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成都与新加坡携手“南下” 6大合作项目加速服务业聚集

推介会现场 图片来源:活动主办方提供

推动“南下”,成都又有新动作。

12月4日,一场有关成都现代服务业投资的推介会在新加坡展开。在现场,包括宜信、福智霖等金融企业,国际医院、幼儿日间托育中心等服务机构等共计6个项目与成都相关区县和机构签约。在调动南向资源、为南向通道赋能上,成都正以服务业打开新局面。

在不久前GaWC发布的最新一份《世界城市名册2018》中,成都连跳两级,从Beta-上升至Beta+级别。其编制者本·德拉德指出,这意味着成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有大幅提升,而这背后,是大量高端服务业在此布局。而面临对外开放的绝佳机遇,成都也需要更多高端服务业进驻,为城市永续发展提供新动力支撑。

“现在,到成都投资‘时机已经到了’。”新加坡福智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黄泽霖说,“成都有大量科技型企业、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在本地发展和开拓海外市场时均需要服务业进行合作。我们希望以这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布局。”

两地携手一路“向南”

9月,广西防城港在成都举办南向通道投资项目推介会,让成都“南下”有了新突破口;11月,2018年“川港澳合作周”再次走进香港和澳门,成都“新经济”成两地合作关键词;现如今,成都进一步“南下”,目标瞄准亚太金融中心、重要的资本交易中心——新加坡。

事实上,成都与新加坡正迎来合作新高潮。据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中国司司长黄祖信介绍,仅2017年,两地双边贸易额上升至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而截至2017年,新加坡到成都累计投资额达到72.8亿美元,累计项目达468项。与此同时,海特高新、新希望六和、通威等成都企业亦纷纷到新加坡投资发展。

在成都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有新加坡参与合作的身影。成都口岸与物流办公室副主任刘学军回忆,1991年,新加坡至成都首条航线开通,到现在,两地之间的航班每天不少于5班,成都不断密织的国际通道成为其开放坐标。2012年,破土动工的新川创新科技园为成都迎来创新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国际“养分”。而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也为成都打造公园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范本。

多位现场嘉宾认为,随着成都南向合作的不断推进,新加坡理应成为其发力的重要国家。一个原因是,新加坡发达的服务业与成都城市发展现阶段的需求相契合。

在黄祖信看来,包括天府国际机场、自贸区等新平台的搭建,以及成都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的努力,正在为双方合作打开新机遇,需要进一步探索合作方向和切入点,而他也看到了双方在科技创新、交通物流、食品零售等领域的合作前景。

“例如,我们可以共同打造新川创新合作通道,针对中国以内、以外的市场进行科创开发合作;新加坡物流企业还希望通过与成都建设、发展多式联运。”

这得到了刘学军的认同,“我们欢迎新加坡航空企业开行更多直飞航线,参与中欧班列、海铁运班列运营,在冷链、物流园区仓储设施等领域开展建设投资,为中新合作增添活力。”

“我们希望加大与成都企业在各产业的合作,共同拓展本地市场,欢迎成都企业以新加坡为桥梁走向国际。”黄祖信说。

从新经济到“新”服务

Frank Manichon是巴黎Bijoux珠宝制造公司董事总经理。33年的新加坡珠宝生涯,让他对市场活力度十分渴望。“我去过中国很多城市,但一到成都,我就被那里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吸引。”也正因如此,他听到推介会的消息就赶忙前来,希望了解更多来自成都的一手信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创新能力和市场活跃度是许多在场新加坡企业关注成都、并最终“牵手”成都的关键原因。作为一个巨大的服务业载体,新加坡需要有与其相匹配、能够调动企业发展活力的市场,而成都近年来在新经济领域的成长,使服务企业看到了机遇。

雅拉生鲜是一家在新加坡成长起来的新零售企业。其新零售总经理罗林介绍,他们在澳大利亚等多国的生鲜供应链、以及在新零售领域累积的科技实力,使其需要向海外拓展市场,而成都恰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好的平台。

“尽管许多大型公司都已经在新零售行业布局,但我们发现,要让新零售与社区真正实现深入对接,小型店面仍然有很大市场空间。”罗林说,“成都市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我们希望将中国总部落户成都,并逐步推开店面布局。”

而据黄泽霖观察,成都对服务业的吸引力,还得益于其市场本身的不断成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上取得的成果。作为在工商财税等层面服务企业出海的公司,黄泽霖告诉记者,他们的客户70%都来自中国,但“最为正式的一次签约”放在了成都。问及原因,他说,因为成都科技型企业、互联网企业占比较大,让他们看到了发展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德拉德对成都国际化进程的观察中,通过发展科技型企业推动服务业发展,并由此建立生态圈的模式,正是其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当天的推介中,中新(成都)公司总裁刘希良再度对已动工6年有余的新川创新科技产业园进行推介,吸引更多配套服务业、构建完整创新生态正是其目的之一。

对于黄泽霖来说,情况还有更多特别之处。作为从成都走出的创业者,他也看到越来越多回归成都进行投资的海外人才。“很多人的选择是,在新加坡创业后,再将这里的经验和成果带回成都。”他告诉记者,从各个层面来看,现在到成都投资,“时机已经到了”。

每日经济新闻