斌 摄

中新网福州12月9日电 (林春茵 王晓茹 钟秋香)“以舞传情,柬埔寨和中国之间搭建一个多元舞蹈文化交流的平台。”柬埔寨文化部舞蹈学院PringSokhannarith对中新网记者如是说。

持续6天的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舞蹈艺术交流周日前在福州谢幕。来自新加坡、泰国、俄罗斯、印尼舞者、学者同台展演、论道“舞学”、嘻哈尬舞,探访海丝起点城市,结下深厚情谊,共探海丝舞蹈融合交流之道。

俄罗斯、乌克兰、泰国街舞冠军与中国街舞冠军共同表演街舞斗舞。 张斌 摄

“在艺术发展中,中国所面临的现代化冲击,也同样是海丝国家的困境。”活动主办方、福建省舞蹈家协会秘书长缪丽容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中的舞蹈交流特别有助于民心相通,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翻译,有助于经验互鉴,共度难关。

“‘海丝’文化的本质在于坚守根系和文化主体性,并进行海纳百川的互鉴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海丝’舞蹈交流,有理论先行的意义。”《舞蹈》杂志执行主编张萍受访指出,当下中国舞蹈创作受西方影响,摒弃故事线情节线叙事,“那么我们需要思考,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或美学精神,如何通过所谓的现代性的、西方的形式体系进行表达。”

本届海丝国际舞蹈艺术交流周呈现出三个趋向:

更多元的“海丝”舞蹈需要展现。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舞蹈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上,柬埔寨文化部交流团舞者PringSokhannarith再度演绎古典舞《祈祷舞》,以千姿百态的手姿和千变万化的脚部动作,象征该国蛇图腾。

柬埔寨舞者演出祈祷舞。 张斌 摄

26岁的俄罗斯街舞舞者欧列此行也发现“中国的舞者充满活力和想象力”,他准备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中国,“我愿意和他们一起跳舞。”

更多的“海丝”共同元素需被探查。福建省舞协副主席、福建师大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陈雯向记者列举:福建传统梨园戏的旦色的基本手姿“螃蟹手”“姜母手”“尊佛手”,无不与敦煌飞天、佛像壁画相似,她认为这与印度、波斯的舞蹈源出一系。

泰国舞者演出四部舞。 张斌 摄

“闽南民间舞蹈与海丝沿线各国舞蹈文化的相互借鉴、互相播植与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海丝舞蹈文化现象。”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玉玲提出闽南民间舞蹈传承与海丝文化交流品牌建设的思考,包括海丝舞蹈文化使者、艺术创作扶持、人才培养计划等。

更密切的交流有待更上层楼。新华坡华族舞蹈剧场的创办人兼艺术总监林美琴说,当下尽管受西方文化及西方现代舞的冲击,新加坡华人华侨仍举行华族文化节、华人佳节庆典、华族舞蹈进校园、建立华族艺术基金等系列活动,以维系华族舞蹈在新加坡的脉脉相承。

印度舞者与中国舞者演出《贝玛莲》舞剧片段。 张斌 摄

“新华坡华校学生自50年代对中国舞蹈艺术萌生热爱,至今已有70年,也见证了中国文化输出的历程,而今天,华族舞蹈正在重振复兴。”林美琴说,她亦通过连年举办社区舞蹈嘉年华和华族舞蹈双周、回祖籍国中国参访等活动,投身其间。

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泰国罗勇郑信中学17岁小舞者荣秀告诉记者,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为泰国带来了更多旅游人群和商贸人士,随之也掀起了“汉语热”,她的家乡泰国罗勇府定位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基地”,她深信自己的舞蹈和汉语专长赢得更多就业机会。

“当下中国和海丝国家地区进入非常活跃的双向互动、相互影响和借鉴的海丝文化交流,这给舞蹈创作也带来多元广袤的创作题材和空间。”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赖正维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