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
广东现存古道本体共233条,
总长710.44公里,
古驿道沿线现存文物古迹共906处。
而在近几年南粤古驿道
修复利用的过程中,
古驿道作为古老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愈发焕发光彩和新的活力。
今天,就让我们趁着春光正好,
一起重走见证潮汕兴盛繁荣的
澄海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
感受潮汕这片平原蕴含的文化和精神。
古驿道
樟林
家国兴盛的记忆
从一个海角荒埔
发展成为负有盛名的港口
几百年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她的成长
正似大海起伏的波涛
见证了百年潮汕侨胞的漂泊出洋史
“
对于潮汕子民来说
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
是一部“家国兴盛”的记忆
对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说
古驿道已然不仅是一条古旧的道路
而是一部恢弘的史诗
一头连接起“世界记忆”侨批和银信文化
一头串起潮汕与世界发展的连接
”
几百年古港见证劳工出洋史
《澄海县志》中为我们恢复了当年樟林古港的盛况:“城南城西,街港交接,云烟相连,北货番货,土产特产,汇集于此交流,名噪沿海,经济非常繁荣,称樟林埠。”而“樟林”二字更是富有现象感,古时因“遍地樟木,枞灌成林”而得名。
樟林古港,对于商贾来说,是发财致富的地方;对于众多在此登上红头船下南洋的劳工来说,则尽是悲恸离别。当年的年轻劳工在还很懵懂的时候,便带着“甜粿、浴巾、角毕(潮汕话,旅行箱的意思)”过番出国。随着战乱,天灾人祸,饥荒交迫,有些劳工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劳动力,他也只能远走他乡寻求生计。而自那一次离别之后,一些劳工便没有再回来过,跟外地劳工的唯一维系就是一次次的“侨批”回来,送回了温暖和粮食,但更多的思念却远隔重洋。
▲侨批
在一些当地劳工的记忆中,他年幼时的家就住在这座古港的旁边,当年辨别古港的去处,就是两棵生长在一起的“姻缘树”。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这棵古树还树立在那里,但古港已经严重淤积,只剩下一潭死水。村里也是人烟稀少,一些年已古稀的劳工回到自己的家乡并无村童相问,更无相识的亲戚去处,亲人四散,了无音讯。寻常巷陌,再也听不到年幼时的声声唤儿声了,只剩下一地枯叶一声叹息。
如今,澄海樟林已树起了“樟林古港”的方碑,就在324国道的汕头澄海东里镇路段,通畅无比的国道车来车往,丝毫无法联想起当年出海口港湾及红头船待命出航的模样。
严格来说,汕头樟林古港—新兴街这条古驿道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陆地上的延伸,是连接起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通道。这样一段特别的驿道,对广东尤其是潮汕地区、梅州地区的“过番家庭”来说,饱含泪水。“无可奈何炊甜粿,伴个‘角毕’往暹罗”,当地的这句言语描述的正是被生活所逼迫的人,“无可奈何”地带上干粮,带着全副家当(旅行箱)来到这里,登上红头船下南洋讨生活。当年的部分劳工在这里远去南洋之后,再也没有回乡看过一眼。
古港码头,见证了无数广东人从古驿道出发到海外的打拼史,也见证了众多家庭在无奈中解体分散各地,见证了潮汕子民“移民”过番的悲欢离苦;当然,这个港口也是南粤瓷器、丝绸和茶叶运输的必经之地,是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缩影,是粤东财富积累的起点。
盛极一时的百年商埠贸易
鼎盛时期,樟林古港号称“粤东第一大港”,税收占全省的1/5以上,是闻名海内外的百载商埠。有文献为证:乾隆十二年清政府在澄海设税馆,每年“征税额一万一千六百两有盈”,当时“广东通省额征税银四万三千七百五十两有奇,澄海以弹丸黑子之地,几操全粤五分之一”。
