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文化之源涵养创新沃土!光明这样让艺术之光照进科学之城

来源:光明融媒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的文化步履与征程有着特殊性,可谓独树一帜。

光明区风景/资料图

光明承载了独特的使命,经历了农场和功能区两段特殊的时期,融合交织了独特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农场文化、侨民文化、知青文化等脉络,留下了特殊的人文印记。特别是1958年建立国营农场以来,一批批拓荒者们普通却不平凡,视困难与艰苦如过眼云烟,将荒郊野岭建成享誉盛名的国营农场,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时代壮歌。如果时间轴拉长,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历史底蕴深厚。

光明农场旧貌

新区成立后,光明从之前单一的发展方向,向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面谋划布局,在政府的大手笔描绘下,在文化建设方面“开疆拓土”,文化事业迅速迎来发展的春天。

东风徐来,珠江水暖。在光明农场成立甲子之年,光明升格为行政区,正式进入“光明时代”,作为深圳北部一颗耀眼明珠,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目标定位,成为新起点上深圳改革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岁的光明,由此有了穿透3000年的历史厚度与文化血统。

文化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立足根基,同样也是一座城市的内在灵魂。从特区边缘走到舞台中央,光明区因使命而生,迎来历史赋予的“高光时刻”;从国营农场蝶变为科学新城,光明区因创新而强,奋力扮演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从深圳的“西伯利亚”到城市会客厅,光明更是彰显文化魅力,于深圳“文化强市”战略的总体部署下,在传承了深圳特区创新、开放、包容、平等、科学、务实等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拓展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持续用人文温度呵护大国重器,用艺术之光普照科学之城。

向光

以多元平台绽放光明人文之美

新生的光明深知,惟有提纲挈领,方能有的放矢。惟有机制“搭台”,方能文化“唱戏”。行政区成立以来,光明区委区政府坚持高位谋划、大处着眼,按照“科技韵、绿色风、国际范”的标准,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打造深圳北部文化高地,服务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资料图

搭建宣讲舞台,谋篇顶层设计。

将理论学习宣讲作为提升光明党政领导干部人文政治素养的有力武器,加大对党员干部注册、学习“学习强国”的推介力度,积极将优秀文稿、作品推选到“学习强国”平台。

在全区范围推出“光明文明大讲堂”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品牌宣讲活动,积极邀请市委党校、市委宣讲团专家前来授课,为光明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发展“把脉问诊”。

在全市率先创设掌上理论学习平台“理响光明”,发起党史知识竞赛活动,累计超6万人次参与。

从各行各业精选出宣讲人才,建立起区委讲师团、区党风廉政宣讲团、区普法联盟、区劳模宣讲团、区“文明蒲公英”宣讲团及街道银龄宣讲团、党史党课讲师团等7支宣讲队伍,让理论联系实际,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做强“报台网微端”,全矩阵遍地开花。

以多元媒介宣传光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之势。2019年9月,在全市首批揭牌区级融媒体中心,集合光明电视台、“光明融媒”APP、光明融媒视频号、深圳光明抖音号、楼宇电视平台,加大光明文化文艺活动的传播,营造文化文艺活动蓬勃开展的浓厚氛围。重点做强“深圳光明”微信公众号,将其打造成光明“第一新闻发布厅”;建成了新闻发布厅,及时主动发声。

目前,已经与所有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开通南方+等主流媒体“光明频道”16个,统筹19个新媒体平台资源,形成内容为王、移动优先的全媒体宣传矩阵。

“光明区成立一周年”H5和系列长图荣获“广东政务新媒体精品案例”,“光明发布”新浪微博获评人民日报和新浪共同颁发的2019年度“基层优秀政务微博”。

区融媒体中心作品《幸福光明守护者》获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原创短视频二等奖,作品《并肩前行》获得第26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暨第13届深圳青年影像节影像奖,区融媒体中心获评2020深圳年度基层工作创新单位,《早安光明》栏目获评2020深圳年度融媒体优秀传播范例。

揭牌全市首个融媒体中心“扫黄打非”工作站,发挥融媒体中心品牌和宣传优势,瞄准互联网主阵地主战场,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为光明区高质量高颜值发展,以及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光

以宏大格局开启文化事业新气象

从完善基础设施转向与世争锋豪气打造光明特色的文化地标,从注重普惠性基层群众性活动转变到放眼长远,积极引进、承办系列国际高端文化体育赛事,从科技、文化独立发展到前瞻布局,推动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光明在这份“时代答卷”中,正在奋力书写着深圳北部文化高地建设的崭新华章,全力提升着城市整体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制定文化事业政策保驾护航。

近年来,光明区聚焦文体事业发展和文化文艺繁荣,先后制定《光明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光明区支持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光明区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光明区非国有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扶持办法》等系列制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制度化发展,并积极推进文化管理机制改革,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相继出台了《光明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光明区文艺创作扶持奖励办法》,为文化文艺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光明区本土文化艺人创作情景音舞诗画《答卷》,献礼建党100周年/资料图

