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气势雄浑,刚柔并济,亦庄亦谐的动物舞蹈——蜈蚣舞

蜈蚣舞起源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好友石文勇首创。是一项广场性的大型仿动物舞蹈,一经问世,便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传承至今。

“蜈蚣”全长22米,分头、身、尾3部分,头部形状酷似狮头,嘴两侧有一对弯弯的利牙,身躯用硬、软28节布框衔接而成,伸屈自如,里面悬吊特制的灯烛及焰火装置,尾部呈剪刀形。表演时由一人擎彩珠带引,15人藏于“蜈蚣”腹下,弯腰屈腿,运用“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武术动作操纵“蜈蚣”蜿蜓爬行,穿梭盘绕

蜈蚣舞现为西门社区居委会永和园所有的传统文艺展演项目。

蜈蚣舞

澄海蜈蚣舞观赏性强

澄海西门居委的居民陈喜顺今年50来岁,是“蜈蚣舞”第五代“掌门人”,据他介绍,“蜈蚣舞”发源于汕头澄海区西门居委辖区,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澄海著名的民间绝艺。

蜈蚣舞的首任“掌门”是陈成锦。他是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一个颇有民望的民间建筑嵌瓷师傅,对造型艺术很有研究。他因看到蜈蚣爬行生动有趣,而萌发了创造蜈蚣舞的灵感。他设计了蜈蚣的造型和各种舞蹈动作,几经演化之后,成为了一种气势雄浑,刚柔并济,亦庄亦谐的仿动物舞蹈,由于它融音乐、舞蹈和武术为一体,观赏性强、场面壮观,逐步成为当地乡社“社日”保留的表演项目。

变革创新

“蜈蚣舞”自诞生以来,历经几代传人的不断变革创新,使其更为臻美。“蜈蚣”外形彩绘以前用水彩色涂绘,易受潮褪色,现改用荧光油色漆涂,色泽既鲜艳耐久,也更加悦目。“蜈蚣”内部照明变化更折射出民间艺人们的匠心,以前一直沿袭用特制蜡烛作为“蜈蚣”全身透亮的传统技巧,现在改用光电技术处理,不但让蜈蚣躯体伸缩自如,俯仰随意,更使其身、脚、尾、眼都能发光透亮,尤其是夜间表演更加色彩斑斓夺目,栩栩如生,甚为逼真

栩栩如生的蜈蚣舞

现在的“蜈蚣”总重超过100公斤,加上要运用“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武术动作,所以要求表演者要有一定的武术基础。

蜈蚣舞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不断演化完善,在研究潮汕传统文化和祭拜民俗中有特殊历史价值,曾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多次应邀赴海内外献演。

1926年应当时的汕头市政府邀请,在汕头市审判厅前演出;1937年赴香港参加庆祝英皇乔治六世加冕盛会,轰动香江。

1987年赴广州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连演27场。

2000年参加新加坡第28届妆艺大游行;同年获文化部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铜奖。

陈喜顺说,尽管蜈蚣舞现在传承十分困难,但由于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坚持发展,以使蜈蚣舞的传承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