▲图为由汕头市民营剧团创作表演的潮剧《红头船》
如此繁盛的贸易往来,也就不难想象樟林古港旺地的盛极一时了,“贾客海师,往来如梭,闽商浙客,巨帆高桅如蚁集”(来自《澄海县志》)。这一久负盛名的远洋港口,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三个起源地之一。
100多年前,由于海阔江面宽广,又适合停泊,潮州、澄海、饶平、南澳四县(市)在樟林交汇;宋代,樟林已成为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到了万历年间,渔业发达,樟林码头一带“渔鲜盈市”,盛极一时。
▲新兴街古驿道 陈史 摄
从古港码头一直延伸到陆地上的通道便是新兴街。新兴街建于嘉庆七年(1802),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尽管是只有短短的200多米的小街,但在当时也是繁华富庶之地,在潮汕地区一时无出其右。据说在1886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樟林”赫然在列;甚至当时的国际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樟林”这样简易的地址,信件便也可以送达。可见当时潮汕的“樟林”的国际知名度之盛。
▲新兴街
整条新兴街由54间分两层楼的栈房组成,基本都是统一的建筑格局,前门较为窄小临街,后门则可联通内港,在繁盛时期多数都有私家码头。“上为货仓、下作客栈”的栈房是当地独特的建筑式样,极为方便客商们运输和储藏货品。
承载潮汕侨胞的红头船
闻名东南亚的“红头船”实际上是“广东红”。史料记载,清朝时期,雍正对东南沿海苏、浙、闽、粤等四省的出海船只,钦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即出海船只,必须油以黑(江苏)、白(浙江)、青(福建)、红(广东)四色,省份的代表色便以船只的形式延续下来了。尤其是广东的红头船,几乎成为当下潮汕侨胞分布世界各地的最重要的“载体”,他们正是从樟林古港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这长达一个世纪的辉煌,是由千千万万的先辈们出走樟林古港,成就了“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现实。据有关侨务部门较保守统计,到目前为止,潮汕地区潮人分布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一千多万人。可见,樟林古港不仅是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更是广东重要的移民基地。
▲一九七一年从樟林古港外面的头冲河底挖出的“红头船”,刻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口船,双桅一四五号蔡万利商船”字样,船中有瓷器及明清古钱等物。
1971—1972年,在樟林港遗址附近的南洲、和洲河床,先后出土两艘双桅红头船。其中一艘长39米,5层。另一艘残长为28米,船舷旁刻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口双桅一百四十五号蔡万利商船”。红头船对于当地民众来说,非常重要。当地有一首有趣的民谣:“洋船到,猪母生,鸟仔豆,缠上棚。洋船沉,猪母眩,鸟仔豆,生枯蝇。”形容的正是大家对“红头船”的热切感情。
▲汕头西堤码头
沧海桑田,随着海岸线的迁移,河道淤塞,樟林古港逐渐失去了优势,港口的事务逐渐转移到汕头港,即今天的西堤码头一带。
樟林古港的今世传承
樟林古港—新兴街是广东省2017年南粤古驿道8处示范段之一,也是4个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之一。古驿道中陆地上一端的新兴街,长约200米,沿线驿铺(驿站、驿亭)有永定楼、安平栈,沿线古码头为樟林古港。现阶段,尽管新兴街正在整修之中,但附近的“樟林天后圣母宫”、“秦牧故居”等已成为旅游景点。
