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20年奶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摘 要:本文总结了2020年国内外奶业生产与贸易现状及特点,并从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料、疾病控制、环境控制、乳品安全与加工等方面对2020年奶牛产业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2020年奶业生产与贸易情况

1.1 国际方面

根据FAO预测,2020年全球乳品贸易量按照原料奶计算将达到7 800万t,较2019年增长1.5%。分品种来看:①全脂奶粉出口总量预计增长0.5%达到260万t。进口增长的主要是阿尔及利亚、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进口则有所下降。新西兰全脂奶粉出口预测减少3%,至150万t。同时,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出口有所增长。②脱脂奶粉出口不到250万t,同比减少约3%,也是连续第2年下降。进口量下降最多的是菲律宾、中国、俄罗斯和墨西哥等。但是,在总出口量下降的情况下,美国、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的出口量仍实现了增长。③奶酪出口预计增长3%,达到270万t,实现连续5年增长。中国、俄罗斯与韩国是奶酪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出口增长主要来自欧盟、白俄罗斯和美国,新西兰和伊朗的出口有所下降。④2020年黄油出口约97万t,同比增长0.5%,与前2年平均6%的增速相比,有明显下降。黄油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中国,其次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和美国。出口增长的主要供给来自欧盟,其次是阿根廷和白俄罗斯。

1.2 国内方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11月份,全国乳制品产量2 355.81万t(统计年销售额2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生产数据),同比增长2.08%。其中,1—11月份液态奶总产量同比增长2.16%;1—11月份干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0.93%,奶粉产量同比减少了3.99%。乳制品消费以液态奶为主、奶粉为辅,黄油、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量仍较少。生鲜乳价格平均水平处于历史高位,波动幅度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初生鲜乳价格快速下跌,由1月份的3.84元/kg降至5月份的3.57元/kg,之后止跌转涨,至12月份升至4.15元/kg,逼近历史最高水平。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年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328.12万t,同比增加10.4%,进口额117.06亿美元,同比增加5.2%,折合生鲜乳1 875万t,同比增加8.3%(干制品按1:8,液态奶按1:1折算)。其中,干乳品220.93万t,同比增加7.8%,进口额103.4亿美元,同比增加3.8%;液态奶107.19万t,同比增加16%,进口额13.67亿美元,同比增加17.8%。

从进口的主要品类来看,大包粉、婴配粉进口量略减,其余多数品类呈现增长,尤其是乳清、奶油以及奶酪和包装牛奶进口量大幅增长,其中:①大包粉进口97.93万t,同比减少3.5%,进口额32.91亿美元,同比增加5.4%,其中,进口自新西兰占71%、欧盟占12.7%、澳大利亚占7.9%。②婴配粉进口33.5万t,同比减少3%,进口额50.53亿美元,同比下降2.7%,其中,进口自欧盟占70.7%、新西兰占21.6%、澳大利亚占3.3%。③奶酪进口12.93万t,同比增加12.5%,进口额5.9亿美元,同比增加13.1%,其中,进口自新西兰占56.3%、欧盟占21.3%、澳大利亚占13.9%。④奶油进口11.56万t,同比增加35.2%,进口额5.46亿美元,同比增加17.1%,其中,进口自新西兰占82.4%、欧盟占13.8%。⑤乳清进口62.64万t,同比增加38.2%,进口额8.18亿美元,同比增加34.9%,其中,进口自欧盟占41.9%、美国占39.3%、白俄罗斯占9.5%。⑥炼乳进口2.38万t,同比减少31.6%,进口额0.4亿美元,同比下降27.5%,其中,进口自澳大利亚占49.8%,欧盟占42.6%、马来西亚占6.7%。⑦包装牛奶进口103.98万t,同比增加16.8%,进口额13.09亿美元,同比增加18.9%,其中进口自欧盟占58.9%、新西兰占29.7%、澳大利亚占9.9%。

2 2020年国际奶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1 繁殖与育种技术进展

2.1.1 基因组选择参考群进一步完善

据德国数据中心(VIT)的研究,由于种公牛都经过严格选择,如果单纯利用验证公牛组成基因组选择参考群,在基因组选择估计中存在一定偏差。德国奶牛遗传评估团队发现在参考群组成中添加经产母牛,尤其是整群参与基因组及生产性能测定,形成公牛与母牛混合群体组成的新型参考群,提升了基因组预测无偏性以及增加了预测性状种类。

