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评为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凭借其发达的经济,获得过多项殊荣。这样一个只有719.1平方公里的小国家,突破重围,成为世界知名的富裕国家,离不开他们的开国国父——李光耀。
在二战前,新加坡只是一个海峡殖民地,在马来西亚联邦建成后,它是其中一个邦。随着内部族权矛盾的日益显现,联邦的掌权者为了解决马来人与华人的人数不相上下的问题,把新加坡退出他们的组织,以此来增强马来人人口的优势,方便掌控大权。
新加坡就这样被迫独立了,但幸运的是它的领导人李光耀非常优秀出色,硬是带领这个国家拼杀出一条“血路”,从一个缺乏生机的城市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富庶的金融中心。兴许有的人还不知道,李光耀是汉族客家人,祖籍是广东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他的曾祖父在1862年便移民到这里,祖父李云龙一直对李光耀进行英氏教育,这也为他日后作为领导人所做出的一些举措埋下伏笔。
也就是说,新加坡的国父是华人,不仅如此,新加坡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都是华人。1965年,新加坡刚独立没几日,中华商会的两位华人代表康振福和郭佩弦曾找到李光耀,想要说服他把华语定为国语和官方语。“你们一定是疯了,我绝对要和你们对抗”。这是当时李光耀给出的回答。
李光耀之所以能在各大国之间纵横自如,左右逢源,定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方略,对于语言这样的大事,他一定会坚持己见。除了华人,新加坡还有马来族、印度裔、亚欧裔等公民,因此出于种种考虑,李光耀将英语定为母语,并且把各族群自己的语言定为第二母语去学习,这一点是因为首先,若不制定政策,任由市场和人们选择,那么这些母语的最终归宿就是消亡,其次,方便各族群的人以后谋生。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他对于英语的这一决策。
英语的优势李光耀的著作《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令世人看到了这位领袖在政治方面的过人天赋,还有另一本《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被他称为“这是我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李光耀的治国方式虽被称为“铁腕治新的权威手段”,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新加坡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他的功劳。
李光耀推行双语政策,其过程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挣扎经历,因而把它记载下来。一个多语种多民族国家,怎样能做到民众满意,且利益最大化,着实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写到,“我知道让华社失望对我的政治前途非常不利,也给了反对者以把柄,但是我不得不采取这个政策”。对于英语,李光耀有他自己的看法,新加坡若要使用华语,还要考虑到其他种族,短时间内他们一定还不能够熟练掌握中文,这会给很多事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而英语具有中立性,其他的种族都可以接受,即便这是非我族的语言。新加坡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留下来的是英语,而国小民寡的新加坡被独立出来以后,想要快速融入世界,也必定要使用英语。
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最有效的交流工具,对于这样一个新起之秀,使用英语可能带来更多尖端的技术,更多商机,更好的教育,进而才能确保这个小国的安全和繁荣。
华语的敏感多个民族,多种语言,李光耀不仅要处理与国际的结合,还要处理内部的协调。有些民族虽然身处新加坡,但并不代表他们自己的国家就会弃之不顾,他们仍然会关注这边的动态,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便会给新加坡引起麻烦。
如果将汉语或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的母语作为国语,该种族以外的国家可能会对此不满,甚至会像斯里兰卡一样走上恐怖分子的道路,这样的代价对于一个新生国家是承受不起的。
李光耀不选择华语,但并不代表他不喜欢或者不去学习华语。他的家庭讲英语和马来语,接受的也是英式教育,但走上政治道路之后,他意识到了华语的重要性,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李光耀至今仍然每周六去上一次华语课。
他的老师是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的理事长周海清等人,他同我们学习英语一样,我们会以看英语电影、文章、听英文歌等方式,李光耀喜欢看中文报纸,遇到生字会查字典、标注音标,我们用生词本来进行重复记忆,他也一样,这一点倒是显得十分接地气。
李光耀的目光是十分国际化的,新加坡就是新加坡,不是华人的,也不是印度人或马来人的,新加坡有自己的定位,各民族之间需要平衡,而且要尽可能的杜绝任何形式的沙文主义。总的来看,李光耀在这一方面着实考虑的比较到位。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之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一首歌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我们向来以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为方向发展,李光耀也必定要考虑到内部的团结。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近几年着实掀起一股“汉语热”,央视也曾举办过对外国友人的汉字汉语节目,汉字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精华,三千多所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汉语早已闻名世界舞台,美国金融大鳄罗杰斯曾说:“我这辈子最好的投资,就是让女儿学中文。”汉字不仅是一撇一捺的艺术,更是中华精神的凝聚与彰显!
文/风吟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