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七普结果公布后,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给创造力和社会活力带来负面影响。笔者对此并不认同,我们要从人口发展的规律去看问题,任何的人口变化要看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夸大其中某一方面,千万不要掉入“人口决定论”的陷阱。
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绝对不是社会的包袱。人的生命周期中,老年期是社会积累、财富积累、经验、知识、技能、技术,甚至人脉、人际关系最丰富的时期。这是对老年人价值的一个基本判断。
其次,老龄化和国家创新能力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为例,排在前十名的国家中,不乏英国、德国、新加坡、韩国这些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国家。它们在严重老龄化的同时还能保持创造力,我们老龄化后就会失去创造力?这是很荒唐的逻辑。
再次,对于老龄化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观察。没错,人口老龄化标志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将出现严重危机。根据七普数据,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还有8.9亿,即便根据相对悲观的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还超过6亿。6亿到8亿的劳动年龄人口比现在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总和还要多。
而且,七普中最让人欣喜的是人口素质的大幅提升。《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了7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8.3/10万下降到17.8/10万,婴儿死亡率从6.1‰下降到5.6‰。这些都说明中国人口的整体健康状况在逐渐得到改善。在这个基础上,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现在有2.18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数字在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期还只是不到0.4%。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说明我国人口综合素质得到巨大提升,有了质的变化。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越来越雄厚,创新和创造力主要来自于此。所以,在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希望和机会在哪儿。
现在互联网上有一些人成天喊着“中国人口断崖式减少”,似乎中国的人口发展只剩下人口增长一条路了。事实并非如此。从笔者学人口学的一开始就知道,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性因素。人口固然是一个国家的国力象征,但这不仅关乎人口的数量,更多是人口的质量、人口的创造力和人口的创新力。美国只有3.3亿人,它的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都是全世界最强的。毫无疑问,美国是一个强国,而人口超过14亿的我们还只是一个大国。
笔者并不否认,人口老龄化会给国家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但是,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和未来不会改变。从人口发展的规律来说,现在的老年人是1961年以前出生的。2021年以前出生的人,到2081年才变成老人。换句话说,未来60年老年人口的多少和以后是不是有更多孩子出生没有任何关系。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历史规律的结果。
未来的中国如果还保持低的生育率,那么我们必然就是一个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老龄社会,这是不可逆转的。中国社会不可能再次年轻。人口老龄化的基本面既然改变不了,那么,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有二:一是适应老龄社会,二是应对老龄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的机会在哪?第一,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即便是人口将来要负增长,这也是我们提出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的重要基础。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但是规模依然庞大,说明我们的人力资源存量规模还是巨大的。
第三,人力资本的积累越来越雄厚,我们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54.4%,已经进入大学普及的年代。2019年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累计1007万,2020是1078万。也就是说,“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大学毕业生每年超过1000万的年代,而且我们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91年。
第四,将实施渐进式推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举措,意味着将来的低龄老人会变成大龄劳动力,这就增加了劳动力数量的供给。未来我们将从人力资源大国转为人力资本大国,人力资本大国的基础是我们的劳动力规模和人口规模依然巨大。
要将这样的人口机会转变成红利,需要经济的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直在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不能再依靠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要逐渐转变为依靠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产业,提升劳动生产率。不断雄厚的人力资本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转变的基础。(作者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