2.1.2 丰富常规/基因组遗传评估的性状

各国通过构建小指数可实现对于种公牛的特色选育。对于临床乳房炎抗性、临床蹄病、临床代谢病、饲料转化效率、热应激耐受力等性状,加拿大通过建立全国范围的数据收集系统,美国、德国结合基因组芯片测定整群推进,澳大利亚利用原有全群数据结合环境数据,再建立供奶农使用的小指数或融入本国选择指数,应用于奶牛育种,使奶牛群朝个性化目标发展。

2.1.3 奶牛繁殖生理及发情调控研究不断深入

Steichen等研究了补充孕酮对牛体外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表明在胚胎移植时使用CIDR补充孕酮可提高移植后受体血液中孕酮含量,但并不影响体外胚胎的移植妊娠率;在同期发情定时输精后不同时间注射长效孕酮可减少牛早期胚胎损失,提高受胎率。Ginther等研究了奶牛卵泡发育规律,发现卵泡血流量和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浓度与青年牛卵巢卵泡募集发育有关。

2.2 饲料与营养技术进展

2.2.1 碳水化合物营养

国外碳水化合物营养主要集中在日粮淀粉和纤维对奶牛炎症反应、瘤胃发酵和生产性能等的影响。Albornoz等研究证实,新产牛饲喂高淀粉日粮(28%)提高了奶牛脂肪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且高水分玉米相较粉碎玉米会诱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Li等研究表明饲草长度与精料比例较低的饲粮会显著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促进其微生物蛋白的合成,但增加了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风险,证明降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风险与最大限度地提高瘤胃发酵、饲料消化率和产奶量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对于非常规饲料对奶牛的饲喂效果,Li等研究表明,利用麦芽根(酿酒副产物)(5%和13%的添加)与玉米秸秆组合分别替代泌乳中期奶牛日粮40%和80%的进口苜蓿,提高了产奶量和乳蛋白。

2.2.2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蛋白质方面主要集中于蛋白饲料的替代研究,Zang等报道,采用豆腐渣完全替代日粮中的豆粕(8.1%添加)不影响泌乳早期和中期泽西奶牛的产奶量及营养物质消化率。氨基酸代谢方面,Omphalius等发现泌乳奶牛真胃灌注氨基酸和葡萄糖时,乳腺可以通过调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影响第二类氨基酸的泌乳转化效率,并且氨基酸供给增加促进了其在门静脉回流内脏组织的分解代谢。

2.2.3 脂肪与脂肪酸营养

油脂类饲料或者脂肪酸的添加会影响牛奶质量。Lashkari等发现日粮添加10%高油酸葵花籽和50 g/d过瘤胃胆碱可显著提高牛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油酸葵花籽和过瘤胃胆碱会影响乳脂合成和鞘脂合成的重要基因的转录;但日粮中添加15 g/kg共轭亚油酸会导致牛奶中脂肪球直径的下降。亚油酸对提高奶牛免疫力也有作用,Andres Contreras等发现围产期奶牛皮下移植亚油酸可以抵抗炎性因子的产生;Ávila等同时通过体外试验发现共轭亚油酸对牛单核细胞的某些功能有免疫调节作用,而且cis-9, trans-11和trans-10, cis-12 2个共轭亚油酸异构体以50:50混合时效果更好。

2.2.4 矿物质与维生素营养

矿物质和维生素对奶牛生理代谢以及健康起到重要作用。Daniel等报道,日粮添加有机螯合微量矿物质降低了泌乳奶牛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的全消化道及表观消化率,而羟氯元素替代硫酸盐微量元素提高了NDF的表观全肠消化率,羟基氯微量元素可提高经产奶牛的脂肪和蛋白质校正乳产量。Bollatti等发现日粮补充12.9 g/d过瘤胃胆碱不会影响围产期奶牛产后7 d的血浆脂溶性维生素浓度及泌乳早期的发病率。