挖掘培育本土优秀文化人才慧眼识珠。

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光明区坚持将文化文艺人才培育、挖掘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2015年以来,成立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积极培育发展本土优秀文艺人才,现已培育作家、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等6家文艺协会、561名会员,成立了区文联,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更加规范专业。

各协会自觉服务大局,创作出一批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精品,在主题宣传、繁荣创作、品牌打造、文艺惠民、人才培育、自身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家协会在《中国作家》等国内一线期刊上发表优秀作品300多篇,出版著作20余部。音乐家协会担纲明月合唱团主力军,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成人女声组A类合唱团荣誉。舞蹈家协会推出大型原创音乐剧《深圳最北是光明》、作品《旅途》获得广东省第五届岭南舞蹈大赛创作银奖。美术家协会在深圳市第十六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比赛中获得金奖,作品连续两届入选全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书法家协会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展、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行书展等一系列国家级赛事,获得广东省南雅书法最高奖等近120个奖项。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要关头,各协会会员心系“疫线”,创作出300多件具有浓浓家国情怀的“战疫”主题文艺作品,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文艺界的力量。

完善文体设施布局勾勒蓝图远景。

因地制宜科学发展青少年足球,累计建成足球场66块,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建成各年龄段业余足球队100余支,获评国家体育总局“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高标准建成“四馆合一”的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填补了光明区大型文化综合体空白,积极承办话剧、音乐会、作品展等各类演出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光明区开启高端文化设施建设的起点和缩影。

借鉴深圳市的做法,推出光明十大文体设施,计划“十四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引进全国首个纯西方美术馆,项目及藏品价值受到业界权威专家的高度肯定。

从衣食住行到精神家园,一个日渐丰盈的光明正在焕发新活力。

推进“书香光明”建设,建立“1个总馆+6个分馆+22个社区服务点+5个企业合作馆+71个书香亭”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成“1个区总馆+1个直属分馆+6个街道分馆+31社区服务点”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推动6个街道、31个社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基层文体设施全覆盖。

加速打造“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十五分钟阅读服务圈”,推动形成“区—街道—社区—文化点”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基础网络。

目前,正在按照以科学公园为核心、以茅洲河两岸为文化休闲带、以一街道一文体中心分片布局的规划思路打造“一核·一带·一片”光明文化地标,让光明人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

追光

以高端赛事与群众活动锻铸文化高地

坚定“在光明 看世界”的文化担当,光明在文化视野上更乐意由内及外、由上到下开拓“朋友圈”,全面激发文化新繁荣,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为“高质量高颜值”发展再添重要引擎。

深圳光明小镇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资料图

重大项目落户光明掷地有声。

围绕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战略定位,积极打造与高端城市品位内涵相互匹配的重大文化活动赛事,不断提升城市品牌文化影响力。

2019年,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成为国际重要的短片节之一,永久落户光明,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全球视野、多元参与、融通国际的文化新品牌,每年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参赛作品逐年攀升,项目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

顺利举办2019深圳光明小镇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顺利举办,单个直播平台点击率突破138万人次。ITF国际元老网球巡回赛升级为一级赛事,是国际网联亚洲唯一一站黄金一级赛事,也是国内最高级别的ITF元老网球赛事。

举办光明首个国际象棋高级别赛事——“光明科学城杯”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线上明星赛,吸引大批喜爱智力运动的群众的关注,近11万人次观看比赛直播。承办“一带一路”2021深圳象棋国际邀请赛,作为“深圳棋茶文化消费节”重要赛事,以及光明区首个象棋国际顶级赛事,邀请了一批国内专业棋手及意大利、俄罗斯、白俄罗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棋手参赛。

各项活动参与、关注人数总体上涨,光明在国际赛事活动中逐渐打响名气。

推出系列红色文艺精品为党旗添彩。

光明区坚持以红色精品力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举办大型交响音乐会《英雄颂》演出、“百年梦想 百年赞歌”大型多媒体音乐会、情景音舞诗画《答卷》文艺演出、“我们的美好生活”书画摄影作品展等文艺项目,积极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浓厚主题氛围。

创作了光明版《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原创文艺作品40余个,其中原创歌曲《光明之约》被中国唱片出版的《中国少年之声》专辑收录,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先后在“学习强国”、中国青少年音乐网等多个平台播出。

聚焦光明百年人文历史,在宝安日报推出60个整版的《蝶变光明》新闻特辑,策划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早安· 光明——百名青年讲百年党史”《百年党史·光明足迹》等系列党史教育特色图文栏目10余个,全方位调动市民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热情。

聚焦特色虹桥,组织全区多个单位1.7万人参与“漫步虹桥 心向光明”体验式学党史活动。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围绕重要主题创新开展文艺活动,积极举办“光明杯”全国手机摄影展、“祖国颂”专场音乐会、“光明梦想秀”群众(少儿)才艺大赛、光明大讲堂等活动,举办深圳市十佳群众粤剧粤曲唱家评选暨光明区粤剧艺术周、“走进身边的非遗”深圳市非遗周光明区分会场活动、“万家灯火闹元宵”文化民俗庙会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重新认知。

