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到底是谁的错?降房价和高奖励能解决吗?

这个问题有意思啊,说新加坡对于生二胎的家庭有现金奖励3万八,三胎和四胎还会更多,为什么还没有人生孩子?答案很简单啊,请问如何跳过第一胎直接生第二胎、三胎?


人口问题,早已经从控制增长,变成了如何刺激生育。并且不只是在发达国家有,在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也已经开始显现。去年有外媒报道称,世界都高估了中国的人口,印度的人口数量有可能已经超越了中国。虽然外媒的话语有些言过其实,但中国人口新增,确定出现了急速下滑的趋势。从2017年的779万新增人口,短短五年时间,就下降到了只有48万。2022年,中国或许会面临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

世界人口出现增长下滑的趋势

不光是中国,世界人口总体也呈现出增长下滑的趋势。2015年签过人口总量为73亿,预计到2030年,人口总量为85亿,2050年为97亿。人口增速将从2015年的11.4‰下降到仅有5.3‰。而预计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会突破17亿,而中国保持14亿左右,尼日利亚、美国、印尼和巴基斯坦,人口都将增加到3亿以上。


这个数字完全是由新增人口带来的,而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的寿命持续延长而形成的。全球人均寿命将从71岁增加到77岁;中国人均寿命则会从76岁增加到83岁。不过生育率就不容乐观了。世界总生育率会从2.49降低到2.23。因此,全球的老龄化将会越来越严重。

可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少部分人的想法。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的生育率已经从5.8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更替水平,是指只能够维持人口世代更新,并且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的生育率水平;目前,按照大多数国家的分年龄死亡率水平计算,更替水平在2.1--2.4之间是正常的。而我国在调整后的生育率至少应该保持在1.5左右。但2013年起,就逐渐开放的二胎政策,并没有刺激到新生儿的增长。这说明,政策虽然是影响人口生育的一大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


2020年,复旦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以一个理想生育子女数,来判断现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养育孩子的成本的情况下,人的生育意愿是怎样的。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生3--4个是理想的,60.4%的人认为生两个最理想,30%的人认为只生一个最好;还有7.1%的人则完全不想要孩子。综合计算,本次调查的生育意愿只有1.58。这个数据远远低于2013年的调查结果1.93,也低于之前推算出的理想子女数值1.67。生育孩子的意愿,西部比东部高,农村人口比城镇人口高,男性的平均理想子女数高于女性,但在考虑了生育成本之后,男性的生育意向又会远远低于女性。

各项数据的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经济。为什么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不想生育孩子呢?明明他们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长和教育的环境不是吗?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差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流传着一句话,“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因为想要在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活下去,就得靠自己的努力,而想要出人头地,想要踏入更好的阶层,就更是要埋头苦干,眼泪在这里只会被当做是软弱,是无能。这里只有奋斗者的鸡血;寸土寸金,所以没有容纳失落者的空间。高额薪水和诱人的动作环境,让无数天之骄子充满了向往,仿佛站在这里,就是一种成功。但每天都被数据、时间、业绩等等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狼狈,也只有自己知道。

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

如此拼命,不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组建家庭,再生个孩子吗?不,他们已经害怕生孩子了,因为一个孩子带来的各种转变,可就太多了。

首先是生娃的基础成本。如今,男性不买房,不买车,有多少能够顺利结婚的?即使是在盖房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农村,女方都要求在县城买房子,或者拿出10万以上的彩礼。如果有父母的帮助还好,可以按揭买房,婚后两个人一起还房贷;或者一起打工还彩礼。有多少新婚夫妇刚结婚就会背上高额债务的呢?这样一想,买房成为负担,连结婚这样的人生美事看着看着也不美了。


通常情况下,婚后就会面临父母催婚。如果要生孩子,就有新的无数的问题接踵而至。孕妇情绪波动大,需要迁就;但在外面辛苦上班了一天的丈夫也需要休息,这个时候谁能长时间体谅谁呢?而且,怀孕后的女性,工作量并不能得到保证,企业从利益的角度出发,不愿意招收女性,似乎也能够理解。因此,当女性怀孕休产假之后,通常职位是不会保留的,因为不确定生育后的女性什么时候回归职场,以及暂停了大半年甚至更久的大脑,能不能及时转变为高效工作状态。

而社会用工条件,本身就会女性不够友好。好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就会问女性求职者,是否已婚,是否生育了孩子,以及是否有长辈帮忙带孩子这些问题。未婚的担心人家谈恋爱结婚需要请婚假;已婚未育的又担心以后还要休产假;已婚已育的没人帮忙带孩子的就更不行,今后肯定会为了孩子频繁请假,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不生病不是?