2.2.5 奶牛营养与环境

反刍动物瘤胃可以降解粗饲料中的纤维被动物利用,同时也导致了甲烷(CH4)的排放。Perna发现日粮中添加单宁(6 g/kg DM)和莫能菌素(18 mg/kg DM)可以减少奶牛甲烷的排放,且单宁对甲烷减排效率低于莫能菌素;Børsting等研究表明,采用糖蜜代替日粮中的小麦增加了奶牛的甲烷排放量;但饲喂NaOH处理过的小麦或糖蜜中添加NaOH,则对瘤胃发酵无明显影响。

2.3 疾(疫)病防控技术进展

2.3.1 传染病防控

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传染病研究的重点。Alonso等开发了一种快速检测牛结核病的横向流动免疫色谱法(LFIC),假阳性检出率与灵敏度明显优于牛结核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PPD)。噬菌体D29作为裂解剂用于检测牛分枝杆菌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高达100%。在防治方面,Zhi等发现,光滑型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s)能使布鲁氏菌外膜保持完整性,可用于研发疫苗和诊断试剂。Ziraldo等优化的Ad5腺病毒系统可增强口蹄疫病毒衣壳蛋白表达及其与病毒样颗粒(VLP)的结合。研究发现,嵌合病毒、NS5B纳米抗体、重组E2蛋白等有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的作用。Kolb等研发了一种弱毒活疫苗,可防御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感染,能激活黏膜免疫与系统免疫。

2.3.2 常见普通病防控

检测方面,Yamamot等发现,奶牛阴道黏液试验和子宫内膜细胞可作为非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参数。Mahmoudi等发现,lncRNAs的差异表达在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发生的生物学过程中可能发挥调节作用。有报道,酮症奶牛的GRINAMAF1MAFAC14H8orf82RECQL4STX1A基因变化明显。防治方面,Paiano等发现,肉桂精油、丁香精油、牛至精油、百里香精油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典型致病菌——大肠杆菌、坏死镰刀菌、化脓隐秘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活性。Orellano等发现,壳聚糖纳米颗粒能杀灭乳腺炎病原菌和抑制其生物膜形成,可阻止病原菌在乳腺中持续增殖。Smulski等研究了草药、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剂、乳铁蛋白和噬菌体等抗生素替代品在治疗犊牛腹泻中的作用,发现合生剂效果最佳。

2.4 乳及乳制品质量监控和乳制品加工技术进展

2.4.1 乳及乳制品质量和安全检测技术进展

Kokotou等建立了一种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C-HRMS)测定牛奶中饱和羟基脂肪酸的方法,无需对牛奶进行脂质提取、脂肪酸衍生化等样品前处理,在10 min内同时测定19种游离的饱和羟基脂肪酸。Xiu等基于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设计了新型生物传感器,无需任何pH氧化还原探针即可快速、准确检测乳中的青霉素类抗生素。Pellicer-Castell等发现,利用UVM-7多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作为吸附剂,联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快速测定牛奶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Gómez-Nieto等建立了直接固体采样高分辨率连续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准确、快速测定奶粉和婴儿配方奶粉中的镉和铜。

2.4.2 液态奶及乳制品加工技术进展

酸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口味更多元化。2020年针对酸奶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新型酸奶的加工工艺和检测技术研究,例如将香蕉皮中提取的多酚类化合物添加到酸奶中,以提高酸奶的贮藏性和生物活性特性;另一方面集中于功能性酸奶的开发及其功能性研究,例如Melo等开发了维生素B12营养强化酸奶;Qibiao等发现食用酸奶使肺癌发病风险降低19%,可与高纤维饮食产生协同效应。对于婴幼儿奶粉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Romeih等利用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MTGase)进行乳蛋白酶交联,通过评价喷雾干燥脱脂奶粉(SMP)流变学和结构特性优化生产工艺,开发多功能性、稳定性强的脱脂奶粉。奶酪的工艺优化以及益生菌奶酪的开发仍是研究热点,Walsh等研究凝乳酶酪蛋白水化对块状干酪凝胶强度和基质稳定性的影响;Parra-Ocampo等评价了添加益生菌对帕内拉干酪的生物学、结构和理化指标的影响。