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光明区分会场活动

疫情期间,积极响应留深过年倡议,举办迎新春书画摄影展,展出原创作品91幅,丰富留深过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书法家协会到科学城建筑工地、红木小镇等开展义写春联活动,为市民群众送上近千副春联;开展“公益电影进基层”活动,播放电影500余场,惠及群众近10万人次。

2021年首次举办帐篷阅读马拉松、“书菜生活”阅读活动,1000余组家庭、近3000名市民参与,通过家长陪伴孩子阅读,营造“书香光明”浓厚氛围。

积极与全国各文艺名家联动开展“高层次艺术培训讲座”活动,邀请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彭双龙到光明授课交流,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创作能力;发挥文艺人才的专业优势,组织“文艺家下基层”“文学鉴赏与创作”等各门类文艺活动18场,不断活跃基层文化生活。

孕育城市文明春风化雨。

紧紧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部署和要求,建立“十大机制”,积极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及市民文明素养提升专项行动,做到天天有巡查、时时有整治、周周有复查、月月有通报。

通过“光明公共文明‘随手拍’”渠道,曝光现场一线环境卫生、公共秩序、创文宣传的问题,实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整改、整改情况第一时间图文上传,打造创文“民生热线”平台。

创新推出“文明蒲公英”等宣讲团队,在《宝安日报》开设专题专栏,加大对光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

2021年,光明区西沥海关获评市文明单位,李松蓢学校获评市文明校园,玉塘街道郑琼君获评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区实验学校教师黄健、光明中学退休教师刘立人获评市文明市民(道德模范),马田街道薯田埔社区唐金花、欧新华家庭获评市文明家庭,区委宣传部、公明街道等11个先进集体经复查确认保留和继承荣誉称号。

打造了全省首家建筑工地党群服务中心——筑梦红色家园,为建筑工人营造了休闲娱乐、学习培训、社交联谊的自主空间和提供员工关怀、党群服务、文化活动的温馨家园,体现了共享共治的理念。

筑梦红色家园一角

逐梦

以文化土壤为植根

让人文与科技交相辉映

当前,光明科学城的建设浪潮激情澎湃。光明深知,伟大的科技创新,需要文化与艺术的滋养。科技可以反哺人文,人文也滋养科技。人文的“柔”与科创的“硬”,需要水乳交融。而有了这样的思想高度,也让光明“魅力之境”的未来规划,更有韧性与张力。

按照《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依托“山水田林湖”的生态优势,未来科学城将是一个梦幻般的都市与田园交相辉映的城市新中心。“茅洲河里鱼翔浅底,山湖绿道玉带缠腰,光明小镇繁花似锦,科学城里群贤毕至。”光明逐梦未来的真诚期许与实践,将日渐变为现实。

光明科学城展示中心前的新陂头河

激活文化动能赋予科技温度。

科技的创造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源于艺术的启蒙。自2019年文博会主会场“首秀”以来,连续参与文博会,打造主会场光明展区+分会场——时间谷文化创意港+配套文化活动的参展格局,包括“奥运战车光明智造”“中国时间扬帆出海”等人文科技元素的融合,打出光明文化品牌。

艺术光明持续蝶变升级。

整合各类资源,用好光明现有文化地标资源和文化团体组织,打造“光明艺术季”,助力“艺术之光照进科学之城”。

继续加大与国家级、省级、市级艺术团体及协会的合作,引进高端文化艺术品牌,大力推进“光鸣计划”,打造城市文化休闲会客厅。

正在大力打造和引进高端体育赛事,充分发挥“名人体育”与“体育名人”品牌效应,努力打造足球之区、羽毛球之区和户外运动之区体育名片,擦亮光明高端特色体育项目招牌。

筑巢引凤成就“人才之城”。

光明打造创新创业乐土,依托区位优势和光明科学城优势,一大批人才集聚光明,投入到光明跨越式大发展的建设中。

截至今年上半年,光明区累计引进、培养各领域高层次人才857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1人,广东省高层次人才15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710人,区级成长型人才91人,共有院士10名。

光明科学城展示中心

独辟蹊径提档旅游市场,新晋网红景点渐入佳境。

营建文化氛围需要“粉丝”效应。光明用好原有农场、小镇等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融入科技元素,提升旅游影响力,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批网红打卡地,吸引八方来客。

5600亩的光明小镇,4公里的虹桥公园“飘带”,浮桥、探桥、悬桥三座特色景观桥,6.8公里的茅洲河碧道,26.8公里的马拉松山湖绿道,全区260个公园……光明按照“一心五片四廊”的公园空间布局,做好山水文章,“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画卷徐徐展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放眼当下

光明湖上日出日落

茅洲河水奔流不息

只要心怀远方,就一定能洞见光明

可以预见

在“双区”奔涌的大道上

手握“大国重器”的光明

将持续提交时代答卷

绽放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