除去这些前提条件,还有养育孩子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好多女性生育之前,以为怀孕是最折磨人的;然而生完发现,和新生儿和平共处,才是最累人的。人类幼崽就像是没有说明书也没有售后服务的商品,必须要父母用心去摸索,才能清楚他的哭声代表的意思。每隔两三个小时的喂奶和换尿布,是交给月子里的母亲,还是全职工作的父亲呢?当然如果有岳父岳母或者公婆愿意帮忙照顾,那最好不过。而且长辈们需要完全接受年轻一代人的喂养方式,任劳任怨,不得提出质疑;最好还要出尿不湿和奶粉钱,否则家里无法消停。没有长辈帮忙,就只能请月嫂,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孩子慢慢长大了,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如同血盆大口,吞噬年轻人的钱包,围棋、书法、美术、乐高、编程、跆拳道等等,各种各样的广告词让人觉得,似乎不让孩子培养兴趣,父母简直就是十恶不赦,而当初辛苦打拼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比自己过得好吗?兴趣班报不报?报!别的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

也许一部分人选择送孩子上兴趣班是虚荣跟风,但更多的难道不是父母本身经受了就业压力之后而开始的未雨绸缪吗?希望孩子多一个技能,希望孩子早早练就三头六臂,可以活得更轻松。

现在可以来算一笔账了。房子贷款买的,婚后两个人工作;但现在妻子因为怀孕生产带孩子,不光失去了一份收入,家里的开销还增加了好几倍。最关键的是,孩子的兴趣班必须得专门有人接送,就连幼儿园,放学时间比任何一家单位下班的时间都早,这就导致每个有孩家里至少有一个人全职围着孩子转。所以,这个阶段的夫妻两个人,大部分都像是分工合作的机器,经营两个人感情的时间,被工作和孩子挤压得干干净净。而这段时间,也就是小家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间段,严重一点就是离婚、财产分割、单亲。生活不仅没有任何成就感,反而一地鸡毛。

男性还好,离婚多少次都可以重来。社会对于女性而言,又要冷酷得多。人口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生育惩罚”,它专门用来解释女性因为生育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生育了两个及以上的孩子,会最大程度地影响女性回归社会和职场的可能性,并且这个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使只生育一个孩子,生育惩罚也将持续地存在至少两年时间。那么女性在结婚前,不仅要顾虑的是家庭和婚姻的稳固性,更要考虑到,如果婚姻出现问题之后,自己如何最大限度摆脱孩子的影响,重新融入社会。

因此,在这种现实条件下,有理想有自己的一份事业的女性,又如何能够说服自己心甘情愿地生孩子呢?

是不是经济稳定,生育的意愿就一定高呢?其实并不是。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她渴望得到的社会认同感也越高。尽管我们都知道,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母亲亲自陪伴教育下的孩子,所获得的爱,肯定是优于忙于工作和完全无法陪伴孩子的。但事实上,不论是社会共识还是至亲好友,都不愿意认同女性作为母亲存在的价值。全职母亲等于在家享福这样的说法,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不仅仅是工作压力造成的,更是千百年来,父本位思想迟迟不进化而导致的观念滞后。

企图把育儿的压力全部压给女性,或者把养家的责任全部推给男性,这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挑起性别对立。因此,解决人口增长下滑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问题。还牵扯到职场、社会意识、社会福利等等方方面面。


经济发达如新加坡,他们的生育率只有1.14,比我国的1.3还要低。而他们的掌舵人为了刺激生育,对二胎家庭做了非常大的补贴,当二胎孩子年满13岁时,政府累计对其补贴高达75.2万人民币。更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解决了高房价的问题,也就是说,普通人5年的工资就能买得起一套房。然而在这样的刺激下,新加坡人还是不愿意生孩子。为什么?

据调查,这可能是工业社会下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关系。农业社会是家本位,子女越多,理论上来说,父母累积的财富也越多。等父母去世时,可以把一生累积的财产分给孩子,孩子们再去生自己的孩子,积累原始财富。到了工业社会,土地无法留住人口,年轻人成了资本家手里被榨取剩余价值的棋子。他们对于家庭财富的贡献逐渐减少,甚至没有。因此,对于家庭的传承和维护,这样意识也就越来越淡薄。比如2021年的中国,人均GDP高达80976元,然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5128。这中间的差值的大部分,就是本该用来建设家庭的。


这个情况也不止中国,从最先步入工业化的英国,也能明显看出这样的趋势。当它的城镇化达到了80%的时候,它的生育率从3.6下降到了2.0。美国的工业化相对晚一些,在同一时间段,还能保持在2.7,但也是下降了的。

而在资本力量更为强大的今天,新加坡的劳动者人均年工作时间高达2238小时,生育率1.14;韩国人年均工作2063小时,生育率更是低出了1,高居世界倒数的榜首。中国从1992年到2017年,人均年工作时间,从1978小时到2174小时;不努力就会被抛弃。但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却从1992年的87%,下降到了2020年的61%。

如此沉重的压力下,年轻人已经活得足够艰难,何必再生孩子出来经历一样的生活呢?你们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