2017年10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樟林古港田野工作室在美丽的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揭牌,这是继广州市应元路南粤古驿道展览馆开幕之后的第二个开放式的“南粤古驿道主题博物馆”,这里今后也将展示更多的古驿道相关展品。
去年11月,广东省还在此古驿道举办定向比赛,汕头等各级政府都极为关心对古港的保育和修复工作。据介绍,古码头挖掘工作颇为顺利,经两次挖掘,挖出10级保存完好的石阶和一块碑文清晰可见的古石碑。
樟林古道上的潮汕风俗崇拜
“未上红头船,先拜妈祖娘”,这句话描述的是当年“壮士”们远航出门前必先到天后宫拜拜妈祖的情形,说明大家对妈祖娘娘的信赖和敬仰。
规模最大的这座天后宫,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五十七年竣工,为皇宫式建筑,是当年粤东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庙宇,至今正殿保存完好的“清朝龙凤陶瓷窗”尤其珍贵。天后宫整体堂皇壮丽,其香火遍及粤、闽、浙诸省船户、商贾。
同时,樟林人对自然风物的崇拜尤胜其他潮汕地区,如当地人会拜火神、风神、妈祖、武伯爷等,每一种崇拜都已“活化”为当地的日常和精神生活。
又如古港附近的“风伯庙”,位于东里镇塘西村内,是一座具有明显官方色彩的庙宇,风伯庙的建立在于保护洋船海上航行的安全。据资料介绍,风伯庙是由私通海盗案中被没官的大洋船商人林泮的住宅改建的,而这位林泮还为后人留下了另外一座财富,即“西塘庭园”。
山海雄镇庙,是在樟林地区拥有最高地位和最大影响力的庙宇,藏身于今东里镇南社村。始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祀三山国王。“三山国王”是潮汕地区比较独特的一种崇拜,源自“揭西霖田古庙”。在当地人心目中,山海雄镇庙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至今,全樟林乡每家每户的门楹上都会贴着“山海雄镇”字样的神符,以保佑家宅平安。
如今,在古港石碑的对面有一座“水仙古寺”(原名水仙庵),殿宇恢宏,尤为引人注目。原始于明末清初,中兴于民国时期,全寺聘能工巧匠筑造,选材考究,做工精细,琉璃壮观。
古道上的潮汕安居家园
敢作敢闯的潮汕人很有“安居”思维,尤其是在衣锦还乡或是海外贸易获利之后,都有梦想在家乡建起豪华大宅,以颐养天年。从古港走出去的商人也同样如此。正是有了他们这种心态,才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家园瑰宝。汇聚了潮汕民居建筑精华的南盛里,仿造苏州园林的西塘庭园,中西合璧的起凤陈公祠以及“哲谋广居”书斋,都成了游赏古驿道的去处。
▲樟林古港港湾一隅,近代民宅建筑群——南盛里
“南盛里”,位于樟林古港南社南面,当地人称之为“布袋围”,是由旅新加坡侨胞蓝金生投巨资兴建。南盛里是集建筑、设计、石雕、木刻、嵌瓷、泥塑、书法、美术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是潮汕传统民宅群建筑的精华。
▲锡庆堂 蔡海松 摄
居于其中年岁稍轻的建筑是“锡庆堂”,始建于清末民初(2005年重修),占地7571平方米,主座东北向西南,由蓝氏通祖祠及两侧二座大夫第构成,是传统潮汕祠堂及民居建筑的综合,既充分体现驷马拖车的风格,又兼顾了西方美学,大有洋为中用之妙,令游者无不叹为观止。
▲澄海名园——西塘
“西塘庭园”,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在建筑上既采用了苏州园林建筑形式,又结合了潮汕地区的建筑特点。
在众多资料记载中,“永定楼”是一定会提及的,尽管现在看来,感觉大有被“淹没”之感。但“永定楼”在以前的岁月中,绝对是一座“高大”的庞然大物,占地约800平方米,是货仓和航标两用的使用建筑。据称,当年楼上挂着红色的航灯,红头船一经进入南澳的海面即可见到。通过字面上来理解,永定楼当年因为非常高大威猛,大有“鹤立鸡群”的感觉,从南澳岛海面上便已可直视。