3 2020年国内奶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3.1 繁殖与育种技术进展

3.1.1 中国荷斯坦牛乳房健康选择指数构建研究取得进展

史良玉等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奶牛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发现牛场规模越大,奶牛患乳房炎的概率越小;胎次越高,奶牛患乳房炎的概率越大;夏季奶牛患乳房炎的概率比其他季节的概率高;泌乳天数高于300 d的奶牛患乳房炎风险约为泌乳天数低于100 d奶牛的2倍。Wang等发现,对抗乳房炎奶牛的选育需要建立乳房健康的综合指标,需要利用数据量最多的体细胞数、体细胞差值及临床乳房炎记录,同时,需要筛选更多遗传效应大的标记有助于提高乳房炎抗性的准确性。

3.1.2 定义奶牛热应激相关生理指标并解析其群体遗传机制

王雅春团队发现,直肠温度、呼吸频率评分以及流涎评分与生产性能、体型、繁殖、健康和生产寿命有低到中等近似遗传相关,建议针对气候炎热地区牛群的选育体系关注奶牛热应激反应相关指标。Dou等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定位到奶牛热应激性状10个显著SNP以及5个候选基因(SPAG17FAM107BTSNARE1RALYLPHRF1),FAM107BPHRF1表达量随处理温度升高而显著上升。

3.1.3 中国奶牛性能指数进一步优化

2020年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员会对中国奶牛性能指数(CPI)公式进一步优化,调整后各类性状的加权值分别为:生产性状60%,体型性状30%,健康性状10%。在重视产奶性状改进的同时,加强对生产效益具有重要影响的体型性状的选育。指数的系数和常数项进行了重新调整,保证了指数值的稳定性。

3.1.4 奶牛体外胚胎生产和高效繁殖技术取得新进展

杨利国团队2020年开展了提高奶牛繁殖力综合技术(DFI计划)研究,在116 989头奶牛中推广应用该技术,情期受胎率达45.6%,繁殖率增加6.7个百分点。仲跻峰团队建立高效稳定的OPU-IVF体外胚胎和体内胚胎生产技术体系,体外性控胚胎囊胚率由25%提高至35%,冷冻胚胎的孵化率由50%提高至80%,每头次取卵获得胚胎数量由2.5枚提高至4枚,鲜胚和冻胚移植受胎率分别达到50%和45%。朱化彬团队高效超数排卵和移植成功率提升明显,2020年获得胚胎数10.14枚/头,可用胚胎8.14枚/头。

3.2 饲料与营养技术进展

3.2.1 碳水化合物营养

高饲料成本下,国内一直致力于非常规饲料的替代研究和饲料品质提升。李胜利团队对高青贮日粮研究发现,全青贮日粮(青贮用量30 kg)虽然降低中产奶牛DMI,但饲料转化率从1.09提高到1.15,增加经济效益,为青贮替代苜蓿草提供了技术途径;对甘蔗的研究发现,全株甘蔗替代饲粮中25%或50%的进口苜蓿不影响奶牛的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但可提高牧场的经济效益。马玉林等研究表明,添加9%玉米浆和5%尿素进行的复合氨化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秸秆中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瘤胃有效降解率,且氨化30 d时各营养成分基本趋于稳定。张帅等研究表明,采用菌酶制剂处理过的全株玉米青贮饲喂泌乳奶牛,可以有效地提高其采食量、产奶量和乳品质,并增加经济效益。

3.2.2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蛋白质替代原料以及低蛋白日粮是近年来研究热点。李胜利团队研究发现,12.5%缓释蛋白替代豆粕对产奶量、乳成分等无不良影响,为饲料价格上涨时节本增效提供了替换途径。张永根团队发现,利用籽用南瓜籽饼(冷榨)与DDGS组合分别替代泌乳中期奶牛日粮中50%和100%的豆粕,可部分或全部替代奶牛日粮中的豆粕而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及消化率。姜鑫等报道,采用发酵玉米粉替代50%的玉米蛋白粉,可以显著提高断奶前犊牛生长性能以及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王中华团队研究发现,与正常蛋白水平(CP 14.6%)日粮相比,低蛋白(CP 11.6%)日粮补饲蛋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不影响后备奶牛的生产性能,同时改善机体血糖水平并减少粪尿中氮的排放。张仔堃等发现,在基础日粮基础上补饲17 g/d的半胱胺+23 g/d的过瘤胃蛋氨酸时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微生物蛋白产量、氮总排泄量和氮表观消化率的结果可以达到最佳。

