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专访“草根作家”马及时:他的作品为何能入选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

“须臾,一个头方耳大、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这篇入选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教材的散文《王几何》,以生动、真实、活泼、幽默、有趣的鲜明特点,带给了孩子们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和审美。就在近日,这篇文章又被收录到由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编辑出版的新加坡国家《语文》教材中。那么,《王几何》的创作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想通过其传达怎样的精神内核?而作者本人又有哪些传奇经历?带着这些疑问,《读者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被誉为“成都草根作家”的马及时。

▲作家马及时

◆《王几何》传递的精神内核

2021年新年刚至,新加坡传来喜讯,成都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主席马及时散文《王几何》入选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这是四川文艺创作的新成果,也是巴蜀文明,天府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收获。

对于马及时,或许有很多人都觉得不熟悉,但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的他,却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最后一片树叶》《金蝉唱晚》《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割肉》《童年旧事》《美女滥市》《彩色的篱笆》等,尤其是散文《王几何》,生动有趣,描写传神,一位风趣幽默的数学几何老师跃然纸上,也由此影响了一代00后青少年学生。除此之外,马及时还主编《都江堰与西蜀文明书系》《古城遗韵》等二十余部。用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国平的话来说,“虽然马及时如今已广有影响,但其作品的文本价值目前仍然被严重低估”。

肩挎一个小黄书包,戴一幅黑边框眼镜,一张笑容可掬的脸庞,这是马及时鲜明的外在特征。而他一开口说话,言语诙谐幽默引来笑声一片。在接受《读者报》记者采访时,今年75岁的马及时一直面带笑容,当谈到自己时又是一脸羞涩。

由于《王几何》一文的影响,马及时更出名了,这期间,很多学校邀请他去讲《王几何》。性格内向而不善言辞的马及时害怕了,硬拉上比他外向的“发小”何民。除了是成都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外,何民还有一个身份——《王几何》中的真实人物王玉琳老师的外甥。以“王几何”作为创作主角,马及时有自己的考虑:“‘王几何’名叫王玉琳,成都原灌县中学(现都江堰中学)的老教师,是我父亲马仁海(也是原灌县中学的老教师)的‘发小’。‘王几何’反手画圆画三角形是真实的。我想,他反手画圆画三角形并不是要同学们学他反手画圆画得如何好,而是要向同学们阐明一个简单朴素的真理:持之以恒地面对艰难的学习,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这,也正是马及时想通过文章《王几何》传递给所有读者的精神内核。

▲作家马及时

◆儿童文学的创作初心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是“马及时写《王几何》只用了两个小时”,对此,马及时回应说:“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没有错;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修改了至少10遍。稿子总是不满意。因为‘王几何’太熟悉了,不仅仅因为我们两家是世交,他是我父亲最好的朋友,更因为原灌县中学的同学总是将王老师上课的风格作为津津乐道的话题,王老师教书育人的独特风格和敬业精神,早已鲜活在我的脑海中了。”

不过,最终促使马及时创作《王几何》的却是自己父亲的去世。“父亲去世时,全家忧伤地在殡仪馆等候,王老师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就在这最失望的时候,一辆车冲进殡仪馆在我们面前紧急刹车,车上下来的是王老师的孙子,他紧握住我的手说:‘对不起,马叔,我来迟了,爷爷的脚摔断了,他又怕告别老友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忧伤,所以他要我马上过来。’说完,他掏出一个用旧纸包了几层的小包递给我,那里面装着王老师的心意。‘爷爷要我帮他烧炷香!’王老师的孙儿含着泪说。当时,真是有太多说不出来的感动。第二天晚上,再也无法平静的我,很快在灯光下完成了《王几何》的初稿。”

在《王几何》这篇短短的文字中,既有生动的人物和场景描写,又有幽默有趣的对话,还有深刻而有冲击力的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引领,而最让人佩服的是,这一切,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写出来的,这不仅符合文学的要求和特点,更非常符合青少年的阅读特征。而在那本专写童年趣事的散文集《童年旧事》种,马及时更是将他机智、风趣、幽默的语言发挥到了极致,不仅孩子们爱读,成年人也喜欢,特别是都江堰当地的人,读到都江堰那些陈年旧事,一个个眉飞色舞,精彩处,纷纷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的确,幽默是马及时一贯的语言风格,而造就这一特点的是他童年的经历。“也许,幽默与我的性格有关,我太内向了,我们那个时代的童年太苦了,如果我的笔再不能给现在背着大书包辛苦学习的孩子、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欢笑,那么,我宁愿停下笔来不再写作。”马及时还强调,“我始终认为,幽默感是世界上所有优秀民族共有的特点,没有幽默感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

马及时之所以创作儿童文学,孜孜不倦地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因为童年是最值得回忆和珍惜的,离我们的生活最近。我从成年写作回归到儿童写作,是要提醒我们这些成年人,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切莫在生活里将我们的爱和童心轻易忘记”。

