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锐参考|这面“照妖镜”让世界多地蒙羞,却为何在中国这个城市失效?

参考消息网9月8日报道(文/丁杨 芮思客)你知道小锐今天列出的“照妖镜”指的是什么吗?

没错,是“共享单车之乱象”!

早前,共享单车开启“留洋”之旅,但它在新加坡、曼彻斯特等地,却经历了这番“遭遇”——

在新加坡,共享单车被破坏。

共享单车在英国曼彻斯特被丢弃、破坏。

即使在中国国内,共享单车的未来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因为无序停放等问题,昨天(7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暂停在北京市新增投放共享单车。至此,四个一线城市在内的12个国内城市1个多月来先后宣布暂停了共享单车的新增投放。

8月23日航拍的上海市静安区违停非机动车整治清理临时集中停放点。(新华社)

然而,就在很多人开始提出“共享单车或已沦为‘城市毒瘤’”的设问时,有一个中国城市的情形却恰恰相反,她的名字就是:成都。

今年3月,成都公布实施《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成为国内首个以政府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发展的城市。

9月2日,成都宣布启动建设“天府绿道系统”,旨在打造全球最长的自行车道。此举同时也被视为,政府与共享单车企业良性互动的又一范例。

“单车破坏投诉率最低”的城市,即将建成全球最长自行车道

“成都将建全球最大绿道”的消息,连日来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英国《泰晤士报》5日援引中建西南院景观院副院长张静的话评价道:“这些绿道不仅是自行车道,它们反映了我们对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其中包含着我们修复生态体系的雄心。”

成都的熊猫绿道

在2日的“天府绿道”启动仪式上,专家们介绍说,绿道其实是一个城市慢行系统,该系统实行人车分离的设计,将串联主要景点与重要设施,途径水网、浅丘和林地,希望给市民带来流畅的观赏体验。

当天公布的成都“绿道”规划是:到2020年完成其绿道(博科城绿道,天府绿道,熊猫绿道)的“两环一轴”,2025年初完成城市主要绿道系统,2040年完成全市绿道系统网络。

资料图:成都绕城生态区天府绿道俯瞰图

英国另一媒体、《每日电讯报》用这样一句话点明了成都“天府绿道”的精髓:文章称,绿道将河流、湖泊和湿地扩大并联系在一起形成生态系统,帮助治理环境。也就是说,成都的目标是建成一座联通、流动的城市公园。

一方面,“绿道”的蓝图令人憧憬;另一方面,伴随“绿道”建设而受到政府鼓励的绿色出行方式,也引来了外媒的称赞。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注意到,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作为全国汽车保有量第二的城市,“成都正在努力让人们实现步行15分钟到达任何地方”。

《商业内幕》网站报道截图

这背后,也是绿色出行文化在这座西部城市的深入人心。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援引摩拜单车CEO王晓峰的采访说,在成都,摩拜单车运载量已经超过了地铁,每日出行400万人次。

虽然共享单车眼下因无序投放问题在中国多个城市饱受诟病,但数字显示,成都现在拥有123万辆共享单车,骑行指数已跃居全国第一,成为各共享单车品牌发展最好的城市。与此同时,它还被评为“单车破坏投诉率最低”的城市。

“成都模式”:关键在于包容创新的城市性格

业内把共享单车在成都的发展现象,统称为“成都模式”。

新华社发文点赞“成都模式”时如是总结:成都提出“政府搭台、企业担责、社会共治”的创新理念,首创“3+7+N”会商制度(即成都市交委、交管局、城管委3部门,联合五城区及高新区、天府新区共7个区以及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参加的会商制度),从而及时解决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不过,在一些学者眼中,“成都模式”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包容创新的城市性格。

成都夜景:成都正在成为一个时尚化的城市。

“你喜欢在成都的生活吗?”“成都生活最舒适的地方是哪儿?”

在Quora问答网站上,光是以“成都”、“生活”为关键词的提问不下十个。

Quora问答网站上的提问截图

查理·摩斯利是一位在成都生活多年的美国人。

回答“四川成都生活最好的方面是什么”时,摩斯利用他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

“成都是一个飞速发展,充满活力的城市。尤其近几年来变得越来越现代和国际化。但同时,这座城市也努力保留了其传统文化,这里有中国最好的美食,生活节奏也比中国其他大城市更缓慢而放松,这是一个生活化的城市。”

另一位网友菲利浦·亚拉赫则列举了成都的如下优点:“美食(如果你喜欢吃辣的话);很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地铁、快速公交);很多价廉物美的酒店,尤其对于外国旅行者而言;还有,冬天几乎不会下雪……”

而在来自美国加州的网友罗伯特看来,成都最吸引他的还是这里的文化和城市管理。

“成都方言简直太可爱了;成都是一座为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感到骄傲的城市;这里的公共卫生维持得惊人的好;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成都并不是很西方化。”

杜甫1200多年前的描述,今天成都市民已享受其中

“有容乃大”,下面这组在“Quora”上流传的照片,更是生动诠释了:传统和现代、人文与自然,成都的“巴适”就藏在街头巷尾。

成都的春熙路(上)与合江亭

不光是外国网友对成都愈发心神向往,成都的市民们也在切身体会着“绿色发展”带给生活的真实变化。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成都天空出现“惊艳蓝”。曾经,杜甫的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传诵千年,意即透过窗户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如今,不只西岭雪山,距离成都190多公里的巴郎山也能被市民们尽收眼底了。

成都雨后天空出现“惊艳蓝”。

据网友@锦城夜雨统计,今年4月以来,成都看到雪山的次数已有七八次,“比往年多了”。

在如今正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中国,成都选择将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并重。

事实上,“绿道”的概念也源自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如纽约,上世纪50年代正逢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量的双重爆炸式发展中,而公共空间需求则成为城市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于是后来就产生了中央公园这样开放、友好而绿色的世界性地标。

2016年11月4日,渐入深秋,人们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湖中泛舟。(新华社)

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一位成都“绿道”设计师的话解释“绿道”的深层用意:希望在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取得工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不仅旨在让1400多万成都人民和数百只大熊猫过上更安逸的生活,还在于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从上游重塑产业结构。

“(建设‘绿道’的同时,)如此大规模建设湿地是非同寻常的,尤其是当许多其他城市为了眼前发展无节制围湖造地时。”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赞道,对于正在被各种空气污染问题困扰的中国城市而言,成都提供的也许是一个完全可以借鉴的样本。

(编辑/杜薇 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