3.2.3 脂肪与脂肪酸营养

脂肪可以改善牛奶品质以及抑制奶牛炎症的发生。刘英丽等研究表明,日粮补充全亚麻籽对泌乳奶牛的产奶量和乳成分没有显著影响,但同时补充300 g/d的棕榈油可以提高乳中C18:1和C18:3不饱和脂肪酸,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马晓宇等通过体外研究证实,添加低浓度的茶树油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奶牛瘤胃上皮细胞炎症信号通路NF-κB相关蛋白的表达,并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

3.2.4 矿物质与维生素营养

矿物质和维生素对奶牛繁殖和免疫具有提升作用。李胜利团队发现,产前3周添加过瘤胃烟酸可以缓解围产期奶牛营养代谢病,产后2周平均DMI提高3.2 kg、产奶量提高4.6 kg。高腾云团队发现,日粮中添加20~40 mg/d生物素对于维持奶牛妊娠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减少奶牛早期胚胎的死亡及流产。刘建新团队发现,在泌乳盛期奶牛日粮中添加0.2 mg/kg有机硒,可增加奶产量、改善乳成分含量,并可有效改善奶牛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陈庞等发现围产期奶牛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和硒可以有效减轻分娩对机体造成的应激反应,并提高其繁殖性能。铬对缓解热应激具有重要作用,李建国团队发现丙酸铬能够有效缓解奶牛热应激,最佳添加剂量为4~8 g/d;单强等发现日粮中添加适宜剂量的富铬酵母可以降低热应激奶牛血清中尿素氮的含量,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增加牛奶中铬的浓度。

3.2.5 奶牛营养与环境

通过营养调节可以减低甲烷排放。董利锋等将饲粮NFC/NDF比值由1.12提高到1.64时,显著提高了12月龄荷斯坦后备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日增重及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同时降低了瘤胃甲烷的产量。2020年国内学者对牛舍环境和堆肥发酵气体也进行了研究。赵婉莹等报道,实体地面的奶牛舍内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量均低于漏缝地板的奶牛舍;巴士迪发现奶牛粪便堆肥过程添加木屑或稻草可以减少甲烷的排放。

3.3 疾(疫)病防控技术进展

3.3.1 传染病防控

2020年国内科研人员对常见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杨宏军团队从山东省17地市及河北、河南等省收检流产病例180份样本中,检出了布鲁氏菌、衣原体和疱疹病毒IV等病原;高海慧等调查发现,宁夏地区犊牛隐孢子虫的感染为12.88%;李书光等报道,山东省滨州地区7个规模化奶牛场的牛支原体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4.29%。检测方面,范伟兴团队完善布病、结核病的“两病”净化方案,探索卡介苗在结核病高流行率场的应用与评价,配合功能室启动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两病”净化场的评估和验收,示范“两病”净化牧场6个。李建喜团队与其他机构联合研发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胶体金快检卡与进口同类产品复合率达96%,已完成三期临床验证。吴文学团队研发的一种牛支原体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该试剂盒仅需要1台恒温加热器,反应时间40 min,灵敏度10拷贝/μL,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王宏伟等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进行结核病检测,结果准确、经济实用、便于操作。房立春等发现,IL-8、LTA、CRP、BCL2和CHI3L1在牛结核病诊断中有一定价值。防治方面,张健宁等发现,CFP10-ESAT6-CFP7融合蛋白既具有诊断牛结核病的价值又是研发疫苗的重要资源;谢宗会等发现,吡嗪酰胺能缩短结核病治疗时间,桑白皮、桂枝、乌梅、茯苓、大黄、当归、柴胡、木香和莪术的乙醇提取物能增强吡嗪酰胺的抗结核杆菌作用;王珊珊发现,奶牛灌服S2疫苗后第15天抗体转阳率最高;杨飞等成功制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D蛋白单克隆抗体。