在秦牧文章里寻古港芳踪
说起作家秦牧,是澄海樟林人的骄傲。秦牧曾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秦牧故居
现在古港旁已恢复了旧时模样,“秦牧故居”则位于东里镇观一村索铺池巷39号,这座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占地面积387.5平方米,是一座土木建筑类型的小四合院(俗称“四点金住宅”),内有天井、正厅、厢房、居室、书斋等16个空间。据说这家物业是秦牧的父亲当年花了五百个龙银所购置的房产。
▲作家秦牧
秦牧出生于香港,3岁随父母移居新加坡,13岁时(1932年)父亲破产后回到故里樟林。他的文章《故里的红头船》,重现了樟林古港的旧时岁月,如一帧一帧的电影回放一般。这虽是一座略显破败的小镇,但仍有众多夸耀门第家声的人家,很多门户上镌刻着“大夫第”、“陕西世家”、“种玉世家”、“颍川世家”等等字样,宛如门庭显赫。门楹上书写的“世家”实际上是表明家族的“来路”,大户人家“移民”的脉络清晰,也多少反映了当时樟林古港在航运史、华侨史上的地位。
▲当地特色美食
关于樟林的街边美食,秦牧老师也是早有留意。他写道:“这个小镇里,市街上竟有不少可口的食品在出售,什么肉粽、饼食之类,其制作精美的程度,并不逊于后来我在国内好些大城市里所见到的。小贩多极了,各种小食竞奇斗巧程度,也是我在许多内陆小镇里很少见到的。”的确,“天顶神仙府、地上樟林街”的说法,名不虚传。而对照一下今天的樟林,仍然是固守着诸多美食小吃的传统做法,美味依然在。
古道美食
樟林猪脚饭
樟林猪脚饭尤为重视卤汁与米饭的融合,以及猪脚的肥瘦搭配,还分出了冻猪脚与热猪脚的不同吃法,两种口感大为不同。而尤让吃货们难忘的还有那碗送饭的米汤,浓稠、浓郁的米香味,再添加上香菜等佐料,令人感受到“乡愁”的恰到好处。
老喜利猪头粽
百年老字号“陈喜利”商号由溪南十三乡人陈其永公于清朝道光年间创办于樟林,当年店主已非常有品牌意识,猪头粽挂“雷公牌”,这是店主为提高诚信度,故发恶誓:如买死猪,当为雷劈,雷公为鉴!至今还是当地大名鼎鼎的商号,也是极好的手信。
樟林青叶粿
每年农历9月,当地人喜欢自制“青叶粿”,这是一种纯蔬菜的绿色食品,宜现做现食,以前必须用齐9种蔬菜或草药叶子作为原材料,尤其使用了一种名为“鸡屎藤”的草药。加入了这味草药,气味更清香,口感更佳。
古道特产
林檎
林檎,是一种水果,类似“释迦”,是樟林的特产。约200多年前,樟林旅泰华侨从国外带来林檎树种,种植于樟林荖巷一带,后逐步在官路一带山边田园扩大种植,遂成为樟林特产。每年中秋前后成熟上市。
樟林绿豆糕
一枚小小的绿豆糕,可以看出樟林人生活的精致和讲究。每一块绿豆糕都是纯手工制作,大小宛如马卡龙,呈黄绿色,每一块都让人爱不释手,是樟林女生们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的表现。
旅游攻略
交通指引:
高铁潮汕站(或饶平站)—澄海—国道324东里镇路段—汕头
行程推荐:
第一天:樟林古港—天后宫—秦牧故居—南盛里—山海雄镇庙—新兴街—风伯庙—西塘庭园—水仙古寺(原水仙庵)
第二天:汕头西堤公园—1986文化创意园—小公园—老妈宫戏台等
南粤古驿道是跨越时空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
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载着南粤大地上各个历史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时间的话,不妨到这些古驿道上走走,
品一品藏在旧时光里的故事。
文章节选自《优游时光》杂志《跟着古驿道发现广东:潮汕平原古驿道,大山大海大有乾坤》
文丨肖阳
图丨广东省档案局、羊城晚报、汕头日报、南方网等
今日话题:你们家乡的文化遗产你们都知道哪些?
在下方留言告诉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