▲作家马及时在学校为学生讲课

◆永葆童心的秘诀

或许有人认为,能写出如此多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作品,马及时多半还很年轻。马及时的好友王国平在接受《读者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两人相识以来的逸闻趣事:“马及时确实很年轻,除了他的年龄大点之外。他的笑容很年轻,他的语言年轻,他的心态很年轻,甚至连他的动作都很年轻。奇怪的是,经过75年的岁月侵蚀,马及时的那张脸还是那么年轻,好像岁月的风霜只是与他的脸对面撞过。有一次,我和他一起打出租车,那位年近四十的的姐把马及时‘逮到’看了又看,然后冒了一句:‘你是马及时?!’此时,紧张得满脸通红的马及时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说:‘你咋认识我的呢?’的姐说:‘好多年前看到《割肉》那本书上有你的一幅画像,这么多年,你就没有变过,我一眼就把你认出来了。’”

如何永葆童心呢?马及时胞弟马学锋给我们揭开了谜底:“我们家共有7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大,小时候虽然家里穷,可却充满了欢声笑语,美好的童年给了二哥(马及时)创作灵感,他的文学创作里常有我们兄弟姐妹的影子。”

20世纪60年代,马及时在少年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不过,最初的创作是以日记的形式呈现。日积月累,日记本多达十几本。看过的人都说好。令人遗憾的是,在多方传阅中,这些日记本跟着岁月的流逝一起遗失了。而留下来的,是不变的创作初心和不竭的创作源泉。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马及时手中的笔依然年轻。他的笔下流淌的依然是金黄的麦浪、童年的梦想、清脆的歌声、幽蓝的月亮,滴落的露珠和高飞的鸟儿……于是便有了那些脍炙人口的《篱笆上的月亮》《林中雨》《麦熟季节》《萤火虫》《胖男孩和露珠儿》《童年的小巷》等等。而从他那些收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成名作》《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作品选》《中国儿童文学新经典》《中国儿童文学精品文丛》《中国最佳儿童散文和诗歌》《中国新文学大系·儿童文学卷》《2006中国年度儿童文学》等大量的作品中,我们便可以窥见他那些金子般闪烁的童年光芒。直至现在,年过七旬的马及时,依然在他喜爱的那片儿童文学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

当谈及自己所取得成绩时,马及时严肃地说道:“一个人的荣誉就像他留在身后的脚印,哪怕他那一脚踩得再深,最终也会被岁月的风尘湮没。”(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佳作欣赏 | 马及时:《王几何》


从小学跨进初中校园,一切都是新鲜的,特别是几何那门全新的功课。所以,我们初一上第一节几何课时,大家都睁圆了眼睛,认真而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几何老师会是怎样一个人呢?

铃声一响,全班42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须臾,一个头方耳大、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

胖人能走这么快?全班同学大吃一惊,教室里更安静了,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

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矮胖老师足足又哑笑了两分钟。

太神奇了,他该不是聋哑学校的老师吧?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矮胖老师依然不说一句话,但却渐渐收起了笑容,用黑板刷轻轻敲击着讲台上的课桌,待全班同学安静下来,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那生动地站在黑板上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又标准,又好看,于是全班同学都呆呆地想:用圆规和三角板画,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待全班42双黑眼睛,惊讶得每一双都放大半公分后,他突然转过身去,面向黑板,挥手写下了排球大的三个字:王玉琳。

“这就是我的大名!”他说,声音出奇地洪亮。

全班男女同学被他那金属般的声音镇住了,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

“上几届的同学,承蒙他们的特别关爱,私下里给本老师取了个绰号——”矮胖老师缓缓转过身去,挥手在黑板上优雅地又写了三个大字:王几何。

真是太幽默了,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

王老师却毫不理会满教室的笑声,继续用他那金属般的声音说:“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老师在黑板上公布自己的绰号,并且希望大家以绰号相称,在那些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么?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精神,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于是全班同学兴趣高涨,一个个洗耳恭听,这矮胖幽默的绰号叫“王几何”的老师到底还要说些什么有趣的话。

矮胖老师继续用黑板刷轻敲课桌,以镇压教室里的嘈杂声。“上几届有的同学说:王老师你画的那圆圈有啥了不起?我们也会画!”

胖得像弥勒佛一般的王老师,站在讲台上眉开眼笑:“现在,我就请同学们一个个上台来,用不着反手,只是正面徒手画圆和三角形……”

简直要让人笑破了肚子,几何课竟变成了图画课!

如此喜剧的事大家岂肯放过?转眼间,只见男女同学轮番走上讲台。

可是,大家哪里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圆和画三角形?笑得双手发抖的同学们,一个个变得笨手笨脚,画的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

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忘乎其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几何老师在同学们快乐得泪流满面的大笑中结束了第一堂课。

王老师下课前的结束语是:“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我教了20多年中学几何,是一个一辈子热爱几何教学的教书匠,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奇怪的是,王老师说这番话时,竟第一次严肃得面无一丝笑容,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

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

这堂课的喜剧效果让42个中学生一辈子铭记在心,让42个少年永远记住他们的中学时代:有一位业务水平极高、人人都盼望他上课的幽默风趣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做王玉琳,绰号叫做王几何。

王玉琳是父亲马仁海的毛根儿朋友。(注: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