3.3.2 常见普通病防控

检测方面,李重邑等发现,血液高水平的游离脂肪酸(NEFA)、丙二醛(MD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谷氨酸脱氢酶(GLDH)以及低水平的过氧化氢酶(CAT)、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可作为Ⅱ型酮病筛查指标;白佳琛等发现APOA1基因SNP(g.-572 A>G)和CPT1A基因SNP(g.-108G>T)可作为奶牛酮病抗性遗传标记。防治方面,补饲叶酸、日粮添加五味消毒饮能显著降低牛奶体细胞数和防治隐性乳房炎;中药乳黄消散、瓜蒌牛蒡汤加减、人参皂甙乳腺灌注液能够治疗奶牛乳腺炎;阿拉腾珠拉等发现,饲粮中添加裂壶藻和乳铁蛋白,对大肠杆菌K99引起的哺乳犊牛腹泻有缓解作用;党治军等发现,犊牛肺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与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等混合感染率高有关,加味麻杏石甘散配合加米霉素能有效提高犊牛支气管肺炎治疗效果。

3.4 乳及乳制品质量监控和乳制品加工技术进展

3.4.1 乳及乳制品质量和安全检测技术进展

质量评价方面,苏美丞等利用1H核磁共振(1H NMR)技术分析超高温灭菌乳和复原乳中的脂肪酸含量,研究发现超高温灭菌乳中亚麻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复原乳。安全评价方面,沈建忠团队制备了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单克隆抗体,IC50值分别为0.76 ng/mL和0.83 ng/mL,建立了可视化凝胶ELISA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同步检测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的灵敏度为2.0 µg/L。Li等利用基于荧光微球标记单克隆抗体的侧流层析免疫技术对牛奶中的大肠菌素(COL)和杆菌肽(Baci)残留同时进行检测,可以分别检测到Baci和COL的下限分别为7.85 ng/mL和1.89 ng/mL。陈体伟等建立了以多壁碳纳米管膜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技术研究多壁碳纳米管材料对牛乳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技术。黄永辉等建立了一种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8种己二酸酯增塑剂含量的方法。王艳等建立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奶粉中左旋肉碱的方法。核酸快速检测方法近年来被应用于兽药残留检测,Zhang等构建了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适配体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商品奶粉中的恩诺沙星,检出限为1.59 ng /mL。以上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用时少、重复性好等优点。

3.4.2 液态奶及干乳制品加工技术进展

乳酸菌库继续丰富,2020年张和平团队分离、保藏乳酸菌1 650株,使乳酸菌数量达到20 201株,建成亚洲最大的乳酸菌及双歧杆菌菌种资源库。酸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菌株和适合中国特色和需求的酸奶新品的开发。市场上开发的发酵剂菌种和益生菌菌种包括干酪乳杆菌Zhang、乳双歧杆菌V9、鼠李糖乳杆菌M9、植物乳杆菌P9、乳双歧杆菌C-I和IU-100、植物乳杆菌ST-III、LLY-606和PC-26等。开发的酸奶产品种类和适用人群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木糖醇藤茶酸奶、藜麦核桃酸奶。关于益生菌酸奶的功能性研究包括对肠道相关疾病的机制机理研究,例如从细胞因子、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多角度评估了益生菌酸奶对便秘的影响机制。乳粉主要集中于特殊医学用途婴配乳粉的研发,比如,针对早产儿、低牛乳蛋白致敏性、无乳糖的配方奶粉等。李琴等解析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在早产儿喂养过程中对喂养不耐受及营养状况的作用。干酪工艺优化和品质改良方面仍是我国干酪产业的研究热点。例如研究不同发酵剂菌种对Mozzarella干酪成熟过程中蛋白降解及风味形成的影响,筛选优质干酪发酵剂。李红娟等将麦芽糖醇作为脂肪替代物能够提高酪蛋白分子间疏水作用力,降低干酪硬度,改善低脂干酪的功能特性。李盛钰团队优化出了适合小型乳品企业生产操作的马苏里拉干酪加工工艺技术,在内蒙古海拉尔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示范推广,市场认可度高。

致谢:本报告得到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科学家特别是研究室主任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